地方高校学生国际交流现状及推进措施
2018-01-28沈迎华于丽
沈迎华 于丽
摘 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重视国际交流,鼓励学生赴海外高校研修或攻读学位,但由于种种原因,地方高校学生交流项目推进难度较大。本文阐述了目前地方高校学生国际交流项目的主要形式以及项目推进存在的问题等,通过问卷形式调研潍坊医学院大学生出国意向若干问题,对地方高校学生国际交流提出了实际的推进措施。
关键词:学生国际交流 地方高校 推进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8)07(a)-0134-02
近年来,《國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等指导性文件均指出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优质教育资源。以此为引导,地方高校推进国际交流的力度不断增大,具有海外经历的学生及教师数量增加,吸引国外知名专家来校交流人次数也不断增加。但与国内知名高校相比,地方高校国际交流项目种类、学生海外交流人数比例、以及合作的国外高校层次还需提高。
笔者所在学校积极探索医学生国际交流模式,先后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二十余所高校建立了友好关系,交流项目不断丰富,出国人数逐年增加,但项目推进仍存在不少问题。本文以潍坊医学院为例,采取调查问卷方式面向全校24个本科专业学生收集数据,结合自身实际阐述地方高校学生国际交流的现状,分析项目推动困难的原因,并提出实际的项目推进措施。
1 地方高校学生国际交流的现状
(1)高等教育国际化为学生国际交流提供了巨大机遇和挑战。掌握优秀教育资源的发达国家的高校或科研机构将教育视为出口产业,期望与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进行教育合作交流,以提高自身知名 度、培养全球人才和增加收益。近年来,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主动与中国高校合作,这为中国高校带来了良好的机遇。然而,与普通地方高校合作的国外高校多为世界排名百名以后高校。如何与世界高水平大学建立联系并开展合作,成为地方高校面临的挑战。
(2)高校重视国际交流程度提升,学生出国交流意向明 显增多。笔者所在学校近年来积极与国外高校联系,不断 开辟新的合作项目,派出学生数逐年增加。根据问卷统计结果,在参与问卷的1065人中,在选择“是否有出国想法”时,35.21%选择“有”,42.25%选择“偶尔有过”,仅有22.54%选择“没有想过”。
(3)目前地方高校学生国际交流的主要形式较为丰富。交流形式基本包括寒暑假短期游学(访学)项目、交换生项目、合作办学项目、学位项目(包括2+2或3+1 双学士项目、3+2或3+1+1本硕联合培养项目等),部分工科类院校 还开展带薪实习等项目。
2 地方高校推动学生国际交流困难的主要原因
(1)从大环境看:地方普通高校一般位于二、三线城市或地级城市,经济发达程度较低,暂住外籍人口少,城市、学校的国际化氛围不够浓厚,引进国外高校合作项目,地方高校则相对困难。
(2)从高校看:国际合作交流处是目前地方院校推动国际交流的主要责任部门,负责联络合作高校、洽谈合作项目以及办理学生出国手续等服务工作,但由于学生派出、课程衔接、学分认定、学位授予、资金支持、项目宣传等涉及到学生处、教务处、财务处、宣传部等各个部门,对这些部门来说,学生国际交流并非其工作重点,学校对其也没有硬性要求及考核或鼓励机制,协调过程存在困难,有时甚至会导致项目无法落实。
(3)从二级学院看:院(系)对于开展国际交流的意义认识不深,其工作职责中也无学生对外交流的内容,因没有激励措施和奖惩、考核措施,在推动学生交流项目时积极性不高。
(4)从学生看:家庭经济承受能力有限,英语水平不高是制约学生出国的两大原因。参与问卷的学生仅有32.39%%来自地级市及省会地区,绝大部分学生来自县城及乡镇、村庄。受地区经济发展状况限制,这些学生思想相对保守、现实,更多关注学业成绩、就业及考研。35.21%的学生选择毕业后在国内就业,56.53%选择国内考研,仅有6.29%选择毕业后出国读研或找工作。同时由于高校资助少,学生自费出国对普通家庭来说费用较高。数据显示,学生不愿意出国的原因中,其中 80.47%的学生选择了“因费用太高无法承担”,选择“文化差异大、自理能力差、担心不能适应生活”的比例为50.43%。
参与问卷的1065人中,52.11%因为“英语不好”而“没有出国想法”。对学生英文水平的调查显示,通过英语六级的学生仅占11.74%,参加过雅思、托福考试的学生仅总人数的占8.64%。
3 推进地方高校学生国际交流的具体措施
3.1 高校要扩大国际合作交流,加强顶层设计,完善管理体制,建立健全政策保障措施
高校要充分认识到扩大国际合作交流对于高校的作用,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和办学理念,专项制定国际交流五年规划并纳入学校整体战略发展规划,设立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变革和创新国际交流管理体制,成立由分管校长为组长的校国际化领导小组,国际合作交流处负责联系国外高校及项目洽谈,统筹协调教务处、学生处、财务处等各相关职能部门,与各二级学院通力合作、共同推进项目落实。同时应制定系统、有效的政策,保障规划落实。例如,可制定相关政策将国际交流情况纳入相关职能部门或院系的考核范围,提高其积极性;可建立学生交流的相关配套保障机制,如提供访学交流奖学金、免费为学生提供英语培训等优惠政策激励学生参与。
3.2 不断调整和持续探索适应本校的国际交流模式,建立内容多元、层次突出的项目组合结构
在现有项目的基础上,重点建设,打造品牌;创新项目模式,开辟海外科学研究实践项目、带薪实习项目、与海外企业开展联合培养等;同时要完善校系两级国际交流体制,鼓励教师通过与国外同专业专家的交流吸引资源,以专业对接、科研合作为切入点,开展实质性合作;可鼓励师生通过企业等途径开展国际合作,派送学生到相关国外知名企业实习,也可吸引发达国家学生来校交流,以此增加交流项目的多样性。
3.3 多渠道筹措资金,为学生交流提供保障
学校开辟多种渠道筹措资金:积极申请各级各类基金 资助,如国家留学基金委优秀本科生项目等;学校设立大 学生国际交流专项基金或留学奖学金、争取海外高校学费减免等,同时也可充分争取校友捐助或资助、与企业联合 培养,争取企业赞助等。
3.4 多举措培养学生国际化意识
邀请国外知名专家学者、外籍教授来校做讲座和报告或座谈,使学生有机会直接了解本专业国际前沿信息,开拓国际视野。
加强英文课程教学,引进专业外教,免费为学生进行语言培训等活动等;开设国际课程、双语或全英文授课课程、国际关系、国际时事、各国文化等选修课程,开拓学生国际视野。
广泛宣传发动。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组建学生国际交流部等团体,建立国际化交流平台,利用网络资源和学生资源进行动态宣传;邀请已参加项目的学生交流,使学生意识到出国的收获不仅是提高语言水平,还可以体验外国管理体制、学术氛围、历史文化,开拓视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3.5 建设专业化、国际化的管理和服务队伍
学校派出人员到海外合作院校学习,熟悉国外高校管理理念和签证等内容,对在外学生学习及其他方面进行专项调研;同时应与兄弟院校,加强联系和交流,学习同类高等院校的特色项目并引入本校实施。
参考文献
[1] 王娟.普通高校大学生出国交流活动管理模式的重构[J].江苏高教,2017(1):40-42.
[2] 黄兴.地方高校推进学生国际交流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高等教育,2012(7):51-53.
[3] 洪柳.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我国出国留学现状及分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15(2):2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