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竞赛共同体与本科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2018-01-28曾维和张胜玉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 2018年11期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曾维和 张胜玉

【摘 要】竞赛共同体是本科生创新能力孵化的一个重要的驱动工具和实践载体。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云”团队依托竞赛共同体,实行创新性管理和三个阶段的研究性学习,拓展了本科生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基本内涵,形成了一种本科生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团队孵化模式。

【Abstract】The competition community is an important driving tool and practical carrier for the incubation of undergraduates' innovative ability.The "cloud" team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lies on the competition community, and implements the innovative management and three stages of research-based learning, which has expanded the basic connotation of the innovative talents training of undergraduates, and has formed a kind of team incubation mode for the innovative talents training of undergraduates.

【关键词】 竞赛共同体;研究性学习;本科生创新型人才

【Keywords】competition community; research-based learning; innovative undergraduate talents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18)11-0102-02

1 “云”团队发展历程与竞赛共同体构建

1.1 “云”团队发展历程

“云”团队,始于2010年底公共管理学院(现为法政学院)曾维和博士创建的“云趣创新队”。之后,在公管院领导的鼓励和支持下,2014年3月,以“云趣”创新队为基础正式成立了首届“云”团队;2015年3月,“云”团队工作室筹建,组织结构和管理机制得到进一步健全。之后,相继选拔组建了第二届、第三届“云”团队,成了“云端”创新队、“云峯”创新队和多个“云趣”创新队。2016年,“云”团队依靠校智库办的平台优势,跨院系,跨专业招聘,组建了第四届团队,“云”团队正式升格为校级团队。2017年11月,“云端”创新队斩获“挑战杯”全国特等奖,创新型人才培养优势得到了充分体现。

1.2 竞赛共同体的基本特征

竞赛共同体是研究性学习意义上的“实践共同体”,是竞赛者共同参与的一个活动系统。格温认为:“一个实践共同体包括了一系列个体共享的、相互明确的实践和信念以及对长时间追求共同利益的理解。[1]” “云”團队每年根据“挑战杯”“创青春”“互联网+”等国家A类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的要求,跨学院、跨专业地组建竞赛共同体,每个竞赛参与者通过选拔获得一个合法的角色,共同追求高级别奖项(“共同利益”),积极地进行创新实践。

竞赛共同体具有清晰的组织边界和显著的特征[2]:一是拥有共同的事业(the joint enterprise),这些成员之间有共同实现竞赛获奖的追求,对竞赛过程中共同体发展目标能够不断地协商和认同;二是成员之间相互介入(mutual engagement with other members),即成员之间因为竞赛的推进而发生交流嵌入、相互协作并产生整体性的依赖交互关系;三是共享的技艺库(the shared repertoire),包括共同体成员准备竞赛项目的语言、工具、行为方式、约定守则、手势、符号、标志、爱好等。

2 创新性管理:“云”团队竞赛共同体的基本架构

2.1 追求卓越的创新性愿景引领

“云”团队的名字源自把气象院校的行业特色与创新能力的信念追求有机结合,最初引申为“非气象专业的学生也有属于自己晴空中的那一片云彩”和“在平凡的环境中创新,首先需要一份凌云不罢的情怀!”这种追求卓越的创新性愿景引领了前三届非气象专业文科学生勇于创新取得了多个省级以上竞赛奖励。从第四届开始,团队形成跨院系、跨专业的人员结构,其创新性愿景调整为:“努力地成为碧空中那片最绚烂的云彩”。

“云”团队在追求卓越的共同愿景引领下,使团队队员心中产生了一股令人深受感召的努力进取力量。彼得·圣吉指出:“共同愿景对学习型组织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当人们致力于实现某种他们深深关切的事情时,才会产生‘创造型学习(generative leaning)。”[3]“云”团队把“追求完美作为一种习惯”,孕育无限的创造力和强大的驱动力,每次打磨竞赛本子都能做到极致,从而把学习和创新完美结合起来。

2.2 层级递推的创新性治理结构

三层级的团队构成。“云”团队由“云端”创新队、“云峯”创新队,多个“云趣”创新队组成。“云端”创新队是“云”团队的主力攻坚团队,团队成员是队员中的“精英”,每年承担1~2项国家级A类学科竞赛,以冲击国家级竞赛奖项为目标;“云峯”创新队是一个初级主力创新队,它是“云端”创新队选拔的种子团队,每年承担1项国家级A类学科竞赛,以获得省级奖项为目标;“云趣”创新队是“云峯”创新队选拔的种子团队,以熟悉竞赛流程,培养竞赛兴趣为主攻方向,可以自由选择承担多项校级创新创业竞赛,以获取校级奖项为目标。这三个团队形成了逐层选拔的团队层级,使“云”团队具有源源不断的优秀生源,构成了多层次培养队员创新能力的扩散化格局。

3 研究性学习:“云”团队竞赛共同体的能力培养

3.1 “云趣”创新队:合法的边缘性参与

“合法的边缘性参与”是美国教育学家莱夫和温格在其合著的《情境学习:合法的边缘性参与》一书提出的一个关于“学习方式”变革的一个新概念[4]。 这个概念需要整体把握,“合法”表示的是新成员进入实践共同体的“资格”,开始参与实践活动,并被成员所接纳;“边缘性参与”(peripheral participation)的对立面是“充分参与”(full participation),意味着新手置于共同体中的一种多样性、多元化的存在方式,表明新手在实践共同体中只是承担一些有限的任务和责任。

“云”团队的“云趣”创新队中有大量参与竞赛的志愿者和兴趣爱好者,常态化保持多个小组,约20人,他们参与“云端”创新队竞赛项目的资料查找、数据采集、课题调研、PPT制作等辅助性工作,并选择性地参与竞赛作品修改的研讨会。他们不是省级以上竞赛项目的主力队员,起到的角色是一种“边缘性参与”,获得对高级别竞赛项目过程的熟悉和作品的初步感知,为选拔进入主力创新队打下基础。

3.2 “云峯”创新队:同伴互助

同伴互助是一种过渡性质的竞赛共同体,它是竞赛队员从合法的边缘性参与向更高层次的充分参与的一种过渡形式。“同伴互助(peer coaching)”的概念是20世纪80年代初由美国学者乔伊斯和肖尔斯针对教师同伴互助提出的一个实践共同体概念,它指的是“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教师间发生的,以促进专业发展为导向,通过多种手段开展,旨在实现持续主动的自我提高,协调合作并共同进步的教学研究活动。”[5]“云峯”创新队的同伴互助有两种形式:一是不同竞赛创新小组之间的同伴互助。实证调研小组、资料分析小组、文本写作小组之间的同伴互助,实现竞赛项目研究报告写作中的理论知识与实证材料的有机结合;二是新队员之间的同伴互助。“云峯”创新队的大部分队员是从“云趣”创新队中选过来的,他们之间有共同的经历和相同的角色期待,都需要一个角色适应过程。新队员相同的境遇容易产生共鸣,相互帮助和研讨磨合,共同学习,容易熟悉竞赛共同体的活动规则,从而获得更快的成长,达到最佳的备赛状况。

3.3 “云端”创新队:充分参与

充分参与是竞赛共同体成员一种共同努力的开启,它不是“完全参与”(complete participation)和“中心参与”(central participation),而是意味着队员不再承担一些有限任务和责任的成员“资格”,成为竞赛项目的核心成员,从“新手”的位置转变成了“熟手”的位置,他们承担竞赛项目的更为艰巨、更为关键的任务,承担着重要的责任

“云”团队的主力创新队是“云端”创新队,主要承担国家级A类竞赛项目的任务。“云峯”创新队的队员们经过一段时间的参与,获得省级以上竞赛奖励,部分成员可以选拔成为主力创新队,他们的角色也就从“同伴互助”转向“充分参与”,进行国家级竞赛奖项的争夺,整个团队达到一种最佳的竞技状态。

【参考文献】

【1】Wenger,E.Communities of Practice:Learning,Meaning and Identity[J].Cambridge University,Press,1998,29(3):259-272.

【2】穆湘兰. 合法的边缘性参與——情境学习的描述符[J]. 教学与管理,2014(12):26-29.

【3】 J·莱夫和 E·温格.情境学习:合法的边缘性参与[M].王文静,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于梅芳,韦雪艳. 同伴互助与初任教师的角色适应——以“合法的边缘性参与”为视角[J]. 教育探索,2017(02):109-112.

猜你喜欢

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的理论认识
研究性学习模式下的大学英语教学
如何通过研究性学习改变教师教学方式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灵活开展研究性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