砀山“全程留痕”管农药
2018-01-28李艳龙杨丹丹
◆ 文 /李艳龙 杨丹丹
“砀山拥有世界上最大的连片果园,种植砀山梨、黄桃等水果70余万亩,年产水果170余万吨,年水果加工能力120万吨,是全国水果加工第一大县,也是国家级出口果蔬质量安全示范区。”砀山县农委植保中心主任王学良说,“如果不喷洒农药,这70万亩果园因病虫害或许将‘颗粒无收’;若施用高毒高残农药,虽杀虫杀菌效果好,但销售时检验检测也不会让水果‘过关’,将造成新的‘卖果难’。”
据王学良介绍,为解决这个矛盾,近年来,该县建立水果质量安全追溯体系,严格农药全程管控,严禁使用高毒高残农药,尽量使用植物源农药、生物农药,并为“达标”的农药颁发二维码标识等“身份证”,实现农药信息可查询、流向可跟踪、责任可追究、质量可追溯,助力无公害和绿色水果生产。
严把农药入口关
在玄庙镇镇政府附近的恒久农资经营店里,果农杜振河正选购农药,只见他用手机扫描药瓶上的二维码,经过砀山县农资办审核过的农药信息一目了然。
恒久农资经营店经理仇庆猛说:“我们经销商进销农药有一整套严格的程序。在砀山,高毒高残的违禁农药进不来,也卖不出去,它就像高压线,谁也不敢触碰它。”
“我们严把农药入口关,实行严格的农药等农资备案和市场准入制度,建立农资进销货出入库电子台账,从源头上控制违禁农药,使农药来路清楚、成分明确、标签规范、质量可追溯。”县农委农业综合执法大队长朱峰说。
据朱峰介绍,农资批发商须提交农药信息到县农资办备案,经审批后,批发商才能进货入库,并为每瓶(袋)农药打印唯一追溯码;如果农资办监管发现农药信息录入不真实或弄虚作假,则认定为不合格,在砀山不准销售。
农药变成“处方药”
果农杜振河选好农药后,只见他掏出一张IC卡:“我一年中,什么时间购买了哪种农药,卡里台账上记得清清楚楚。如果农药质量有问题,凭着这张卡,我就可以找到销售商。别小看这张卡片,它给我们吃下了一颗‘定心丸’,让我们用药很放心,我们合作社800多亩果园全部使用这里的农药。”
“严把农药入口关只是第一步,我们还从购买者身份上加强管理,把好农药出口关。”据朱峰介绍,砀山县购买农药实行实名制,县农委为每个农户制作一张农资追溯采购卡,用这张IC卡购买农药时,对买药者身份信息进行自动识读并记录购买用途,暂时没有办卡的果农,也可凭本人身份证买药,实现了农药实名销售、可追溯管理。
“有了这张卡,就把我们农药经销商和果农的利益和责任紧密连在一起了。为让农户科学合理使用农药,我们就要尽心尽力指导用药,在什么时间施用什么药,哪种农药效果更好,怎么联合用药?我会给果农一个科学建议,农户根据这个配药方案购买和使用农药。”仇庆猛说,当农户购买农药时,可以电话联系县农委的农技专家,也可以直接来找农药经销商。这样,农药经销商就成了“水果医生”,农药也变成了“处方药”,提高了杀虫杀菌的药效。
药瓶有了“好去处”
果农杜振河把农药按一定比例和水配成药液后,把废弃的包装瓶、包装袋收拾好,有序放入箱子里带回家。
“以前我打完农药后,把农药包装瓶(袋)随意扔在果园里,农药残余和塑料包装就会对土壤和水源带来污染。”杜振河说,“现在好了,经销商回收这些废弃的包装瓶(袋),我们打完农药后,把农药包装瓶(袋)再卖给经销商,节省了生产成本。”
“回收农药废弃包装瓶:100ml以下每个0.08元,100ml以上每个0.12元……”笔者看到,在恒久农资经营店的墙上,张贴着《农药废弃物包装回收与处置制度》牌,上面明确了各种规格药瓶、药袋的回收价格。院子里,一袋袋回收来的农药空瓶装满了大垃圾箱。
据朱峰介绍,为防止农药残余的污染,砀山县还专门设置了“回收关”,按照“谁销售、谁回收”的原则,回收农药废弃物后集中存储,进行无害化处理。
绿色防控减农药
在砀山县园艺场三分场水果基地,梨树上悬挂着粘虫黄板、性诱剂、迷向丝等,梨树间安装了杀虫灯,在满园绿色中分外醒目。该基地由砀山三联果蔬专业合作社全程生产托管,按照绿色食品生产规程,采用绿色防控、配方施肥等技术,既减少农药化肥使用量,又保护了生态环境。
“这是粘飞虫的黄板,这是性诱剂、迷向丝,那是物理杀虫灯,我们联合应用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方法,起到防治害虫的作用。”三联合作社技术员刘超纲介绍说。
据了解,该县强力推进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树立“绿色植保”理念,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全面推进病虫害绿色防控与专业化统防统治工作,集成推广绿色防控综合技术,建立10多个水果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基地,保障水果质量和生态环境安全。
目前,全县共示范带动推广梨小性诱剂200万粒,防控面积20万亩;使用梨小性诱剂迷向75万根,防控面积1.5万亩;安装杀虫灯4000余台,覆盖面积达6万余亩;使用黄色诱虫板600万张,悬挂面积30余万亩。全县农作物绿色防控技术覆盖率达38%,农药使用量近五年下降16.87%,农药利用率提高近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