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阅读平台 提供阅读支点
——《爱莲说》课堂的前前后后
2018-01-28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第一中学王文娟
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第一中学 王文娟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这是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的基本理念。这一理念不但告诉学生,自己要动脑筋阅读,同时也告诉了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为学生搭建一个广阔的阅读平台,为学生提供若干阅读“支点”。
本着这一理念,在教学《爱莲说》这一初中传统篇目时,我做了许多思考和努力,学生也有了许多出乎我意料之外的收获。
二、课前思考
我在电脑上搜索过不少关于《爱莲说》的教案以及课文分析,发现大多数老师都是按照“辨析字词——分析内容——归纳中心——总结写作特点”这样的模式来设计教案的,这种课堂模式就决定了在课堂上,老师提问,学生回答,通过一问一答,教师完成教学任务。面对新课标,我不得不重新思考:我怎样利用好《爱莲说》这个文本,为学生搭建一个怎样阅读文言的平台,给他们提供怎样的学习支点?
三、实施
支点一: 实现学科交叉,文学和艺术相结合
课前,我找到美术老师,请他在美术课上抽出点时间来指导学生做书签,书签的主题意象就是——莲。学生对此很感兴趣,做出了许多雅致的书签,古朴的画面,简单的线条,再配以一两句稚嫩的诗句,一张张漂亮的书签俨然展现在全班同学面前。这样,在接触美文之前,孩子们就已经对莲的外形(根茎叶等)的美有了直观的了解。
支点二:科学利用网络,线上和线下相结合
首先,利用课余时间分组上网查找与莲相关的资料,给出几个方向:1.生物学上的莲(形态、功用等)2.作为文学形象的莲。
布置学生利用周末时间走出家门,去拙政园、“荷塘月色”公园、园区白塘植物园观荷赏荷,感受大自然中的莲,再联系文学形象中的莲,看能否引起自身的共鸣。
支点三:合理利用工具书,朗读和释义相结合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是很有道理的,文章只有用心多读几遍,真正读进去,才会明白其中的意义。自己悟得的,比老师教、被动记效果要好得多。
课前,我布置学生在家大声朗读30遍,再小声读10遍,如果还有不明白的词或句,那就看课下注释或者查阅古汉语字典,如果查了字典还是不会,那么就将它们圈出来,课堂上相互提问讨论。这样,在课堂上,老师只要强化巩固一些重点实词词意或重点虚词用法以及一些特殊句式或重点语句即可。将字词句段篇的预习工作做到极致,那么课堂势必事半功倍。
支点四:分组质疑讨论,析文和品人相结合
事先分好的各小组在预习时就准备好自己的问题,拿到课堂上来讨论。小组之间相互出题。
陈佳苇一组先发起提问:什么是“说”?“爱莲说”又是什么意思?作者周敦颐笔下的莲花哪些方面的特点?作者为什么喜欢莲花?
董舒蒙一组的问题是:文章开头为什么先写陶渊明和世人的爱好?文中写了哪些花?重点写了什么花?为什么要写其他的花?
李光耀一组的问题是:文章仅仅是写花吗?采用了什么写法?花与人有什么关系?
洪洋一组的问题是:作者为什么会感叹“莲之爱,同予者何人”?作者的感叹说明了什么?
通过孩子们的思维碰撞和教师的适当点拨,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的共同作用,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自然升华。
四、课后反思
1.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
在学习过程中,具有主体地位的始终是学生。
首先,我认为全部的语文教学活动,从大纲的制订到语文教材的编选,再到语文课堂教学,都必须扎实地落到学生的“学”上,尽可能利用一切资源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其次,在整个语文教学活动中,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学生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参与者,不是一个被动的服从者。在学生与文本的关系中,学生不是被动地记忆、模仿,而是站在与文本作者平等的地位上努力感受和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教师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合作讨论解决问题,不以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在主动积极地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总结感悟和思考。
2.学习合作解难
新时代人才的最重要标志就是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这种意识并非天生就有,需要在平时的点点滴滴中培养和积累。语文教学课堂恰恰就是他们展现合作创新精神的舞台,在这座舞台上,“生生互动”也许比“师生互动”还要精彩。一堂好课,绝不只是老师和学生之间的问答过程,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民主意识,营造一种和谐的课堂气氛,关键还在于“生生互动”。在“生生互动”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能发表自己的意见,同时又增强学生之间的合作凝聚力。
3.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这次教学实践表明,一堂语文阅读课,绝不仅仅只是那45分钟的事。课外大量准备工作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在学习《爱莲说》之前,我曾经搞过《走近苏东坡》这个专题研读活动。我事先在课堂上教学生怎么去查资料,查哪些资料,从哪些角度去查资料,如何分析资料,提取对自己小组研究有用的信息……然后我给了学生五周的时间,要求他们自己动手,从确定研究角度,到资料的搜集,观点的提炼,基本都是他们自己做的,然后再在课堂上交流研究的收获。在阅读课堂上,教师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应该是方法,在课上学到的阅读方法,老师应该鼓励学生运用于课外,运用于下一次的阅读活动中。
4.教无定法学无定法
“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篇相同的课文,到了不同的老师和不同的学生手上,就可以有不同的教法和学法。教师的知识积累不同,教学经历不同,性格特点不同,审美情趣等等不同,教学思路和方法技巧就会有明显的差异。同样,学生自身基础不同,家庭教育修养不同,兴趣爱好、动手能力、思维方式等一系列的不同,也决定了他们的学习方式的不同。鼓励学生课堂相互质疑,是该课堂的小高潮。行成于思,思生于疑。敢于质疑,是学生独立思考的一个标志,也是学生通往自学之路的铺路石。
【参考文献】
【1】语文新课程标准
【2】梁衡.我的阅读和写作
【3】叶圣陶.精读指导举隅——跟大师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