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道德经》对高校教育管理之道的启示

2018-01-28王永丹马志强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12期
关键词:道德经老子万物

王永丹,马志强

道家老子的思想博大精深,微言大义.《道德经》作为中国第一部经典哲学著作,书中很多哲学思想具有非常深刻的价值.“道”作为老子思想的最高范畴,其中蕴含着深刻而智慧的管理学思想[1],探究老子《道德经》的思想内涵并应用到我国的高校教育管理体系中有利于更好地开展高校教育建设.从古典文化中汲取营养,为我所用,渐我所长,是在当下社会背景投射下的必经途径,也是当下对追求文化自信自觉的最好诠释.

要想了解老子“道法自然”的管理思想,需要对“道”“自然”的含义和“道法自然”的关系进行分析.从传统意义上讲,《道德经》中的“道”意指道路、方式、方法等.而老子所阐述的“道”主要是指宇宙自然和社会运行的规律.道化生万事万物,且在万事万物的神态中,体现着自己的“存在”.《道德经》中有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1]此“道”并非“常道”.道是万事万物的起源和根本.宇宙万物都在无形中遵循着道.道不主宰任何事物,一切都是宇宙万物在自然而然地运动.老子所提的自然并非现实意义的自然客观环境,而是一种理想中的主体生活状态,“自”是自己,“然”是状态.“自然”是指自己成其自己的样子.老子所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1]人、地、天都是道的外化,遵循自身的道,最终都归于自然而然.“自然”是“道”的属性,“道”的本性就是“自然”,称其为“道法自然”.

尽管各高校的教育管理心得各有所长,且每一种管理心得都有其自身发展的特点,但各高校的教育管理都在无意识中遵循着“道”的规律.可见,从《道德经》中学习道家的管理哲学,从中感悟并达成自然和谐的教育管理使之达成道法自然的最佳状态,是进行当代高校管理建设的关键.作为国学经典,老子五千真言的《道德经》中表述的“无为”“不争”“和光同尘”等思想都为高校教育管理提供深刻的借鉴.

1 自然无为掌控管理大局

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但老子的“无为”并不是放空一切、什么都不做.这种无为实则是遵循自然规律,是符合道性的“有所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2]现代学者肖天石先生在《道德经》中释曰:“政善治,则能端供无为而治,化育万物而自然,故能安和百姓而无名也.”[3]无为而治是老子和谐思想的重要内容,其主张顺势而为.汉初民生凋敝,百废待兴,信奉黄老之学的贵族王侯实行休养生息的无为而治政策以恢复民生,得到预期内的良好效果.道本自然,万物由道而生,领导者若能掌握其中的规律,万物将顺应自身的道,自然而然地发展.对于“自然”以及“无为”的关系,老子作出了生动的比喻.他说;“治大国,若烹小鲜.”烹煮小鱼,不能经常翻动.如果经常翻动则会破坏鱼的完整性,治理国家也是如此.[3]这和管理有异曲同工之妙,在大环境不变的前提下,在保证教育管理制度的稳定性前提下发现其转变的可能因素.这也就是看似无为,实质是顺势而有为,也是老子所说的“为无为”.无为而治的管理文化深含哲学思想,在教育管理中无为而治是行之有效的方式.

老子所言表的:“为无为,而无不治.”按照自然规律去办事,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这也是教育管理所要达到的境界,对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社会背景下,面对不断涌现的新事物,教育面临新的潮流必然不能固步自封.原有的教育理念也要在此基础上发生新转变,顺应社会制度的发展,迎接新事物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转变对生活的改变很大,对于学生这一受众群体的影响更是显而易见.教育以育人为本,势必要因时而变,为育人提供更好的条件,这也是在顺应社会发展的自然规律,自然而然的发展与进步.若自然规律被破坏,将会失去整体的和谐统一.根据自然法则去经营,而不是看到事物的表象随意改变制度.不偏离中心,不盲目变更,以自然无为做到顺势有为,从而做到掌控局面应对教育管理的整体.在教育管理过程中,按照受教育者的自然发展规律顺应发展,顺势而为的管理才能发挥育人的最高效用.

2 上善若水塑造管理之德

水的形象在老子的《道德经》中备受推崇.“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之内涵可细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利万物的无私奉献精神,二是“处下、不争”的谦逊姿态.老子所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万物遵循自身的道,最终都归于自然而然.水亦如此,不认为自己作了什么贡献,只是顺流而下,万辙向东,汇聚成海,又开始新的循环,故而水的心性最接近于道.老子说:“为无为,而无不治.”遵循自身的规律,可达到万物自化.水遵循自身,成就万物,体现了自身的价值,因此它也是最珍贵的.老子说:“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所以想要获得成功,教育管理者的言行举止必须谦虚卑下,在利益面前要把自己摆在最后.正如“不敢为天下先”和“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都体现了老子所强调的处下谦卑的思想品格[1].“水”正因为不断地向低处流,才能净化万物、带走一切尘埃、使万物焕然一新,因此水可以以柔克刚.“水”虽柔但却不是软弱无力,而是怀有坚毅的品格.它冲破万难,直至汇入江海,而又开始新的循环,看似无为却是无所不为.

“弱者道之用”是对老子辩证思想的一方面具体表述.老子说:“人之生矣柔弱,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1]故坚强的东西都不能长久,而柔弱的东西都能达到永恒.老子所言的柔弱并不是软弱无力,而是以退为进,含有似水一样无坚不克的内涵.思政教育管理也应使然,以柔克刚用柔和而又坚毅的心态去达到圆满,使管理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一个健康的管理组织所呈现的状态是像水一样“柔和”而又“坚毅”的行为文化.“柔”在于人,“坚毅”在于目标.无论处于何种环境下,要有水一般随遇而安的素养.懂得谦让.理解和包容,达到整体团结、统一.教育管理团队若能意识到这点,并应用在教育管理统筹中,自能解决教育管理的创新高效问题.

在教育管理方面领导者也应树立利他原则,立公为先,坚持以德树人,做到言传身教,以发挥自己最大价值为本心追求.面对名利、金钱这些让人们世代为之纷争的敏感问题,老子力主“不争”“谦退”.老子说:“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为而不争”,也就是作贡献,为他人服务,而不和他人争夺功劳.同样地,作为教育的坚守者、管理者、领导者,也应在纷乱的社会中能坚守本心,以宽广的胸怀、永恒的沉淀和净化的品格坚持教育事业,以更明确的管理手段去支持教育事业发展.教育是育人成才的高尚事业,教育更是对本身的操守准则,坚守奉献与利他主义,也应像水一样守其时、尽其份,以广阔的胸怀去容纳万千、滋养万物,以达成道法自然.面对新环境新思维,高校建设也要重新审视与定位,作为建设的管理团队也应具备柔和而坚毅的特质,在新环境下谋求新发展,探索新路径.

3 和光同尘坚守教育本心

《道德经》有言:“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昭昭”和“察察”形容那些看似“精明”的人.“昏昏”和“闷闷”形容圣人的一种无我、无心的状态.确立一颗“圣人之心”,此状态看似以“愚人”的方式呈现,但却包容所有的“精明”,人们常常用“大智若愚”来形容这种境界.圣人的“愚”并非愚笨,而是丢下不应该学的“知识”即:所谓的“精明”.老子借此表明“道”的追求[2].老子所言的“光而不耀”与“和其光”的意思相近.意指我们需要光芒的照射,但强光的亮度会让人感觉很不舒服.两者都是说隐藏锋芒,低调处事.因此高校教育管理者为人处事要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不要骄傲自满;勿自高自大、忌逞强好胜、欺压他人,要保持谦虚处下的态度与社会群体交流和学习.“同其尘”意指与万物相融,达到和谐统一.个人立于社会之中,社会源于自然界.个体、社会都是以自然界的存在为前提.自然界是人们改造一切的根本,高校的发展要以自然为基础,才能实现真正的和谐.

借鉴于“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高校的教育管理也应明晰在“精明”与“无我”之间作出怎样的抉择:追求世俗的功利与名望,做一个“精明”的人;还是默默坚持本心,做好本职的教育工作,摒弃浮躁,不忘初心,做一个专心学问的“愚人”.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有的人认为:要越走越高,不要像水一样一直往低处流,但是这句话的本义并非如此.人在青云直上时,更不能忘却水之品格,谦卑不傲.处下是水之本性,只有处下,才使水得以汇成大江大海,成为孕育万物的源泉[4].认清自己,摆正位置才能顺应自然符合“道”的发展.高校的发展无论到何时都不能忽略本心,谦卑不傲将教育本质践行到底.

“和其光”意指隐藏锋芒,与之和谐.同样对于高校而言,在处于向上发展的阶段,为避免一些问题,在教育的管理上要时刻谨记老子的“四不”原则.做到“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勿强”.不要自高自大、骄傲自满、更不要逞强好胜、而是要保持谦虚处下的态度与同仁交流和谐共处.能够相互借鉴共赢发展才是个体的真正成功.“同其尘”意指万物相融,达到和谐统一.立于社会之中,遵循自身发展之道,不谋私利,从整体利益出发,尊重自然规律.通过遵循自身的“道”顺势而为,可达到如老子所说的“为无为,而无不治.”的效果.遵循自身的规律,自可达到万物自化.

4 人居四域创造内部和谐

老子说:“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3]在浩瀚的宇宙中,有道、天、地、人这四种主体因素.人是宇宙间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周易·系辞传》所说的“参赞天地之化育”,正是这种人道价值之所在.人能动地改造自然,但要根据自然规律进行恰如其分的改造,也就是顺“道”而为.老子将人与天、地、道并举,同列为“域中四大”之一,确立了人的地位.人居四域,人的重要性也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不谋而合.

高校的教育管理发展首先需要保证其内部关系的和谐稳定有序,才能寻求“和其光”的外部扩展.领导者、教师和学子是高校的构成要素.和谐的指挥者、和谐的开拓者与和谐的进取者,三者素质的提高关系到高校教育管理的和谐建设.将老子的“上善若水”“以人为本”的和谐思想运用于此关系中,促进内部关系的和谐发展.有活力的整体组织应当如此:确立目标、齐心协力、坚定信念、不断努力,最终才能实现组织愿景.总之,只有稳定、和谐、健康的教育文化环境,才能使高校教育管理文化的建设更加和谐、有序地开展.

总之,道家思想精奥耐人寻味,从中探究获得道家思想的精髓对教育管理的认识大有裨益.老子所言:“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对于高校教育管理的探究也是如此,并非一朝一夕就能轻易获得,要遵循道法自然以无为做到有为.

猜你喜欢

道德经老子万物
万物皆可折
老子“水几于道”思想解说
万物生
道德经
《道德经》的“中和”思想探究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敬业
假如万物会说话,绝对会把你萌化
这些成语都出自《道德经》
智者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