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建筑业“好声音”
2018-01-28
过去一年是中国建筑业改革发展的大年,建筑业改革举措不断出台,每一项改革都与建筑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2018年,建筑业改革仍将不断深化。今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涉及建筑行业多个方面,多位行业代表也纷纷就建筑业改革转型、形成高校BIM课程体系、推动装配式建筑产业化发展、关心新生代农民工成长等热点话题给出建议。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建筑第三工程局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陈华元建议,把生态优先理念贯穿雄安新区建设全过程。一是坚持生态设计的理念。规划设计是绿色建筑的龙头,贯彻落实生态优先建设,首要是坚持生态的建筑设计理念,注重建筑设计的适应性,注重绿色能源充分利用,注重装配式建筑及绿色建筑材料的使用,注重城市配套设施生态设计;二是坚持生态建设的理念。雄安新区建设要广泛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始终贯彻绿色建造、智慧建造的新理念,充分运用BIM、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集成技术,采用建筑工业化生产方式,实现现场建筑垃圾分类回收再利用;三是坚持生态运营的理念。要加强生态运营管理体系的建设,建立完善的生态运营技术路径,利用好智慧城市管理系统,不断完善生态运营,将雄安新区打造成一座绿色、生态、节能的智慧新城。
当前,我国装配式建筑还处于起步阶段,市场化运营管理体系还不完善,不利于装配式建筑发展。对此,全国人大代表、河北春风实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局主席兼总裁曹宝华建议,各级政府应强化引导,加大政策引领力度、推进政策落实,推动装配式建筑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各级政府应制定或完善《装配式建筑发展条例》,对装配式建筑的规划与建设、运营与改造、技术与应用、引导与激励等进行设计和规范。同时,研究制定装配式建筑项目各类优惠政策,比如可分期缴纳土地出让金,可享受增值税按比例即征即退的优惠政策。此外,把装配式住宅分为多个细分种类,比如适合城市的高层装配式住宅、适合农村和旅游景区的低层装配式住宅,出台分类细则和建筑标准,分阶段重点推进。此外,进一步推进政策落实还要增设或扩大装配式建筑监管职能部门,开通装配式建筑项目行政审批“绿色通道”,对装配式建筑产业化园区和基地建设优先提供用地支持。
自2017年以来,“一带一路”的建设工作已进入黄金发展期,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中国建筑业走出去的步伐明显加快,我国交通基建企业顺势“出海”,扩大海外业务。全国人大代表、中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王传霖建议由国家层面牵头主导,通过各类企业优势互补组成紧密型联合体,鼓励专业化公司运作推动专业对口的项目;利用政府间的高端对话平台,化解行业壁垒,推进对外承包工程业务,降低国有企业“走出去”的隐性成本。制定相对灵活的“两优”贷款政策和自筹资金需求,适当降低贷款利率,延长贷款周期,简化批办手续,帮助企业更好地开拓更为广阔的国际市场。进一步整合我国众多的对外投资促进机构资源,以及会计、咨询等中介机构资源,构建一个“走出去”企业的“综合性信息平台”。
近年来,BIM技术已经越来越多的应用在建筑行业的诸多项目中,但相关BIM人才的缺失正成为行业应用BIM技术的一大阻力。对此,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王美华建议,高校应形成BIM课程体系,政府应当适当加大高校BIM教学应用推广的财政支出,同时也可以寻求校友企业等为高校投资,合作培养BIM技术专业人才。高校管理者、决策者应当调整关于BIM教学应用推广方面的教育经费,及时购买软件、硬件设施,鼓励师生参加相关学习培训,构建学习平台。国家可以颁布相关政策和实行相关的奖励制度,以部分高校为试验点,加大力度推广BIM教学,将BIM教育相关课程的设置及开展情况纳入高校土木类专业教学评估工作当中,争取用先发展的院校带动起步晚的院校。
要实现建筑业的转型升级发展,需要进一步加强建筑业无序竞争治理,规范建筑市场秩序。全国政协委员、陕西建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义光建议,摒弃“最低价中标”,采取技术商务综合评标,对于技术明显落伍和不合标准、报价低于工程概预算太多的恶性竞标者应予以废标,选择性价比高的投标者中标,并把这一条明确列入招投标法,为高质量发展强基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