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是德育的重要载体

2018-01-28

江苏教育 2018年95期
关键词:丝绸美育育人

中职班主任在班级德育管理工作中创新了富有浓郁地域特色的德育方法,有以下两点值得肯定:

一、多重视角,着眼发展

“柔、韧、精、美”的育人方法能够满足中职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柔”能满足中职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日趋成熟,自主意识进一步增强,重视自我权利和自我价值的实现,自尊心强、爱面子的心理需要。“韧”解决了中职生自我控制能力弱的问题,帮助学生形成好习惯。“精”体现了教师用多元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发展。顾蕊老师为不同的学生创造的不同实践活动便是在打造“适合的教育”,她使用的“信息档案袋”“成长记录袋”等是一种质性评价的方法,看重的是发展性评价,而不是以单一的量化评价标准衡量不同学生的发展。“美”是一种精神追求。蔡元培先生提倡以美育代宗教,便是提倡发挥美育的教化功能,将美育作为一种德育途径。同时,关注美也是在关注人的主体地位,体现了顾蕊老师把学生作为教育主体的思想。

二、特色鲜明,展示自信

顾蕊老师从吴地的养蚕文化、绸都文化中概括出“柔软、坚韧、精致、美丽”的丝绸文化,并将其进一步提炼为“柔、韧、精、美”的育人方法,实现了地域文化和育人方法的对接,“柔”是情感,“韧”是意志,“精”是态度,“美”是行为,这一育人方法符合德育“知、情、意、行”的发展规律,特色鲜明。顾蕊老师对地域丝绸文化的总结体现了其敏锐的文化自觉和高度的文化自信。在文化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价值维度的今天,发挥文化“化人”的作用,用文化去影响人、引导人、塑造人,将文化作为德育的重要载体,借助文化建设提高德育的实效,运用文化手段增强德育的育人功能,是一种必然趋势。

顾蕊老师依托地域文化进行的班级德育创新和实践是值得所有中职班主任尝试的。最后,提两点希望:一是进一步厘清丝绸文化与地域文化的关系。“绸都文化”不仅仅是丝绸文化,更应是一种地域文化。地域文化以人为作用对象,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在增强学生对本地文化认知、提升其道德情感认同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这种地域文化是影响包括师生在内的个体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伦理道德的价值根源。二是转换视角。教师和学生都是教育的主体,又是互相影响的对象。丝绸文化不仅仅对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工作产生影响,更应该对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行为选择产生影响。学生的道德学习是通过接受暗示、非反思性选择、自主选择完成的,这就需要有稳定的德育模式。班主任乃至学校可以构建生动立体的文化环境、打造整体的德育活动,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接受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过文化的生活”而形成特色的文化品性,通过“过有道德的生活”塑造道德。

猜你喜欢

丝绸美育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遥望“丝绸路”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路上丝绸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
丝绸情调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