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的品性化育人
2018-01-28
我是一名中等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师,一直担任班主任。虽然是基础学科的教师,但是在带班实践中,我一直思考如何将学生所学专业与带班实践结合起来,真正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他们所学的专业和今后所从事的职业出发,努力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目的。
江苏省苏州丝绸中等专业学校地处苏州吴江盛泽,盛泽是与苏州、杭州、湖州齐名的中国四大绸都之一,早在明清时期就以“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闻名,享有“日出万绸,衣被天下”的美誉。盛泽精美的丝绸工艺品背后是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挖掘丝绸文化精髓,增强中职生的文化自信和职业自信是我的带班主张。我总结丝绸文化“柔软、坚韧、精致、美丽”四大内涵,并将之融入班主任的工作实践中。
一、柔是基础,以柔克刚
初涉讲台的我,因为缺乏带班经验,所以但凡遇上班级里的突发事件,我总是会显出一丝怯场的原形,或急躁,或恼怒……处理问题时会显得粗暴简单,无法做到应对自如。然而,面对正处于发育敏感期、个性较为突出的中职学生,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往往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反而常常将问题严重化,使师生间的关系变得紧张、对立。
此时,丝绸的“柔”给了我启发:丝绸面料质地柔软,手感舒适,贴合肌肤,给人以温暖亲切之感。我意识到,教师育人的至高境界不在于以师者的威严去震慑学生,以高分贝的音量去压制学生,让学生在班主任面前诚惶诚恐、畏首畏尾,而可尝试用柔性化的手段去化解班级管理中的一切难题。教师的柔,在处理问题的方式、在和学生对话的语气、在看学生时的眼神、在对学生做出的动作、在爱学生并把他们当成自己孩子的内心。柔是一种育人智慧,在面对身强体壮、性格刚硬、脾气倔强,又爱惹祸闹事的大个子男生时,我会像姐姐一样用柔软的语言浸润他们的思想,像母亲一样用柔和的动作抚慰他们的心灵。
二、韧为原则,水滴石穿
我在班级常规管理尤其是涉及学生习惯养成方面,坚持以丝绸工艺品“韧”的特点为工作原则,不抛弃、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保证冬日早会学生的出勤率对职业学校的班主任来说是一个挑战,学生总是会为迟到找各种理由:不是这个说路上堵车,就是那个说起床晚了五分钟。班级常规管理制度总是很难执行到位。
学生习惯的养成不在于一天,问题的解决也不在于一时。针对学生早会出勤率不高的问题,我的做法是:首先开好一次班级内部的会议,统一认识;然后落实班主任和班委每天轮流在班级微信群里发“morning call”,同时联系家长进行配合,针对个别“老大难”专门提供“叫醒服务”。新制度执行初期,无论是执行者还是被执行者都觉得很新鲜,大家都配合得不亦乐乎。新制度执行的第一个星期,我们班因为早会出勤率高还受到了学校的表扬。可是时间一长,大家就开始懈怠了,“老大难”身上的“懒癌指数”又回升了。但我没有就此放弃,还是凭借“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精神,坚持最初的做法。我坚持每天早上在班级群内“打卡”,电话提醒一些经常晚到的学生,并在家长群内公布学生每天早勤的情况。慢慢地,学生们发现,这个制度并不是老师的一时兴起,大家也开始自觉主动地在群内“回应”“打卡”,并且他们还自发成立了监督小组,学生们自尊、自强、自爱的心理被激发起来,同伴之间的竞争意识被激活,班级出现了“人人争先”的良好氛围。
所以,班主任在带班实践中一定要有“韧”性,明白教育的反复性和长期性,宽容对待学生身上可能反复的坏习惯,坚韧不移、持之以恒。
三、精在细节,无微不至
丝绸的精致在于肌理的细腻,比发丝还细几十倍的纱织,经纬相错,却可以毫厘不差。班主任对待工作也应如此,洞察细节、精益求精、无微不至,把工作做细、做精。
每一个学生都值得班主任用心对待。2016年开学第一天,我发现学生小美在人群中表现得较为不一样,她看上去非常局促不安,而且她的妈妈也一直守在教室外不愿离去。我敏锐地发现到这个细节,及时和小美的妈妈进行了沟通。小美的妈妈支支吾吾地说:“因为孩子从没寄宿过,所以我不太放心!”事实上,经过我仔细地观察,小美的情况并不像妈妈说的那么简单。我发现小美的“与众不同”:她在班级里表现得非常胆怯,而且时常会伴有不规律的颤抖和不间断的自言自语。我立刻拨通小美爸爸的电话进行求证,小美的爸爸无奈地告诉我:“孩子在初中就被查出中度抑郁,并伴有幻听。”当时,我极为震惊——如此情况下,小美来学校学习合适吗?我该如何帮助这个小美呢?我开始悄悄查阅相关资料,同时向学校的心理辅导教师咨询。在此基础上,我私下找来几个学生,请他们帮助小美,在得到他们支持后,我们成立了班级“呵护队”和宿舍“关爱组”,我们经常找机会与小美聊天,主动关心她的学习和生活。事实证明,当我们从细节入手,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帮扶,他们是会发生改变的。在我和家长、心理医生、任课教师、班级同学的配合下,小美时刻感受着关心、尊重和爱,她的情况也越来越好了。
我将日常工作细化到学生的每一个微表情、每一个小举动、每一句潜台词,精准化对待、精致化处理。我为班级里的每一个学生都建立了属于自己的信息档案袋、成长记录袋、日记隐私袋等,深入了解学生个性、心理和家庭情况,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订个性化的教育和帮扶策略。
四、美在情操,向善向美
丝织工艺品生产过程中所蕴含的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伟大创造力,同样让人感慨万千。吴地养蚕人在一月余的饲养期里,夜以继日地精心照护蚕儿,待到蚕儿顺利成茧,才能抽出臻美的蚕丝;这期间因病、因寒、因毒而致幼蚕成长不顺或饲养失败,养蚕者会伤心落泪。自古以来,桑蚕文化的“善美”精髓贯穿在丝绸的全部内涵之中,体现出吴人与丝绸的深度情感。
我在育人工作中也大力倡导培养学生的“善美”情操,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一是班级物质环境的美化。我重视班级环境的美化,班级内部设有“绿色花园”,铁艺的花架上错落有致地摆放各种植物。这不仅给班级带来生命的活力,也给学生创设了放松身心的氛围。班级设有“青春驿站”,其间贴满我抓拍的学生在活动中的照片,展示他们灿烂的笑容和矫健的身姿,留下了学生青春美好的瞬间。二是对学生精神世界的美化,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我们班定期举办各种文艺活动,如“我的学习故事”演讲比赛、“才貌双全的热血少年”歌舞比赛、“我和青春有个约定”朗诵会等;师生做好班级文化墙的布置,如粘贴学生自主编排、制作的手抄报;开展班级“感恩回馈”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在节假日走进社区,以衣物缝补、美容美发等形式服务社区居民,让他们发挥专业特长回馈社会。
“因材施教,因地制宜”,我们班主任应该充分挖掘、利用好地域文化资源,转变育人理念,创新育人方法,提高育人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