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按摩 可防痔疮
2018-01-28吕若琦
■ 文 吕若琦
穴位按摩法又称为推拿法,是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通过特定手法作用于人体体表的特定部位或穴位的一种治疗方法,应用于中医临床各种疾病,并且能取得较好的成效,促进疾病的康复。
穴位按摩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祖国医学理论为指导,以经络腧穴学说为基础,以按摩为主要施治,用来防病治病的一种手段。穴位按摩功能有通经活络、调整人体机能、祛邪扶正的目的。痔疮也可以通过穴位按摩来治疗,对身体一些部位经常按摩能够有效地预防以及治疗痔疮。
别把痔疮不当回事
俗话说:有志不在年高。生活中,得了痔疮也不在年高,而且近年来得痔疮的人越来越多。它是一种难言之隐,很多人宁可选择默默忍受,也不愿意去医院就诊;它还容易引发其他疾病,甚至出现重度贫血。
痔疮的发病不分年龄段,从年轻人到老年人都有可能患上。而且痔疮是忍不好的,如果不加以重视,痔核增大、症状加重后也会给患者带来非常大的痛苦。医生表示,痔是直肠末端黏膜下和肛管皮肤下的静脉丛发生扩大、曲张所形成的柔软静脉团,又称为痔疮、痔核。在临床表现为便血、脱出、肿痛等特点,男女老幼皆可发病。调查显示,痔的发病率占肛肠疾病的87.25%,居首位;多见于20岁以上的成年人。肛门是非常精细、神经丰富的特殊器官。根据其发病部位的不同,可分为内痔、外痔和混合痔,一般以内痔多见。
从中医讲,该病多因风邪所伤,或饮食所伤,或饮食失调、嗜食辛辣肥甘,或久坐、久立、负重远行,或长期便秘,或泻痢日久,或劳倦、胎产等,导致肛肠气血不调,络脉瘀滞,瘟生湿热而成痔疮。每种痔疮发展到最后阶段都会很严重。比如内痔,出血严重时,会导致失血性贫血,严重会造成晕厥、休克。外痔如果出现血栓或炎性水肿,主要以疼痛为主,应该及时就医。否则情况加重,会造成组织坏死。混合痔如果不及时手术,也是极其凶险的,会造成感染、坏死,甚至引发全身性感染,出现危急重症。
穴位按摩是绿色疗法
穴位按摩法又称为推拿法,是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通过特定手法作用于人体体表的特定部位或穴位的一种治疗方法,具有疏通经络、滑利关节、强筋壮骨、散寒止痛、健脾和胃、扶正祛邪等作用,从而达到预防保健,促进疾病康复的目的。相比吃药和打针,它最大的优点就是没有副作用。
穴位按摩作为便捷实用的中医护理适宜技术,应用于中医临床各种疾病,并且能取得较好的成效,促进疾病的康复。穴位按摩的方位很广,内科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中风后遗症、面瘫等;外科疾病如肠粘连、慢性阑尾炎、乳腺炎及增生等;骨科疾病如落枕、颈椎病、肩周炎、关节脱位等;儿科疾病如小儿感冒、呕吐、腹泻、夜啼证等;妇科疾病如月经不调、痛经、闭经、盆腔炎等。
但穴位按摩作为中医操作也并不是万能的技术,有一些禁忌症是禁止穴位按摩的,以防加重病情,如各种出血性疾病、血小板减少症、妇女月经期、孕妇腰腹部、皮肤损伤及瘢痕等部位、急性扭伤、创伤骨折等部位、接触性皮肤病、传染者等。
穴位按摩可预防痔疮
其实对身体一些部位经常按摩能够有效地预防以及治疗痔疮。方法如下:
搓按骶部:俯卧后,按摩者用手掌在腰骶部做搓发一分钟,以局部发热为宜;随后把手掌放在腰骶部半分钟,以达到热量渗透的作用;然后点揉膈俞、肾俞、大肠俞、会阴、长强、秩边穴,每穴一分钟,以有酸胀感为宜。
点穴下肢穴位:俯卧姿势,按摩者用手掌推下肢膀胱经三至五遍,然后用拇指点揉承山、足三里、三阴交穴,每穴一分钟,以有酸胀感为宜。
点揉天枢穴:仰卧姿势,按摩者用拇指点揉腹部天枢穴一分钟。此外,还可以点揉孔最穴。此穴调理肺气、清热止血,可以预防因长时间蹲坐而造成的痔疮,用拇指点揉,大概一分钟就可以了,以能够感受到酸胀最好,可以促进肛门周围的血液循环,调整消化功能,使排便通畅,改善症状。操作重点在于腰骶部的按摩及周围穴位的点揉,肛门及足太阳膀胱经循环所过,与膀胱经关联紧密,故足太阳膀胱经穴位是点揉重点。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平时可以通过穴位按摩来预防痔疮,如果痔疮严重的话,就需要接受外科治疗了。医院肛肠科根据痔的发病部位不同,采取的治疗方法也会有所区别,在中医方面有很多特色疗法。以内痔为例,可以采取熏洗法、外敷法、塞药法、挑治法等。
养成良好生活习惯,远离痔疮
排便习惯不好,不良的饮食习惯等都是引发痔疮的常见因素。有的人得痔疮和如厕时间长关系密切。排便时玩手机、看报纸会造成注意力分散,使排便时间延长,腹压增加,静脉回流受阻,肛门局部充血水肿,容易引起静脉曲张,形成痔核。有便秘习惯的人也容易生痔疮。而偏食、嗜酒过度、饮食辛辣、久坐不动等也可导致肛门直肠黏膜的充血,大便干结,诱发痔疮。
平常应该选择清淡的食物,少食辛辣、煎炒、油炸、烈酒等不消化和刺激性食物,多食水果、蔬菜和纤维性食物,多饮水。日常生活中,不要久站久坐,应该适当增加运动,特别是提肛运动。即全身放松,将臀部及大腿肌肉加紧,配合呼吸,舌舔上鄂,同时肛门向上提收,像忍大便的样子,提肛后稍闭一下气,然后配合呼气,全身放松。这样有助于减轻症状或避免愈后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