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策略研究
——以永安为例
2018-01-28鄢凤娇
鄢凤娇
(福建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永安 366000)
一、研究背景
我国作为世界工厂经历了近十年经济大发展后,开始逐步意识到牺牲自然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模式不可取,且随着人力成本的不断上升,世界工厂的地位岌岌可危,制造业蓬勃发展带动经济繁荣的辉煌期不再。为此,两会期间国家即已提出“自主创新、创意立国”的角色定位,为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铺路。
世界经济的大发展及不断融合造就了日益个性化的需求,经济模式也随之转向产品经济,具有个性化的文创产品对年轻人越来越具有吸引力,从而使得文化创意产业能成为一个经济效益高、市场前景广阔及需求快速增长的朝阳产业。当占据着主要行政支持及人才资源的大城市逐渐探索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方向时,很多中小城市只能望着这个能给他们经济注入新活力的产业干着急。对于为数众多的中小城市来讲,摆在它们面前的问题不是像工业经济时代那样简单的招商引资,而是如何挖掘当地文化特色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经济。
永安作为一个市区人口只有十万左右的山区小城市,曾经一度作为福建省省会,再加历史原因,经济及文化底蕴丰厚、物产丰富,且具有众多极具特色的物产。永安作为较具特色的典型小城市,近年来政府意识到并利用本地特色物产及文化资源,推动文化创意经济发展,取得一定成果,值得研究。
中国民政部发布的《2010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报告》指出:“截至2010年底,我国设市数量共657个,而其中绝大多数是中小城市”。调查研究表明,2009年我国中小城市及其辐射区域经济总量达16.61万亿元,占全国经济总量的55.2%。但是总体发展水平低,同质化现象严重,缺乏自身文化及产业特质,竞争日益激烈,而中小城市数量众多,幅员辽阔,聚集了庞大的人口、资源、产业、环境等发展要素,作为我国行政区体系中的重要战略支点,它们发展理念的改变不仅对本区域经济文化的提升起关键性作用,更影响着中国经济发展的全面布局。
二、文化创意产业
(一)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
文化创意产业在每个国家称谓或者说定义是不尽相同,有称文化产业,也有称创意知识产业,还有称内容产业等,但不管其称谓如何,都不能离开其核心即文化与创意产业在发展过程中的相互融合。它是世界经济交流发展到一定阶段背景下产生的依靠个人或者团队的技术及创意并进行产业化开发、推广的以文化和创意为核心的新兴产业,也可以说其核心竞争力即创造力。澳大利亚学者约翰·哈特利在创意产业读本中指出:“创意产业不是一个绝对的理论概念,更像是个历史性的概念”,他认为,创意产业是基于当地文化传承和具体情况而具有地域上的差异。中国学者厉无畏、王慧敏指出:“创意产业是以人的创造性为核心增长要素的产业”,并总结出独创性、渗透性、高增值性、强辐射性、高科技含量、高风险性六个创意产业特点。而我国另两位学者朱自强、张树武通过广泛研究国内、国外相关的论文、论著等资料后得出,文化创意产业是一个新出现的具有一定的中国特色的概念,并归纳出文化创意产业和创意产业的区别在“文化”,主要看其文化的属性和质量。而文化创意产业和一般的文化产业的区别在于“创意”是否处在核心和灵魂地位。当然,有时候文化创意产业与一般文化产业并没有那么泾渭分明的界限,它们存在着模糊的过度地带。而我国另一位学者直接指出,创意产业是文化产业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后,再次上升到新阶段的一个必然结果和产物,我国将之称为文化创意产业,是为了突出在中国现今条件下如何结合问题很重要。
(二)世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概述
文化和创意产业政策发展层面上,最早是英国前首相布莱尔所在工党提出并推动的。当时英国工党政府重点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基础研究、人员技能培训、财政重点扶持等等方面积极调控,推动了文化创意产业的不断发展,正是在政府的努力推动下到2002年创意产业即已成为英国第二大产业。差不多同一时期的韩国,因为遭受了金融危机,经济受到重挫,当时金大中总统所主持政府力推文化创意产业,并将其视为21世纪最重要的产业之一,从政府层面成立文化内容振兴院,并审核通过了其振兴法。政府通过搭建政策法律支撑体系、健全优化文创产业管理机制、资金税收扶持、创新人才培养等一系列措施全面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自此迅速发展,使之成为韩国经济的支柱和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最终导致韩国成为公认的文化创意产业强国。而美国虽然从政府直接提出并干预层面来讲起步更晚,但是却凭借着其他国家无可比拟的自由和流行文化以及完善的人才及法律体系而后来者居上,并独步全球,成为文化创意产业最发达的国家。至1996年,其文化创意产业就已成为美国最大的出口产品集群,并超过了美国所有的传统产业。阿特金森和科特指出,美国新经济的本质就是以知识和创意为本的知识经济,而创意是其核心和动力。随着国家层面文化创意经济的推广,我国各地区开始着重发展文化创意经济,相关产业得到很大发展。尤其是我国台湾和香港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速度惊人,大陆则拥有一批以北上广、杭州及成都等为代表的大城市在文化创意经济方面取得较大成就,它们多具有强大的人才、资金优势,再加上政府职能手段以推动地区产业园为发展特点,为本地区文化创意经济发展铺平道路。
(三)我国中小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状况
我国中小城市在文化创意产业方面则弱势明显,它们大多缺乏资金和人才储备,基础建设落后,思想观念也不够与时俱进,产业链发展不完善甚至欠缺,致使多数中小城市文创发展只停留在概念炒作及简单的包装及口号上,且抄袭、同质化现象严重,遂只能望见文创经济之花处处开遍,却不能品尝其果实之甜美。当然,这也就意味着文化创意产业在中小城市发展前景广阔,而文化创意产业的绿色健康发展之路也正是中小城市迫切需要的。
三、地方特色文化创意
(一)地方特色文化创意产品概念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不断完善,各区域产业发展差距逐步拉开,竞争显得尤为剧烈,特别是发展模式过于雷同的中小城市,而特色产业链的形成及发展即已成为中小城市区域间竞争的最重要甚至是决定性因素。Foord认为,各地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相互模仿和复制是由于政策目标脱离了区域或城市的现实条件,忽略了地方的特殊性,以及文化教育机构和其他知识经济之间的生产和创新联系纽带,所以缺乏新意,不利于提升竞争力。特色文化创意产业的稳步提升,必然有助于带动区域经济和文化的逐步发展,而只有不断完善并包装推出地方特色文化产品,才能继而带动相关特色产业的发展。而所谓地方特色,即具备与特定区域密切联系的地域性,具备地方特色文化的传统性及民俗性的独特存在。
(二)如何打造地方特色文化创意产品及产业
2008年1月在北京大学召开的以“创意时代的文化创新与软实力建设”为主题的“中国文化产业新年国际论坛”中以内蒙古鄂尔多斯、河北承德、云南大理等13个极具地域特色的城市获得2007年度中国创意城市(中小城市)年度奖,预示了文化创意经济对中小城市的文化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也引起了众多中小城市的重视。他们获奖的重要原因可以大致归为以下三条:一是以鲜明的地域特色风情为主,如鄂尔多斯、大兴安岭地区,它们分别以蒙古草原和东北林业带的独特地理特征为文创的重要资本;二是深厚的历史文化为主,大理和承德均是其中的代表;三是如海南三亚及云南巍山为代表的分别以独特的海岛风光及山林风光的优美自然风光。当然,亦包括它们各自对应的特色建筑及民俗风情。而以上也正是我国大多数中小城市与大城市相比所具备的优势,当然在经济实力、政策扶持及人才储备等诸多方面中小城市都无法与大城市相比,但是中小城市完全可以充分挖掘并发挥自身优势,通过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充分吸引企业与人才,发展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创意产品,并以此为基础拉动产业链上下及其相关产业发展,提升当地经济与文化等核心竞争力,并形成良性循环。
四、永安市文化创意产业产品发展现状与前景
(一)永安市物产及文化概况
永安市处在福建省中部偏西,在抗日战争期间,曾有七年半之久的福建省临时省会历史。1984年撤县设市,辖区以山地为主,境内拥有众多国家级特色优质旅游资源。优美的自然环境亦给永安带来了诸如竹子、红菇、金线莲、红椒、淮山、莴苣、笋干等一系列优质土特产品。
永安是个多民族聚集区,民族的多样性融合创造了多样的文化生活,如畲族的打黑狮、大腔戏。此外,永安自古文风鼎盛,文化底蕴丰厚,永安吉山村刘氏族谱中记载始祖刘贵三立下遗嘱:“房屋无须高大,聊以避风雨即可,子孙务必勤耕勤读”,也正因如此吉山村明清时期曾有书院9座,其密度与人均数在闽中地区首屈一指,学风之盛可见一斑,因此被誉为“八闽文化第一村”。而贡川古镇陈姓家族更是出了两位理学家,世称“一门双理学,九子十科名”,并得到宋高宗赐名为“大儒里”。文化的兴盛造就了当地经济的繁荣,永安古人充分利用当地优质的物产资源和便利的水路交通,围绕本地大量的竹子资源发展相关竹子、竹笋产业,并于清顺治年间即成立中国最早的笋业同业公会笋帮公栈。吉山亦利用本地优质粮食及水路资源发展出拥有三百多年历史,享有“九天仙品、八闽佳酿”的美名,并以其“色美”“醇香”“味甘”“滋补”的四佳特色制作工艺并流传至今的吉山老酒。文化与经济的发展造就了永安手工业及饮食文化的繁荣,更导致了区域内“以农为本、工商并举”的经济模式与“尊师重教、诗书持家”的社会风气有机结合。
(二)永安市文化创意产业、产品发展现状
随着国家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立,永安市政府强烈地意识到作为福建省内陆山区小城,缺乏像沿海城市那样的强大的工业基础、庞大的人口及港口资源,而只有依托自身优质人文、自然环境及特色物产资源,发展地方特色文化创意产业及产品,才能在国家新一轮经济改革中取得重大发展。永安是我国著名的笋竹之乡,也是竹乡,同样也是我国林业改革与发展的示范区,农民人均拥有的竹林面积全国第一。2002年,永安市政府即开始利用自身资源推动举办一年一度的笋竹节,而2003年的主题为竹笋——森林绿色食品,此后每一年的主题虽不一样,但均离不开竹制品、笋干等为主体的永安特色农产品宣传。2011年4月8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中指出:“要将海峡西岸建设成为科学发展之区、改革开放之区、文明祥和之区、生态优美之区,成为中国新的经济增长极”。永安市凭借优质的人文特点及生态环境具有一定的优势。
为此,永安市政府凭借区域内优质原生态的自然山水及深厚竹文化,采取政府推动、企业参与投资的政企联动方式,签约引进了竹天下文化旅游产业园、新华文化城等,利用区域内特色物产资源发展相关文化创意产业园及上下游产业,并逐步向周边产业群延伸,为地方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在围绕竹产品打造竹产业经济的基础上,永安还充分利用拥有国家南方重点林区优质的森林资源,大力推动企业发展林下经济,建立由具有雄厚科技研发实力及应用技术推广能力的福建省林业科技试验中心提供技术支持的珍贵苗木及特色林下土特产,如金线莲。并利用九龙竹海、天斗山、天宝岩等资源,成立永安市天斗山生态建设有限公司、天宝岩生态旅游公司建立天斗山庄,以4A级旅游风景区、四星级旅游度假酒店带动旅游地产开发,努力打造成海西闻名的“避暑胜地、养生天堂”。在市区至天斗山沿路依次形成生态花果园—林下珍贵苗木培育中心——九龙竹海——天斗山庄等绿色生态经济链。
此外,永安市政府正着力推动区域土特产品牌化,推行“一所一地标”工作模式。所谓“一所一地标”,即一个工商所至少引导、帮助辖区内一个农产品申请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并扶持其成为当地特色农产品商标,鼓励支持地标持有人用好商标,提高当地农产品商标注册积极性,带动商标品牌经济发展,进而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永安黄椒及莴苣被认定为永安地理标志即是政府实行商标帮扶及农技支持的产物。与此同时,政府努力推动当地各企业在新形势下的创新型发展,在政策鼓励及企业联动配合下产生了像永安市黄泥家有限责任公司及永安市毛氏食品有限公司等许多创新型企业。它们有的创新区域内土特产培养、种植模式,有的创新土特产推广、包装及食用方法,充分挖掘出永安土特产品的文化及经济价值,并带动相关上下游产业的发展,形成文化——土特产——旅游紧密联系的产业群,带动区域经济绿色健康持续发展。
(三)永安市文化创意产业、产品发展的问题
目前,永安市文化创意产业、产品的发展主要是以政府推动导向为主。对参与企业而言,尚在起步阶段未形成大规模的经济利益回报,且政府在发展区域特色文化创意经济方面缺乏实践经验,各管理单位职责分工不清,管理体制带有鲜明的计划经济痕迹,有待进一步完善提高。其次,在政府行政手段层面采取了过多的行政干预手段,缺乏市场机制调控,在法律层面亦缺乏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
首先,永安作为小城市,经济欠发达,政府财政方面也面临着巨大问题。在众多文创产业规划中,政府投入不足,多为拉动企业投资,在技术支持及销路推广等方面缺乏强有力的支持。而企业资本运作,其目的主要是经济利益,且多数企业为中小企业,企业自身财力有限,竞争力偏弱,中小城市又普遍存在自身文创产品消费水平低等问题。对企业来讲,起步过程异常艰辛,如长时间得不到经济利益回报极有可能撤回资本,严重影响区域内文创产业健康发展。
其次,永安作为小城市创新人才严重缺乏,且对人才吸引力不够,政府缺少强效的对原创人才及企业创新的激励措施。当然,文化创意产业相关的周边产业发展也是明显滞后的。综上还有一些其他因素综合影响制约了永安文化创意产业及产品的发展。但不管怎样,永安市作为中国极具代表的中小城市,正走在一条努力探索符合自身发展条件的围绕区域土特产为中心的文创产业之路上。道路虽是曲折的,但前途必是光明的。
五、结语与展望
随着经济的不断繁荣,世界的距离越来越短,文化与经济的交流促进了社会的繁荣,也带来了物质及文化需求的个性化差异,这也使得文化与经济的竞争越来越剧烈。然而,在文化及经济繁荣渴望的同时,人们又迫切地希望能有绿色健康的自然环境和产品,而具有高附加值、高辐射力、高融合性、污染小和能源消耗低等特点的文化创意产业必然会受到各国及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创意产业作为经济、文化、信息技术的融合产物,基本覆盖了经济社会第三产业有关业态,部分甚至延伸到第一和第二产业。它能够使制造业和服务业得以延伸,拓展产业发展空间,有利于调整经济结构,加快城市功能转型,推进传统制造业向高增值产业升级,对促进城市经济绿色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中小城市虽大多经济基础薄弱,但多具有区域特色文化、物产及一定的工农业基础,有着良好的生态环境。也正是因为如此,才具有很高的可塑性。如能从政府层面重视文化创意产业,加大政策支持,对区域内特色产品、产业及其相关企业大力扶持,增加资金投入,为其拓宽融资通道、减免税务,帮助宣传,完善人才引进、培养制度及相关产业链、法律保障等体系,加强推广宣传,必能寻找到一条极具特色的绿色发展之路,并使中小城市真正成为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石和后续源源不竭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