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读写中获得生命成长
2018-01-28
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教授说过: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读书不一定成就名师,但读书一定能够促进教师实现专业成长。读书的教师内心是平和而幸福的,这一点我深有体会,我喜欢阅读,一天不看书就感到生活中缺少了什么。在我看来,闲暇时光还真找不到比翻书更有意义的事情。回眸自身的读写经历,昨日仿佛就在眼前。
儿时,图书匮乏,除了课本,难见课外书。记忆最深的就是巴掌大的图画书,我们又称“连环画”“小人书”,上面配图下面文字,一本“小人书”入手,如获至宝,爱不释手。稍有闲暇,手捧“小人书”津津有味地读起来,校园里、村庄边经常有一串小脑袋凑在一起,围个里三层外三层争着看。有一次为了看《闪闪的红星》,我甚至将两块“最珍贵”的大白兔奶糖送给了小伙伴。“小人书”陪伴着我度过无忧无虑、回味无穷的童年!
真正恋上阅读是在读师范期间,学校的图书馆和图书室让我们大开眼界。江苏省泰州师范学校那时刚刚恢复办学,实行“半耕半读”,上午学习,下午劳动,晚上的时光才能自由安排。儿时阅读的书籍太少,我们深感自己知识匮乏,面对各种书籍如饥似渴,开启了狂补模式。必修课一上完,我就争着往图书馆去,去晚了就得站着、蹲着,尽管这样我还是乐此不疲,读着读着经常忘记了时间,当晚自习结束的铃声响起,才心不甘情不愿地离开图书馆。后来,学校不得不采取措施统一熄灯,教学楼的灯熄了,但校园内的路灯还亮着,于是校园内又多了一道秉灯夜读的风景。
1986年8月,我从江苏省泰州师范学校毕业,回到了家乡泰县官庄乡,我被分配到家乡最偏僻的村小——冯庄小学。那时我常常住校,放学后唯一消磨、打发时光的只有看书。但学校没有像模像样的图书室,教师案头仅有教学参考书,屈指可数的教学书籍和报刊摆放在校长室的报夹上。放学后,我就到校长那儿借书,成了校长室的常客,《半月谈》让我及时了解时事政治,《小学语文教学》《上海教育》《江苏教育》让我接收到新的教学理念与方法,看到了窗外教改的亮丽风景。通过阅读我认识了李吉林、霍懋征、于永正、贾志敏等教育大师,我开始钟情于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学,并将其教育理念运用于我的教学实践。
我不但自己读,还及时将所读的内容介绍给学生。我一直教毕业班的语文,也许由于自身书读得多的缘故,领悟能力强,课堂上如鱼得水、游刃有余,课堂教学高潮迭起、精彩纷呈。为了提高学生写作水平,我与所教班级学生一起制订读书计划,我鼓励学生每天诵读一首古诗或一篇美文,看几页课外书。利用住校的有利条件,我每日早早地来到教室和学生一起阅读,与此同时我还鼓励学生动笔写日记。对学生的日记我是每篇必改,结合每个学生的实际,从文章的字词句推敲到说理逻辑的考量以及文章立意观点的商榷,写下有针对性和个性化的评语。在此基础上,我常常将学生写得好的日记在班级里朗读,并将这些日记张贴教室后面的墙报上,这些举措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常言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当时我所教的学生参加全乡语文统测时,平均分总比同年级其他班高出一截。应该说,师生阅读功不可没。
知晓写作,源于报纸、杂志。在村小十几年,虽然爱读但懒于动笔。随着条件改善,学校每年征订教育教学杂志,正因如此,身为村小教师的我才能感知外面的教学世界是多么精彩!那时邮递员都是骑自行车送报,我每天都期盼着校园里响起自行车“丁零零”的声音,报纸、杂志一到,我总争着阅读,手捧杂志如获至宝。阅读之余,我也开始尝试练笔,由于功底太浅,加之缺乏写作经验,每次投稿都是“出笼鸟儿——有去无回”。但执着的我始终坚信,成功总是垂青于奋斗者。几次投稿,虽石沉大海,但我没有灰心。闲暇之余,我努力写下教学反思、随笔,夜深人静的时候,是我内心最为喜悦安宁的时刻,在宿舍里,我打开记忆的闸门,尽情写下一天的所得、所思、所悟。
恋上写作,事出发表。天道酬勤,一篇源于生活的随笔《国旗下讲话该变变脸》在《中国教师报》首次发表,得到信息,拿到样报,喜悦、激动之情难以言表,特别是后来邮递员送来稿酬,领导的赞许、同事的羡慕更是让我终生难忘!“处女作”的发表激发了我的写作动力:工作之余,我写下自己教学反思、教学随笔;夜深人静,我会情不自禁地在键盘上敲打所思、所想,我将希望与梦想变成文字。阅读是写作的不竭源泉,为了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我加大阅读量,学校征订的各类报纸杂志我都要一睹为快。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阅读中遇到好的文章我会摘抄或者剪贴,我还给我的剪贴本取了个好听的名字——“采蜜集”,如今我的剪贴本已经有了好几本。成为《中国教师报》特约通讯员后,无论多忙,每晚都与《中国教师报》电子刊“约会”,参与论坛发言,发布校园信息,忙得不亦乐乎!
辛勤的汗水换来的是丰硕成果。近年来,撰写的教学反思、随笔、论文先后在《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班主任之友》《学校管理》《泰州教育》《姜堰教研》发表;近百篇文章参加省、市、区各级论文竞赛更是捷报频传,多篇文章荣获省一等奖。除此之外,我在区教育局门户网站建立了自己的博客空间,在博客上我与名师对话,与专家交流,与同行切磋。面对面的接触,心与心的沟通,让我的教育理念不断更新。我用心灵书写自己的日常生活感悟、记载每日教学心得,大量反映教育生活的故事在笔下诞生。我不但自己读写还义务担任学校“寻梦文学社”辅导老师。借助这一平台,我向学生推介阅读,学生在我的引导下泛舟书海。与此同时,我精心指导学生写作,学生习作先后在《扬子晚报》《泰州晚报》《素质教育小丛书》发表,习作参加各级各类征文竞赛时同样收获颇丰。
回顾自己的阅读、写作之路,从无书可读到酷爱阅读,一路辛苦、一路芬芳,读书是我最好的修行。一路走来,我与经典为友、与博览同行,付出的是汗水,但享受着学习的快乐、收获!读书让我拥有着诗意人生,在书籍浸润下,气质变得高贵而不媚俗。我在读书中反思、成长,重建自己的人生坐标,焕发成长的内驱力,阅读、写作不仅让我克服了专业发展的倦怠,激发了自身的职业热情,享受到了教师职业的幸福,更是改变着我的行走方式,步入专业成长的快车道。近年来,我从一名默默无闻的教师成长为学科教学骨干,先后被评为姜堰区“先进教育工作者”“十佳师德模范”,成为泰州市教育学会小学品德学科常务理事、品德学科核心成员。阅读、写作让我拥有了一个更加广阔的新天地,在读写中我获得了生命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