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应对社会主要矛盾在高教领域的新变化

2018-01-28天津财经大学

天津教育 2018年12期
关键词:育人思政工作

■天津财经大学 杨 帆

在今年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系统总结了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成就与经验,深入分析了新时代新形势对教育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教育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认真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准确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在高等教育领域的新变化,深入研究其在高校工作中的具体表现形态和突出问题,更好地抓住高校工作中的主要矛盾、主动回应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新期待,这是每一位高等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新课题。

一、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在高等教育领域的新变化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重大贡献。我国现有大学2000余所,已成为在学规模最大的国家,跻身高等教育第一大国。从这个数据来看,我国接受高等教育人数越来越多,大众化程度和教育公平得到了有效改善。党的十九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面对当前社会主要矛盾所呈现的新变化,审视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无论是学生,还是家长、教师,对优质教育的期待和对更高层次教育的追求已成为当前人们对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等教育的发展不仅要满足人民群众的教育需要,而且要满足国家发展战略的人才需要。习近平总书记讲:“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当前,我国已步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迫切需要强化科教融合,提升高校创新能力,厚植创新驱动根基。而随着高等教育外部的国家战略需求导向的变化,高等教育的供求关系也在发生变化。人民对于高等教育的需求发生了从数量到质量的深刻转变,对学校、教师、专业、课程的选择性越来越强,对学校办学条件、办学层次、社会影响、行业评价的要求越来越高。

从总体上说,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正面临教育资源发展不平衡,在满足国家战略发展的人才需求方面也呈现出教育质量发展的不充分。因而,新时代高等教育领域中同样存在求学者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需要与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供给不充分之间的矛盾。厘清这一矛盾,我们可以从内、外两个视角进行分析。从外部层面看,西部内陆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之间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学校适应、服务地方产业以及高技术专业人才供给方面发展不充分,校企合作的程度与产教融合的深度既不平衡也不充分。从校内层面看,在思想引领、专业建设、教学改革、教师发展等方面,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制约着现阶段高等教育的内涵发展。

二、破解高校工作中“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问题

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实施载体,应当主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着力破解当前工作中“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问题,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进程,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全面破解高校思政工作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让思政教育更有“温度”

全国及我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以来,我市各高校深入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取得了积极成效,但同时也存在一些普遍性的问题和不足,主要体现在:学校内部贯彻不平衡,院系基层推进落实有差别;思政板块之间推进不平衡,教师思政教育和研究生思政教育相对不充分;青年大学生理想信念不美好不坚定,思政工作队伍建设有待提升。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思想,全面回答了“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好大学”的问题,明确了高校的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去年12月,教育部印发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以下简称《实施纲要》)。今年3月,天津市委召开了“新时代天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攻坚动员部署会”,印发了《关于推进新时代天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攻坚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全面部署了高校思政工作“一体化”育人综合改革、“课程思政”创新改革和“1131”项目实施。从中央的《实施纲要》到市委的《实施意见》,是提升高校思政工作质量的顶层设计,也是高校思政工作“由全面施工到内部精装修”的施工蓝图。作为高校工作者,我们要在以往“全员全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的思政工作格局基础上,按照中央《实施纲要》和市委《实施意见》的文件要求,竭力发挥思政课教育主渠道作用,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实现知识传授、价值引领和能力提升的有机统一,进一步强化自身的思政育人观念,加快推进思想政治工作和党务工作队伍职务职级“双线”晋升办法和保障激励机制等重点任务工作进程,全面促进“大思政”工作热情的提升,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二)全面破解高等教育专业与就业结构性失衡问题,让育人质量更有“精度”

随着国家“自由贸易区”“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等战略的加快推进,国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我国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教育作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准公共产品,近年来也呈现出结构性矛盾。一方面,很多大学生甚至研究生就业难,人才“供给过剩”;另一方面,又存在着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高技术专业人才“有效供给不足”。这也恰恰反映了当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劳动力市场需求变化之间的结构性错位。

作为传授知识的供给方,高校如何适应时代发展、满足学生成才需求,这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问题。今年初教育部发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对92个本科专业类、587个本科专业提出了统一规定、质量要求、标准底线,同时也给各专业的特色建设留有足够拓展空间。我们深知,当前正值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时期,专业建设不再是“大而全”的发展模式,而是要有选择、有侧重的发展。特别是在资源有限、精力有限以及新的招生制度改革的形势下,我们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要集中精力进一步凝练专业发展方向,努力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求、对接行业产业的新要求,在实现专业结构合理、品牌特色优势明显、内涵建设逐步深化、育人质量全面提升的专业发展模式上下功夫、做文章。

(三)全面破解教师教学能力和人才培养要求的不平衡不充分,让教书育人更有“厚度”

当前,教师教学能力和人才培养要求之间的不平衡对各个高校来说都是客观存在的。特别是在当前评估高校的价值导向和评价教师的考核指标的作用下,部分教师重科研、轻教学的观念,直接影响到高校基本职能的全面发挥与人才培养质量的稳步提升。我们说,高水平的教学和一流人才培养均要求教师对学生有爱心有耐心,对教学工作有兴趣有积淀,对做好教学有悟性肯付出。而当前仍存在着部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观念不足以支撑人才培养目标最终实现的问题。

今年伊始,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出台的第一个专门面向教师队伍建设的里程碑式政策文件。文件强调优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治理生态,努力扭转高校教师重科研轻教学、重数量轻质量的倾向,引导广大教师潜心教书育人、静心研究学术,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这个问题的重视程度。我们说,高校必须从观念上引导广大教师真正潜心教学、精心科研,鼓励教师将科研资源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转化为教师和学生的理念、知识和能力的良性互动。同时大力推进岗位分类管理改革,实施教学型教师和科研型教师的分类管理、分类考核、分类发展,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评审,构建适合各类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通道,促进教师队伍结构优化、均衡发展,促进教师教学能力和人才培养诉求的互相促进、协调上升。

新时代赋予新使命,新使命期待新作为。我们将努力聚焦高等教育的时代坐标,为高等教育事业的整体平衡和充分发展竭力奋斗,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猜你喜欢

育人思政工作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不工作,爽飞了?
选工作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