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图书馆讲好中国故事的探索:以珍贵古籍特展为例

2018-01-28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2018年11期
关键词:国家图书馆特展古籍

(中国国家图书馆 北京 100081)

古籍展览是有关机构面向公众开放的社会教育形式,是图书馆行使其社会教育、群众文化和公共文化职能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古籍保护工作“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要求”[1]的具体实践。2017年11月4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以下简称《公共图书馆法》)。该法对公共图书馆的古籍保护工作提出了明确的具体的要求[2],这是国家首次以法律形式明确古籍公藏机构,特别是公共图书馆需要将古籍展览作为重要的工作业务,这是图书馆讲好中国故事的具体要求。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做好古籍保护工作,将馆藏珍贵古籍保护好、将珍贵典籍所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有效的挖掘和阐发,促进文化的繁荣发展和价值观体系的重建,是古籍收藏机构和古籍工作者的责任。

古籍展览应立足现实、回顾历史、面向未来,将讲好中国故事作为展览成功与否的重要评价标准,而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则是其根本的价值导向。近年来,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与各有关单位积极合作,初步形成了“册府千华”系列的国家珍贵古籍特展品牌,对古籍展览作了积极有益的尝试,并积累了丰富的古籍展览经验。本文从古籍展览的历史考察出发,对古籍展览,特别是近年来举办的“国家珍贵古籍特展”进行概要式分析,以期为各图书馆落实《公共图书馆法》、讲好中国故事提供参考。

1 古籍展览的早期实践

举办古籍展览是图书馆承担社会教育职责的传统项目之一。据《中国国家图书馆馆史资料长编》,民国时期北平图书馆(以下简称“平馆”)先后参加或举办的古籍展览有:1924年7月,中华教育改进社在南京举办年会,同时在贡院旧址举办全国教育品展览会,教育部令京师图书馆等选择馆藏珍本宋元古籍并晋唐人写经和四库中最精摹绘图书赴会;1925年5月,北京图书馆协会在中央公园举办“京师图书馆展览会”,展示宋金元明善本二百余种、敦煌写经三千余轴;1929年10月,平馆举办图书展览会,展出馆藏抄本、刻本、稿本、批校本、舆图等古籍善本,参观人数达五千余人;1930年,平馆举办双十节图书展览会,展示新入藏善本六百余种,参观人数三四千人[3]206。赵万里在《国立北平图书馆图书展览会目录(十九年双十节)》之引言中称:“此届展览各书,纯系十七年至十九年此二年间所购置者,而旧有之书不与焉。”[4]在时局艰难、经费紧张之时,平馆仍多方筹备古籍展览,显示了图书馆的社会责任。

值得注意的是,平馆还曾专门举办了赈灾展览:1931年秋,南方发生严重水灾,平馆于九月十九日至二十日举办水灾展览会,汇集了国立北平图书馆、营造学社、西北科学考察团、东方文化会图书筹备处、清华大学图书馆、文禄堂书店藏书,以及私家孙伯恒等藏书近千余种,并出版《国立北平图书馆水灾筹赈图书展览会目录》。当时的展览属于收费性质,门券收入及职员捐款共千余元,悉数助赈[3]226。1935年秋,平馆又于双十节期间举办水灾展览会,并出版《国立北平图书馆筹赈水灾展览会水利图书目录》,展览展示书籍包括宋元明清水利图书、河道水利图及灾区照片等,门票收入和职员捐款则汇与天津大公报馆代送灾区。这样的赈灾展览显示了图书馆的社会责任和担当,将古籍的现代利用结合起来,既展示了传统文明,又充分发挥了图书馆的职能,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倾力襄助。

新中国成立后,这一书籍展览传统被视为群众工作的主要内容,为此成立了以举办展览和报告会为主要任务的群众工作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改为图书宣传展览组(文献展览组)。先后举办的较为大型的古籍展览有:1950年6月19日,举办了“解放以来新入藏善本书展览”,包括赵城金藏、明抄本《永乐大典》、宋写本《洪范政鉴》等;1952年9月29日,举办“中国印本书籍展览”,展出古代和现代印本书籍千余种[3]430。

1987年北京图书馆新馆落成时,对展览工作的规定是:“通过举办图书展览、学术讲座等方式,向人民群众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交流科学经验,传播科学文化知识。”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北京图书馆的主要展览均集中在人物系列,如鲁迅、巴金、冰心、郑振铎、周叔弢、老舍、夏衍、梁思成、邓稼先等[5]。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受整个社会环境影响,古籍类展览数量极少,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才有转机:1985年12月12日至22日,受国家出版局委托,北京图书馆随同“中国书展”在香港举办“中国古代书籍史展览”,展品包括甲骨文、熹平石经残石、唐人写经、赵城金藏等古籍善本,参观人数达15.5万人次[3]859;这一展览次年在国内的全国图书展览期间举办,并与上海师范大学、上海戏剧学院等单位联合制作《中国古代书籍史》电视片;该展览又于1987年4月随文化部外文局中国古今书展团赴美国、加拿大举办。

总之,自民国时期开始,国家图书馆(原北京图书馆)始终以本馆的丰富馆藏为基础举办各种类型的书籍展览,古籍展览是其中的一个重点。它一方面有效地向公众展示了本馆的丰富馆藏,另一方面也促进了社会对于我国丰富文化遗产的认识,增强了我们的文化自信,如1952年,清华大学教授潘光旦参观北京图书馆举办的“印本书籍展览会”后,在《新观察》(1952年第22期)发表八千余字的长文《从印本书籍展览会看印刷事业的发展》:“我去参观了一次,得到两点很深的体会:第一,祖国的文化遗产实在是丰富得惊人,在别的方面固然丰富,在文字事业上尤其是丰富;第二,我进一步体会到了劳动人民的卓越的智慧,特别是在印刷术的发明与发展方面,更明显地看到了这种智慧。”[6]465可见,古籍展览对于中华民族智慧的揭示尤为重要。

2 国家珍贵古籍特展实践

由于古籍的重要性和古籍保护工作的迫切性,以及古籍保护在国家文化事业发展中的关键地位,古籍保护工作业已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的重点工作之一。无论是从经费支持、人员配置还是在政策导向方面,这项事业都在积极探索中不断前行,而国家珍贵古籍特展正是在摸索中不断完善起来的。其主要特点有:第一,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展览品牌;第二,围绕国家珍贵古籍讲好中国故事;第三,与古籍收藏机构合力打造展览精品;第四,形成了全国性的集体联动效应;第五,以讲好中国故事为中心,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在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启动之前,古籍保护工作已得到政府的支持和资助,在古籍保护从业者和专家学者共同推动下,各古籍公藏机构的古籍保护工作正有序展开。2006年5月26日至6月25日,国家图书馆联合首都博物馆、湖南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等14家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和科研院所共同举办了“文明的守望:中华古籍特藏珍品暨保护成果展”,并出版《文明的守望:古籍保护的历史与探索》(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该展览以古籍实物和现代整理出版物为主体,介绍我国书籍文化史和古籍保护历程,并对建国以来古籍保护工作成就予以系统梳理,参观者两万余人次。正是在此次展览中,“中华古籍特藏保护计划”广为公众所知,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2006年9月,“中华古籍特藏保护计划”与“国家清史纂修工程”被列入《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纲要》的民族文化保护的国家重大项目。2007年1月,国务院下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7〕6号),要求全国古籍保护工作要“加强对古籍保护的宣传。各级各类图书馆要积极开拓文化教育功能,通过讲座、展览、培训、研讨等形式宣传古籍保护知识,促进古籍利用和文化传播。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新闻媒体要加大古籍保护工作宣传力度,普及保护知识,展示保护成果,培养公众的保护意识,营造全社会共同保护古籍的好氛围。”自2008年开始,先后由国务院批准公布了五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共收录各古籍收藏机构和个人收藏的珍贵古籍12 274部,180家古籍收藏机构被命名为“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

按照政府文化主管部门的要求,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以《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颁布为契机,通过特展、互动体验、专题讲座和在线专题诸多形式,以特展为平台,以教育为根本,以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为目标,推动了经典的教育与文化的传承。

国家珍贵古籍特展,顾名思义是以入选国务院公布的《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古籍为主题的专门展览。至今已先后举办五届。每一届特展均调集了全国各地古籍收藏机构的珍藏,累计展出国家珍贵古籍1 200余种,参展单位则多达350余家。这样的展览规模,在同类型的展览中是较为少见的。

特展的内容一般包括4个部分:一是古籍保护工作成果介绍;二是《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和“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名单展示;三是珍贵古籍展示和介绍;四是古籍技艺展示和互动体验。全国各大古籍收藏机构珍藏的国家珍贵古籍,或一册或多册,陈列在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专为展览购置的古籍展柜中,为公众近距离感受古籍提供了条件。珍贵古籍在各收藏机构中一般并不对外开放,大众很少有机会一次性集中体验到由甲骨文、简帛、敦煌遗书、宋元明清雕版和明清活字版印本所构成的中国书籍发展史。特展汇集了国内诸多古籍收藏机构的精品,为公众揭开了古籍的神秘面纱。在每一届特展中,古籍知识的普及和古籍保护常识的推介都是展览的重要内容之一。特展也为专家学者的学术交流提供必要的平台,每次特展期间,均邀请业内专家学者和高校研究人员举办讲座。这些讲座,既包括了非常专业的古籍前沿课题,也包括了大众所能接受的知识普及,一方面为学者提供交流的平台,另一方面提升了古籍特展的学术层次,同时丰富了参观者的知识面,也扩大了古籍保护工作的社会影响。在互动体验方面,邀请了古籍雕版、古籍装订、传拓、古籍修复等古籍保护相关专家进行现场演示,如2013年12月13日举办的“古籍保护主题宣传日”活动,通过形式多样的体验活动,全面立体地向大众展示古籍保护的成果和古籍在当代的作用。古籍修复和碑帖传拓专家到场演示古籍修复和石碑传拓技艺,观众现场学习古籍装帧、钉线、碑帖传拓的基本步骤,了解各类古代典籍的装帧形式和制作过程;国内雕版印刷技师现场展示传统雕版印刷技艺,观众通过观摩并亲手操作了解古籍印制过程[7]。

承办方与中央电视台、北京卫视、光明日报、中国文化报等媒体合作,拍摄《国宝档案》专题、开设专版,多方位报道特展,解读特展珍品;在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网站发布特展专题,与光明网等合作制作特展专题网页;组织动员全国古籍保护工作者前来参观特展,交流保护工作经验。与此同时,还专门举办了相关的国际学术会议,如2010年6月22日,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和国际图联保存保护中心中国中心主办“自然因素与文献保护国际研讨会”,中日韩三国文献保护学者共同研讨文献保存保护,交流工作经验[8]。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还依托古籍馆、展览部、古籍保护中心办公室等部门的专业人员编纂了《中华典籍聚珍:国家珍贵古籍特展图录》(浙江古籍出版社,2009年)、《册府撷英:国家珍贵古籍特展图录》(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年)等多种特展图录。图录包括展品目录、大纲、展品解说、古籍知识和古籍保护成果介绍等,全部展品均附高清单幅或多幅书影,为不能亲赴现场参观的古籍保护爱好者提供了较好的读本,留下了历史资料。

除了上述在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举办的五届国家珍贵古籍特展之外,从2014年开始,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还与各省级古籍保护中心合作,支持各地古籍收藏机构共同举办本地区收藏的珍贵古籍特展,通力打造“册府千华——国家珍贵古籍特展”系列。“册府千华”系列珍贵古籍特展在各地展开,配合讲座、互动体验、学术会议等,宣传各地古籍保护成果和地方文化,有效地推动了各地古籍保护工作。

古籍展品的安全问题是特展的重中之重,为此,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作了细致周密的部署,确保万无一失。如严格要求展品接送安全,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文物出入库、运输、交接和展陈的安全标准;在展览经费中专列并支付了较为昂贵的展品保险费用;展览期间高标准要求安防,消除安全隐患,确保古籍展品的安全。这些安全措施,为珍贵古籍特展的顺利完成提供了必要的保障。

“册府千华”系列国家珍贵古籍特展在全国各地开展,是对我国古籍保护工作的集中检阅,是对各地古籍宝藏的集中揭示,是对中华经典文化的集中陈列,它同时对于各地区古籍保护工作也具有促进作用。古籍展览由此逐渐形成了全国联动的良好氛围,为今后进一步开展相关工作提供了经验。

3 古籍特展之经验反思

从现有的古籍展览来看,我们大多注重展示,即将古籍按照一定的分类和秩序加以排列组合,力图揭示书籍的发展历史和书籍艺术之美,从一定程度上将古籍的价值转化为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然而,这离古籍保护的目的还有一定距离。在新时代,古籍展览作为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手段,是一项目标指向较为明确的活动,包括了核心价值的创造与揭示、社会网络的建构与提升、社会化的教育传播、参与式的文化体验(experience)、创意设计(design)的推进以及公共文化的深度服务(service)等五个要素和层面。

从价值来看,古籍展览与图书馆普通展览不同,至少从目前来看,“与作为图书馆阅读推广主要形式的展览服务”[9]有着性质和定位上的差异。古籍的利用、展示和整理研究是古籍保护活动的重要环节,因此针对古籍的保护行动应该是一种整体保护,即保护的规划需求与社会文化发展目标协调一致,以文化传统传承为精神指导,以民族精神家园建设为目标,协调有序推进[10]。国家珍贵古籍特展要“在爱护与利用原有的文化遗产的基础之上,在科学技能与艺术欣赏必须高度结合的原则之上”[6]476,探索国家珍贵古籍特展的当代价值。

从社会网络和服务来看,在依托“以传统典籍承载的思想理念丰富现代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体系,依托传统古籍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11]的时代背景下,不能将古籍保护视为一项小众的“阳春白雪”事业,而是要通过全国古籍收藏机构的共同努力实现其面向大众的共同事业。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国古代书籍史展览”上,国家图书馆同仁就提出了“高标准、高水平、高质量及学术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的原则”[12],这是对国家图书馆古籍展览历史经验的总结,至今仍具启发意义。打造古籍展示的一流平台,让传统古籍承载的优秀传统文化为当代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贡献力量,将是古籍展览服务的目标。

从创意设计和体验来看,特展的成功离不开精心的设计,离不开现代创意,如果仅仅以书籍的发展历程作为特展的布局思路就会给人呆板、无趣的印象,使特展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不能更好地发挥出来。如何将会展的创意元素加入到特展中,需要展览设计者学习国内外会展、博物馆展陈的先进理念和经验,进一步做好学习交流。古籍展览将珍贵古籍加以展示,能让参观者大饱眼福,但由于古籍本身的特性,若仅仅以展柜中一部部平铺展开的古籍作为展览的主体,会令多次参观者感到疲倦,因此需要从参观者的体验调查入手,根据需要作出必要的调整,让特展的形式更加活泼生动。

从教育的角度来看,图书馆举办的展览面向的是所有社会公众,珍贵古籍特展吸引了大量民众到馆参观,其年龄段从五六岁到八九十岁不等。参观者的教育背景和社会经历存在巨大差异,如何使特展发挥其教育功能直接考验着展览的成功举办,因此做好展览的解说工作至为关键。除了充分发挥典籍博物馆专业讲解员和古籍馆专业人员的作用之外,有必要采取多种途径做好教育宣传,使特展的效果最大化。

4 结语

现代的古籍收藏机构一直将珍藏古籍善本的揭示和使古籍为当代社会服务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随着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的实施,全国古籍保护工作的合力正在形成,国家珍贵古籍特展成为全国古籍保护工作机构和从业人员通力合作的最佳力证。通过珍贵古籍特展,珍藏于各古籍收藏机构的珍贵古籍得以进入公众视野,琳琅满目的古籍善本、精彩纷呈的互动体验、名家云集的学术讲座,构成了古籍特展的基本面貌。未来,古籍特展的创新之处必然围绕着价值创造、社会教育、参与体验、创意设计和文化服务五个要素展开,而其核心的价值导向则必然归结于“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13]

猜你喜欢

国家图书馆特展古籍
新春特展《笔筒文化耀古今》在客博开展
中医古籍“疒”部俗字考辨举隅
国家图书馆藏四种古籍编目志疑
关于版本学的问答——《古籍善本》修订重版说明
万紫千红 中国古代花木文物特展
与天久长——周秦汉唐文化与艺术特展
现代化之路:共和国70年特展
关于古籍保护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
中国国家图书馆藏西夏文《不空羂索神变真言经》考论
我是古籍修复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