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职业教育改革新举措的经验及借鉴
——以新设“专门职业大学”为例
2018-01-28牟海涛
牟海涛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日本语言与文化研究中心,辽宁 大连 116052)
开设“专门职业大学”(专职大学)这一新大学制度早在2014年7月由日本政府教育再生实行会议提出,该提案日前已通过日本学校教育法修正案审议,计划2019年开设。该机构旨在培养具有较强实践操作能力的高素质的职业人才,是日本大学制度在1964年日本短期大学创立以来时隔55年又新增加的教育机构。这是推进日本大学体制革新的重要措施,更加重视实践性和实用性,必将会对职业教育领域产生重大影响。
一、专门职业大学特色
“专门职业大学”的诞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时代产物。21世纪被称为知识经济的时代,人才和教育是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准备。国外很多国家已经设立了这样的高等教育机构,韩国在1979年引进了从事职业教育的专业大学制度。在德国,1968年实施了面向实际业务操作的专业大学制度,目前处于发展期。芬兰于1996年创立了从事职业教育的专门大学,毕业后被授予“专门大学士”的学位。而日本最开始提出从事职业教育的新高等教育机构是由一部分产业界的人士和想要向新机构过渡的专门学校等向政府推广的。以前,毕业生只要大学毕业就找工作,企业会培养人才。而如今企业方面没有余力培养,就需要在大学里培养具备实践能力的实践技能性人才。
与其他职业大学不同的是该大学为特定职业实行特殊化教育。与企业等联合,除了毕业要获得学分30%-40%以上的企业现场实习经历(4年600学时以上),而且专职教师的四成以上由实业家担当,在企业要有5年以上的工作经验,而且这些教师的一半以上要兼备研究能力。课程4年制,因分大学和短大,课程分前期(2-3年)和后期(2-1年),所以毕业后可获得“学士”(专门职业大学),“短期大学士”(专门职业短期大学)的学位。社会人士入学的话,可根据实际业务经验缩短学业年限。
在权力和义务方面,新教育机构和现有大学一样,基础性的经费都是公费,为保障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开设相匹配设置基准,国家认可,并有义务进行自我鉴定、评价和由认证评价机关进行的评价。
在人才培养方面,主要以培养“理论功底深厚具有较强实践能力且能够引领专业业务的人”及“顺应时代变化能够创造出新产品和服务的人才”,最终目的是使其既能掌握相当于大学水平的知识水准又有实践性职业能力。专门职业大学因其实践与企业密切联合,能真正使理论联系实践,因此被认为就业率会非常高。这将会使一些高中生不选择就业率低的一般大学,而去选择就业状况好的专门职业大学。
二、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职业教育的发展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上起步最早,我国具有世界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截至2016年,全国共有职业院校1.2万所,共招生936.6万人,据统计在校生有2682万人,基本上包含了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而现阶段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却面临着诸多问题和矛盾,主要集中在我国职业教育在基础教育方面还很薄弱、职业院校的数量和质量不太协调、毕业生的数量和社会需求量失衡、由于某些高校的收费制度所引发的社会不公平现象等一系列矛盾和问题,亟待解决。
另外,还有很多院校办学理念和发展方向不明确、办学经费不足、师资整体素质不高、实践教学难以满足高技能人才培养需要、管理体制不健全等。这就需要我们切实进行高等职业院校教育改革,真正将高等教育大众化落到实处,顺应社会和时代需求,培养高质量的职业人才。
三、深化职业教育改革,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2014年6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目前,我们离目标越来越近,责任和重担也越来越重,要想在短时期内实现职业教育的大发展,只有靠改革和创新,因此通过研究日本职业教育改革的新动向,可为我国职业教育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加大产教融合力度,全面提升职业教育师资力量
1.实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目前职业教育办学的基本模式,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也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内在要求。2016年,国家以多个部门联合印发的形式发布了《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该法案通过明确职业学校校企合作的目标原则、实施主体、合作形式、促进措施和监督检查等,建立起校企合作的基本制度框架,提出了要建立校企主导、政府推动、行业指导、学校企业双主体实施的合作机制。规定了校企合作组织形式、主体资质、合作形式、各方权责、协议内容、过程管理等内容。要搞好产教协同,必须处理好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关系。
正如日本职业教育改革的这一新举措,最大的特点就是更加注重产教融合,由于专门职业大学的实践与企业密切联合,能真正使理论联系实践,因此被认为就业率会非常高。这将会使一些高中生不选择就业率低的一般大学而去选择就业状况好的专门职业大学。因此,无论是从职业教育还是从产业需求,加快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步伐,把学校建在产业基地,建在开发区里,把专业建在产业链上,建在需求链上,都会对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化产业改革、办好新时代职业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2.创新教师教育模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在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印发的“2018-2022年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中也明确提出,要创新教师教育模式。注重协同育人,注重教学基本功训练和实践教学,注重课程内容不断更新,注重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教师教育新形态基本形成。在实践教学方面,就要利用好校企合作基地,实现师资队伍的“引进来,走出去”,吸引企业优秀的一线员工进校授课、讲座,共同拟定人才培养方案等,同时鼓励在职教师进企业挂职锻炼,熟悉业务流程和实践操作,提高实践教学能力。日本的职业教育改革目的是培养具有较强实践操作能力的高素质的职业人才。而要实现此目标,主要还是通过校企联合,让学生和教师进企业锻炼业务和实操能力,同时聘请有经验的企业人员进校授课。当然,这些变革单靠学校是很难实现的,还需要得到国家的政策支持等,制定有利于职业院校聘请高技能人才担任专兼职教师的相关政策,推进高水平学校与大中型企业共同建设“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培训基地。
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方面,除了校企联合、“双师双能”教师的培养外,还要顺应时代潮流,创新思维、创新模式。于是,“通知”中提出构建“互联网+教师教育”创新行动,还提出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从而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教学服务平台建设和应用,推动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方式变革。也就是说,在信息化时代中教师应转变思维和理念,把一些传统课堂模式逐步转变为在线课堂,实现线上线下课堂的相互转换与交融,学会运用先进的教学软件和线上教学设计,打造精品在线课堂。
(二)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现职业教育向技术教育过渡。
职业教育改革的目标就是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高质量职业人才。如上所述,我国拥有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整体发展势头良好。在实践教学方面,高等院校的校内实践教学基地超过5.6万个,校均45个,形成校内实践教学“做中学、学中做”的特色,推动了专业教学改革,促进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获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学生比例50%,获行业和龙头企业颁发职业资格证书的学生比例达31.2%。不得不说,职业教育要向技术教育过渡,这是市场需求,也是改革趋势。
在改革过程中,逐步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让企业全程参与其中,使产教深度融合,再进一步强化教育教学的实践性和职业性。从培养方案入手,到实践教学、就业实习等全方位参与到教育教学改革之中,使经验与理论相结合,更有效促进职业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技术推广、社会服务紧密地结合,有助于推动我国职业院校更好地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
(三)开展国际化办学模式,建立服务“一带一路”职业教育联盟
在经济全球化、世界经济科技教育一体化以及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融入度的不断提高,对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社会迫切需要的是能与国际接轨,具有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的高水平职业人才。从经济发展需求着眼,加强职业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技术技能人才将成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例如,我国自2015年起把每年的五月第二周设定为“职业教育活动周”,实施开放校园和开放企业等活动,还面向世界尤其是针对发展中国家实施了一系列人才培训培养项目和学校援建等。与各国加强职业教育合作办学,为经济全球化和国际产能合作服务。在这种国际化大背景下,职业院校必须主动跟进“一带一路”倡议,探索多样的国际合作模式,通过多种途径营造国际化校园氛围,借助与国际院校合作,打造办学理念、管理模式、师资队伍和课程设置等国际化的职业教育联盟。通过吸收和借鉴一些国家的先进教育理念和成功实践经验,来促进我国职业院校的内涵建设和特色发展。另外,还可以通过课程的设置、内容及教材建设等形式,将通识教育、跨文化理念及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等结合起来,使教学重点转化为拓展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增强学生多元文化理解能力和国际竞争意识,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及沟通合作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国际化职业技能水平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四、结语
社会发展瞬息万变,“互联网+”信息时代及国际化进程飞速发展,职业教育也要顺应时代发展和市场需求进行改革和创新。通过对日本增设“专门职业大学”这一大学制度变革的一系列举措研究,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实践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结合我国职业教育的现状和特点,从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及国际化办学模式探索等几个方面探讨了我国职业教育今后改革的方向,以期对职业教育发展能起到参考和借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