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英语语篇中衔接手段的处理
——以《Space Mission Analysis and Design》的汉译为例
2018-01-28张姝
张 姝
(山西财经大学经贸外语学院,山西太原030006)
一、引言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语篇衔接问题引起国内外研究者的高度重视。在韩礼德与哈桑(2001)[1]4合著的 《英语的衔接》(Cohesion in English)一书中,“衔接”一词正式成为篇章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术语并得以广泛应用,该书将其定义为“存在于篇章内部,使之成为语篇的意义关系”,并将语篇衔接手段分为照应(reference)、替代(substitution)、省略(ellipsis)、连接(conjunction)和词汇衔接(lexical cohesion),其中,前四类都属于语法衔接手段[1]6。
英语在语句衔接上是重形合的语言,即在英语中句子之间的语义联系很大程度上通过一些作为语义标示词的衔接手段来取得。而汉语语句衔接既采用形合法又采用意合法,但更侧重意合法,即主要靠语句间意义的关联来实现语篇衔接。英汉语篇衔接的主要差异在于英语语篇比汉语采用更多的形式衔接手段来体现或表达深层的语义,即运用大量的衔接性词语。因此,翻译时要使译文合乎汉语的表达习惯和规律就需要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既应考虑到英汉的差异,正确处理英汉语篇的衔接问题,又要做到不忽视语篇的风格特征,妥善处理好译文的内在衔接问题。
二、语篇衔接手段的处理
英汉两种语言在选择使用衔接手段的频度、范围和衔接方式上各有特点,本文结合实际翻译案例对英汉语言衔接手段的差异进行比较分析。实例材料均选自《航天任务分析与设计》(第三版),该书属于空间技术系列书籍之一。
(一)照应
照应指的是语篇中某个表达无法自己解释自己,而必须到语篇其他位置寻求其解释的现象(Halliday&Hasan,2001)[1]90。我们一般将照应分成人称照应(personal reference)、指示照应(demonstrative reference)和比较照应(comparative reference)。
1.人称照应,即语篇中用代词指代上下文出现的某个名词的一种手段。其作用在于将代词与上下文出现的名词建立语义联系,从而实现语篇内容上下文的连贯。在英语语篇中,照应手段的使用频率远高于汉语(左岩,1995)[2]。英语中的代词种类较多,存在主宾格、单复数及词性的变化,而汉语的代词形式相对单一。在使用时,英语语篇中代词通常用来复指上文内容或预指下文出现的成分,而在汉语语篇中使用代词的频率相对较低,有时甚至不使用衔接词,出现“零指代”现象。
(1)Amplitude modulation,though common in terrestrial services,seldom appears in satellite systems because itrequires larger (and more costly)transmitters.
译文:波幅调制虽然在地面业务中很普遍,但在卫星系统中很少见,因为需要更大(更昂贵)的发射器。
原句中“it”与前面的“Amplitude modulation”形成照应,指在卫星系统中波幅调制需要更大(更昂贵)的发射器,在汉语译文中根据上下文的语义关系可确定句子的意思,因而可省略对“it”的翻译,也可为了使句子语义更明确,采用增译法译为“因为在卫星系统中波幅调制需要更大(更昂贵)的发射器”。
2.指示照应,一般是通过指示词来指明已经提及的内容。英语中表示指示照应的词可分为名词性指示词(如 these、those、this、that等)、指示性副词(如 now、then、here、there等)和定冠词 the,汉语指示代词主要指“这/那”,但后面可加名词、量词或数量词加名词,形成它们的衍生词“这时/那时、这里/那里、这个/那个、这些/那些、这人/那人”。此外,汉语中还有一些只能用作限定词的近指词,如今(今番/今次)、本(本年)、此(此时/此地)、该(该地/该厂)等。汉语的指示词较英语更复杂,因而用法也相对复杂。
(2)FSK-and MFSK-modulated signals are usually demodulated by measuring the received power at each of the possible frequencies,and selecting the frequency with the largest power as the one transmitted.An advantage of this technique is that any variations in carrier phase introduced by the transmission channel (such as multipath)will not greatly degrade the link performance.For this reason,these modulation types are often used in military communications satellites(MFSK)and command links(FSK modulation of a subcarrier).
译文:频移键控(FSK)和多进制频移键控(MFSK)的调制信号通常是通过在每一个可能的频率上测量接收功率来解调的,并选择最大功率的频率来传送。这种技术的一个优点是传输通道(如多路径传输)引起的任何载波相位的变化都不会大大降低链路的性能。出于这个原因,这些调制类型通常都用于军事通信卫星(MFSK)和命令链接(副载波的FSK调制)。
原句中出现了指示词“the、this、these”,其中 the放在名词前表示特指,为了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译文中都忽略了对该照应的翻译。而原句中的this和these所指的均是上一句所陈述的内容,汉语译文中采用“这、这些”来实现衔接。
3.比较照应,指用比较事物异同的形容词或副词和其比较级所表示的照应关系,因而任何比较都至少包含两个实体或事态。英语中用形容词或副词(如 same、different、equal、similar)及比较级(如less、more)来实现照应,汉语中用来形成比较照应的形容词和副词有一样、类似的、差不多、不同的、同等的、同样的等。汉语中没有比较级,但可借助比较结构来表达,如不像……那样、更……些等。
(3)Longer and more complex codes can be used to push performance even closer to the Shannon limit.
译文:可以采用更长、更复杂的编码来促使性能更接近香农极限。
原句中分别用了long、complex、close的比较级来与前文形成比较照应,译文中用“更……”来体现比较关系,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
通过比较,发现英汉两种语言的照应类别相似,译者应清楚两种语言照应手段的异同,适当处理源语语篇中的照应,准确将其指代对象传达给读者。
(二)替代
替代表示用少量的语言表达替代上文中出现的某些语言,使语篇流畅简练。替代词与被替代词间有着相同的结构功能,即如果将替代形式词放在被替代形式词的位置上而不会改变原句句意,这样替代词与被替代词的联系就构成句子之间的衔接关系,用来表达一定语义内容。这种衔接手段的使用既可避免与前面相同语义内容的重复,又可使语篇语言简洁明了。韩礼德和哈桑(2001)[1]29将替代划分为名词性替代(nominal substitution)、动词性替代(verbal substitution)和从句替代(clausal substitution)。
1.名词性替代,指用替代形式词替代名词或名词词组中心词的现象。用于名词性替代的词语主要有 either、neither、one/ones、the kind、the sort等。
(4)In Fig.13-6,the same EIRP and received powerfluxdensityisproducedtwoways,oneusingahigh-power transmitter,the other a low-power transmitter.
译文:在图13-6中,相同的EIRP和接收功率通量密度是通过两种方式获得的,一种方式是利用大功率发射器,另一种方式是利用低功率发射器。
原句中“one、the other”替代上句中的“two ways”,笔者将其明确译为“一种方式、另一种方式”,以使读者清晰地理解译文。
2.动词性替代,英语中动词性替代是指用do及其相应的词形变换形式词does、did、done和 doing替代上文出现的事件、动作或关系的动词性表达。同时,替代句型“so+be/do/will/have+主语”和“so+主语+be/do/will/have”也可实现相应的替代。由于英语中用动词替代形式词替代了各种动词性表达,在进行汉语翻译时,关键在于弄清替代词与被替代词间内在的结构关系,只有真正把握替代形式词究竟替代什么,才能正确把握语篇的深层意义,确保翻译的准确性。
(5)A detailed procedure for a downlink design is as follows:
……
For communications satellites to evaluate a complete communication link (ground-to-ground),you must do the downlink shown above,and also calculate the uplink,and combine their Eb/No in order to evaluate the communication link.
译文:对于通信卫星而言,要想评估一个完整的通信链路(地面到地面),你就必须按如上所示设计出下行链路并计算出上行链路,然后合并它们的Eb/No,以对通信链路进行评估。
根据上下文,可以发现原句中的“do”替代了动词“design”。
3.从句替代,指替代词所替代的不是句中的某一部分,而是整个从句。英语中常用替代词not或so来替代表语从句或宾语从句,用if not或if so来取代条件从句,用as来替代分句的一部分。汉语中也有相应的替代形式词,常见的替代从句的形式词有“这样/这么、如此、然……”。
(6)B is determined by the data rate and the choice of modulation and coding,as discussed later in this chapter.
译文:B由数据传输速率及调制和编码的选择决定,本章随后会对此进行讨论。
例句(6)为as引导的定语从句,先行词为主句“B is determined by the data rate and the choice of modulation and coding”,可看作as替代了这一部分的内容。为了更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笔者将其译为“本章随后会对此进行讨论”。
总之,英汉两种语言都存在替代的衔接手段,但由于替代的翻译十分注重上下文的理解,我们应根据译语的习惯合理翻译源语衔接方式。
(三)省略
省略是指把语篇结构中的某个成分省去不提,这种衔接手段的运用是为了避免重复,使语言表达紧凑、简练、清晰(朱永生,2001)[3],句子中的省略成分都可从上下文语境中找到。这种一个句子给另一个句子的理解提供依据的语言现象就形成了衔接关系。省略可分为名词性省略(nominal ellipsis)、动词性省略(verbal ellipsis) 和从句省略(clausal ellipsis)。
1.名词性省略,指语言结构中名词词组范围内的省略(韩礼德、哈桑,2001)[1]147。英汉两种语言都存在名词性省略这种衔接手段,但用法并不完全一样。汉语中主语省略的现象很普遍,而英语中主语省略的现象并不多见。
(7)An additional contribution from subsequent amplifier stage noise exists,but is a small contributor because it is divided by the low noise amplifier gain.
译文:在接下来的扩音器阶段还存在额外的噪声,但由于它被低噪声放大器增益抵消而分贝很低。
原句“but”后省略了“the noise”,译文中此处用“它”来指代“噪声”,既避免了“噪声”一词的重复出现,又使得表达更明确。
2.动词性省略,指语言结构中动词词组范围内的省略。英语中存在大量的动词性省略,而汉语中动词的使用率却很高,动词在汉语中占主导地位。英语中一个句子不管多长,只有一个谓语动词,为了避免重复,后面的动词常省略,而汉语的动词一般不省略而是重复使用。
(8)Frequency shift keying(FSK)sets the carrier frequency at F1 to transmit a binary 0,and at F2 to transmit a binary 1.
译文:利用频移键控(FSK)将载波频率设定在F1,传送一个二进制数字0,然后设定在F2,传输一个二进制数字1。
原句“and”后为了避免重复,省略了谓语动词“sets”,为了使语义明确,符合表达习惯,汉语译文重复使用了“设定”一词。
3.从句性省略,指整个小句或小句的一部分被省略。
(9)The extra error correction bits increase the bit rate,and hence the transmission bandwidth,often a scarce resource.
译文:额外的位差纠错增加了比特率,因而增加了传输带宽,而传输带宽又常常是一种稀缺资源。
原句中为了表达的简洁流畅,出现了两处省略:“hence”后省略了谓语动词“increase”,“often”后省略了主语和谓语“the transmission bandwidth is”。为了使译文的语义更明确,易于读者的理解,在此增译了所省略的内容。
由此可见,英汉两种语言都存在省略现象,但其衔接方式并非一一对应,在翻译源语的省略现象时,可根据具体语境采取保留省略或增补省略成分的方式。
(四)连接
连接是指语篇中通过连接语言成分体现各种逻辑关系的衔接手段。连接成分往往是一些过渡性词语,如表示因果、时间、条件等逻辑关系(胡壮麟,1994)[4]184-185。在语篇分析中,通过这些连接成分可以了解句子间的语义联系,甚至可以从逻辑上经前句预见后句的语义。
(10)This technique is not presently used for data rates much above 100 bps due to the complexity and cost of the decoding process.However,we expect this limitation to disappear in the futur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high-speed,low-cost digital processing circuits.
译文:这项技术目前尚未用于高于100bps的数据传输速率,因为解码过程复杂,成本昂贵。然而,我们希望随着高速、低成本的数字处理电路的发展,在未来这种限制可以消失。
在原句中出现了三个连接词“due to”、“and”和“however”,分别表示因果、递进和转折关系。译文中译出了表示因果和转折的衔接词,使语义表达明确,而对于表示递进关系的衔接词“and”,此处省略了这一衔接手段,因为这样更符合汉语的表达,可以使句子更流畅。
(11)If the number has units,they are attached to the dB notation.
译文:这个数字有单位的话,就将其单位附在dB后。
原句中用连接词“if”表假设,笔者将其译为“……的话”,同样表假设。
(12)This is the result of adding forward error correction check bits to the signal before modulation,thus increasing the transmission rate through the channel.
译文:这是调制前增加前向纠错校验位的结果,从而通过通道增加了传输速率。
原句中出现的连接词“before”和“thus”分别表示时间和递进关系,分别译为“……前”和“从而”,可以达到基本相同的表达效果。
通过以上例句可以看出,在英文中通过连接词表达并列、转折、条件、时间等逻辑关系,这正是英语重形合的重要体现。而汉语是重意合的语言,常在不引起歧义的情况下省略连接词,其连接成分常呈隐性,在翻译文本时应充分注意这点。
(五)词汇衔接
词汇衔接指语篇中出现的一部分词汇之间存在相互语义上的重复或联系,这些词汇或由其他词语替代或共同出现(胡壮麟,1994)[4]112。按照韩礼德、哈桑的观点,词汇衔接关系可分为重述(reiteration)和搭配(collocation)。
1.重述指对语篇中前一词项的重提,包括重复使用同一词项,也包括使用同义词、近义词、下义词或概括词。
(13)To understand link design,we need to def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ata rate,antenna size,propagation path length,and transmitter power.This relationship is defined by a link equation or link budget which relates all of the parameters needed to compute the signal-to-noise ratio of the communications system.
译文:要了解链路设计,我们需要定义数据传输速率、天线尺寸、传播路径的长度以及发射器功率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是由一个链接方程式或者说链接预算决定的,这个方程式包含了计算通信系统信噪比所需要的所有参数。
例句中分别出现了两次“define”和“relationship”使句子前后照应,达到了语义连贯的目的。根据对上下文的理解,在译文中发现两个“define”的意思并不完全等同,因而分别译为“定义……”和“由……决定”;关于“relationship”的翻译则保留原有的重述方式,都译为“关系”。
(14)Figure 13-5 illustrates the key relationships between power of the satellite's transmitter,diameter of the ground-station antenna,and data rate for the downlink.These parameters are nearly independent of frequencies between 200 MHz and 20 GHz under clear weather conditions.
译文:图13-5说明了卫星发射器功率、地面天线直径及下行数据速率之间的主要关系。在天气晴朗的情况下,这些参数的频率几乎超出200 MHz到20 GHz的范围。
原句中“These parameters”是“power of the satellite's transmitter”“diameter of the ground-station antenna”“data rate for the downlink”的概括,这样的表达方式保证了前后语义的连贯和简洁。在译文中保留了源语的衔接方式。
2.搭配指彼此有某种关系的词项在语篇中搭配出现或习惯性共现,包括互补词、反义词等。
(15)In Fig.13-6,the same EIRP and received power flux density is produced two ways,one using a high-power transmitter,the other a low-power transmitter.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m is that the approach using a low-power,high-gain antenna illuminates only a limited coverage area,which may or may not meet the mission requirements.
译文:在图13-6中,相同的EIRP和接收功率通量密度是通过两种方式获得的,一是使用大功率发射器,另一种方式是使用低功率发射器。它们之间的区别是,使用低功率发射器的方法时,高增益天线只能照亮有限的覆盖区域,这样的话或许不能满足任务要求。
原句中出现了两类搭配关系,一类为互补词“one/the other”,另一类为两组反义词“high-power/low-power”和“may/may not”,这样的衔接方式使得篇章的语意连贯而富有逻辑性,汉译时应尽量保留源语的衔接手段,值得注意的是关于“may or may not”的翻译,如果直译的话为“可能或不可能”,但这不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在此将其译为“或许不可能”,意在保留源语的不确定性,但仍感觉对源语的解释有所偏失。
词汇衔接是构建语篇时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译者必须对英汉两种语言的词汇衔接手段有深刻的了解,运用符合目的语表达的词汇衔接方式使译文衔接紧凑自然。
三、英语语篇衔接手段的汉译
在英语语篇翻译中,为了使译文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译文语言自然流畅,语义完整,译者需要采用恰当的翻译策略。
(一)保留源语的衔接手段
英汉两种语言虽属于不同语系,但其思维方式有相通之处,如果源语的衔接手段在译文中可找到相应的衔接手段,那么应尽量保留源语的衔接手段,这样既可译出原文的内容又保留了原文的形式。
(二)转换源语的衔接手段
在对英汉两种语言翻译转换的过程中,有时内容与形式会产生矛盾,因而在翻译过程中应尽力协调译文内容与形式的矛盾,根据汉语表达习惯适当转换源语的衔接手段,以取得译入语与源语内容的对等,保证语篇意义上的连贯。
(三)省略源语的衔接手段
由于汉语是重意合的语言,汉语语篇常以其内在逻辑和时间联系来实现语篇的连贯,而英语注重通过表面的形式衔接达到语法形式的完整,是重形合的语言,因而,在英汉语言转换的过程中需要适当省略源语的衔接手段以达到译入语语篇的连贯。
四、结语
通过对译例的分析,本文比较了英汉两种语言在五种衔接手段运用上的异同。在英汉语篇翻译中,在保证合理传达原文意思的情况下,应根据译入语的表达习惯,从所述的三种衔接手段汉译策略中选用恰当的处理策略进行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