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时代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2018-01-28冀福俊冯晓棠

统计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教育资源教学资源资源

冀福俊,冯晓棠

(山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山西太原030006)

一、引言

当前,许多高校将办学目标定位为高素质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这不仅要求学生具有比较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还需要培养学生的发展潜力和后发优势,使其具备一定综合创新能力和应用开发能力。从传统人才培养的状况及效果来看,学生的学习能力不高和创新意识不足,并不符合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互联网极大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思考和行为方式,也深刻改变着高校教育模式,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正在受到挑战。“互联网+”时代的人才培养要求对传统培养模式从理念、主体到方法再到课程、环境等方面进行变革。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指出,到2020年要全面建成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明显增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数量,不断为国家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因此,研究“互联网+”时代高校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问题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

(一)以传授知识为主,忽视能力培养

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以知识传授为中心,学生主要通过教师的课堂教授和教材的阅读来获取知识,学生的学习成效高低主要通过考试成绩来决定。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只要具备基本的学习能力,通过对所学内容死记硬背便可获得高分,从而被认为是好学生。事实上,这种人才培养方式只关注人才测评中的一个方面即学习能力的高低,并不能体现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水平。传统人才培养方式过度重视前者而忽视后者,导致许多用人单位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得不到满足,造成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的局面。在这种模式下,教育被外在化,不能内化为学生的能力和创新思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成为被动接受者,是按照标准化作业生产出来的“产品”,自身应有的独特性和创造性被抹杀。以知识传授为导向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偏重于无限认知的追求,而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足,缺少想象力与良善美德的培养,从而使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比较淡薄,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独特性的实现。

(二)教学资源的整合、优化和共享不足

在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下,教学资源主要依靠于高校自身资源。受各地高校自身发展环境和政府支持力度的影响,教学资源的丰富和扩展不足,仅凭高校一己之力很难满足日益增长的创新型人才培养需求。由于高校与社会资源的共享系统没有及时构建起来,导致社会范围内如企业、政府、社会机构、家庭等方面的资源未能发挥其利用价值,无法及时得到共享和传递,不利于资源的整合优化,社会资源的利用效率较为低下。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相对来说是较为封闭和具有一定边界的,仅限于学校和教师、学生和课堂。

(三)培养方法和手段较为单一

在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中,教学内容的设计重视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和体系,课堂教学以教师的单一讲授为主,尽管也以互联网作为辅助手段,但并未真正发挥其主导功能。这种模式把教学过程仅当作知识传授过程,学生是知识灌输的终端容器。在这种培养模式下,教师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主体角色,他们的精力主要放在教材的钻研和教学过程的执行上,对学生的关注只聚焦于专业知识的获取,整个教学过程相对封闭,教师只是在教材、大纲等设定的框架内向学生传授相应的教学内容。在这种封闭简单的人才培养方式下,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较低,他们更多是在被动配合教师来完成教学任务。由于只注重课堂教授,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受到限制,学习兴趣得不到提高,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三、“互联网+”时代人才培养的新机遇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推动了社会文明的进步。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与智能终端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不亚于工业革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可能超过了工业革命。就人才培养来说,“互联网+”为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改革提供了契机和动力。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要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元素嵌入人才培养过程,并发挥核心主导性作用,在人才培养过程的各教育要素配置中,实现互联网和传统教育要素的深度融合,充分发挥互联网资源的优势创新功能,形成线上与线下资源有机衔接、课堂与课外学习相互补充、学校与社会资源合理整合的人才培养新形态。

(一)互联网丰富和拓展了教育资源

在“互联网+”时代,网络资源共享已然成为各行各业发展的普遍趋势。区别于传统的人才培养,将高校人才培养的实体教育资源融入“互联网+”,形成一种新型的高校人才培养网络资源共享模式,可弥补教育资源的相对不足,共享优势资源,进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分散化、碎片化优质教育资源能够得到整合优化,达到规模报酬递增的效果。教师资源、学科资源和课程资源通过网络共享在全国高校融会贯通,通过挖掘优质资源,发挥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除了国内资源,伴随着知识数字化的发展,国外一流大学的优质教学资源也可以通过网络获取。Thinkfinity、Flipping Classroom、Moocs等网络教学模式的兴起,极大降低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学习门槛,通过网络在线学习的方式,全球著名的网络课程资源唾手可得。网络共享模式的出现使学习的时空障碍被突破,大大提高了学习效果,有利于优质教学资源的扩散,使全社会对高质量教育资源的需求及时得到满足。

(二)互联网有助于教育公平的实现

当前,我国教育资源存在区域分配不均衡现象,经济发达地区教育资源相对较多,而落后地区的教育资源严重匮乏,这种资源配置不均导致教育公平问题日趋严重。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区域不均衡问题,通过基于互联网的信息化技术手段进行教育资源再配置,可以形成各地区优质资源共享、构建学习型社会的良好局面。互联网技术使教育资源从线下走向线上,突破了传统教育的时空障碍。许多学习时间稀缺的资源需求者可以因时因地、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互联网的终端学习活动。在校大学生也可以利用互联网线上的教学资源实现自主学习,从而提高自我学习能力。政府可以发挥教学资源的宏观调控作用,通过政策制度的安排,将优质教育资源通过合理的再分配机制以及社会共享机制传递到社会学习者终端,以最大程度实现教育公平。

(三)促进高校人才培养思维方式的变革

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了“互联网+”行动计划,之后国务院发布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目的在于将互联网信息技术与创新创业相联结,促进创新思维的形成和对创新型人才的大量需求。长期以来,受制于传统企事业单位互联网运用普遍不足,导致跨界融合型人才紧缺。以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通过大数据、跨界整合等互联网思维模式,成为新经济业态的主要形式。这些新型企业的快速发展对社会经济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也对企事业单位的战略规划、员工素质的需求以及管理等带来影响。高校的人才培养思维和理念也要与时俱进,从以知识培养为导向的“厚基础、宽口径”向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进行根本性转变。

四、“互联网+”时代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在“互联网+”时代,高校人才培养模式需要以互联网为核心要素,与传统人才培养要素深度融合,以全新的理念和模式实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一)课程体系的改革

“互联网+”时代对学生能力的要求较之前有较大变化,为适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需要,首先,高校要在课程体系的设置方面凸显互联网特色,注重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除了创业型人才培养的一般课程之外,还应适当增加信息技术相关课程,如《互联网基础》《网络创业实务》《网络营销》等网络模块课程;其次,应将传统实体教学资源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开发课程教育新形态,如慕课、微课、远程在线课程等;再次,通过构建在线教学平台,将线下与线上教学相结合,满足学生多样化、随机性学习的需求,通过课程体系的改革,使课程体系的设置更具灵活性和多样性,使传统课程中难以普及的特色化资源得到合理利用,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和创新思维的培养;最后,通过实践课程的合理设置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如开辟一些网络技术应用型企业作为学生的实习实训基地、组织学生到互联网信息技术企业参观调查等。

(二)教师资源的整合

“互联网+”时代人才培养模式应构建师资共享模式,将高校之间、高校与企业之间的教师资源整合利用,实现学科交叉融合、理论与实践互补的师资配备。首先,高校应加强与政府、企业的交流,选派教师进入政府机关和相关企业学习锻炼,聘请相关政府人员、企业技术骨干或高层管理人员到学校授课,及时更新和充实创新人才培养师资库;其次,高校之间应加强交流,通过外聘或兼职的方式吸引名校名师到其他院校,或者通过开设专家讲座、师资培训等方式实现师资的优化共享,选派本校教师赴外校进修访问、学术交流、短期培训等,提高教师队伍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尤其需要转变教师的传统教学观念,增强其运用信息技术教学的能力和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引导和培养;再次,完善教师考核和评价机制,引导教师密切关注“互联网+”时代的新发展,主动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和改革,激励教师紧跟时代发展进行相关科研活动,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尤其是向教学资源的转化。

(三)教学模式的改革

“互联网+”时代的教学模式改革方向是开放式、交互式特征的凸显,是对传统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的颠覆,主要以学生的能力培养为核心,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在这种模式下,人才不再是僵化统一的标准教育产品,而是具有个体性和差异性的独立创新主体。在课堂教学中,改变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探索基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与教师一起探讨相关问题,利用互联网终端如手机、电脑等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鼓励批判式、悖论式思维方式的形成。在教学方式上,教师可以借助网络教学平台,借助微信、微博、推特、脸书等吸引学生参与课堂有关主题的讨论和探究,真正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能动性,提高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合理引导,如探究教学法、个性教学法、小组讨论法、沙盘推演法等教学形式,促进学生的参与和深度思考,使其成为教学活动的主动参与者和探究者。

猜你喜欢

教育资源教学资源资源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资源回收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初中语文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探索
面向数字化教育资源的Flash到HTML5转换研究
自主学习视角下的开放教育资源文献综述(上)
初探教学资源开发的系统思维
临床实验教学中教学资源的整合优化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