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海奇梦与天台创宗
——以智神迹行状为中心

2018-01-28敏,赵

台州学院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天台山山海天台

项 敏,赵 平

(1.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浙江 杭州311215;2.中国水利博物馆,浙江 杭州 311215)

佛教以语言为媒介,构筑有意味的图景,表现生命、世界,是一种诗性教育,是对心物世界的诗意构想。天台宗作为本土佛教之一宗,创派最早。其浩如烟海的经论典籍,千百年来,是历代士子们取之不竭的智慧之泉;精妙深绝的佛理玄想,本身就充满了哲思的诗性言说。出于传布教理的现实功用,对高僧身世与言行的夸饰,是方外写手一以贯之的作派。翻阅灌顶以来的一大摞智传记资料,可以看出,历代台家人士在撰述中亦难以免俗,其中充斥着不少有关神迹和灵异之事。本,即所依之理;迹,是能依之事。智也认为:“非本无以垂迹,非迹无以显本。本、迹虽殊,不思议一也。”[1]原为两面的理本、事迹,却在不思议的层面或境界上获得了统一。作为一种开权显实的过程,回顾智生平行状,知人论世,通过对神异涂饰的透视,我们恰好可以借助佛家理事相合、体用兼备、权实相摄的本迹史观,进入大师的精神世界,探讨“山海奇梦”等一系列智事迹与天台宗初创的关系。

一、神光异相

二、山海奇梦

乃刻檀写像,披藏寻经,晓夜礼诵,念念相续。当拜佛时,举身投地,恍焉如梦,见极高山,临于大海,澄蓊郁,更相显映。山顶有僧,招手唤上,须臾申臂至于山麓,接引令登,入一伽蓝。见所造像,在彼殿内。梦里悲泣,而陈所愿:“学得三世佛法,对千部论师说之无碍,不唐世间四事恩惠。”申臂僧举手指像,而复语云:“汝当居此,汝当终此。”既从寤已,方见己身对佛而伏,梦中之泪委地成流,悲喜交怀,精勤逾至[2]。

这是灌顶《隋天台智者大师别传》的记述,时间是“年十五”,《佛祖统纪》修订为“年十七”。《续高僧传》所载场景相似:“语默之际每思林泽,乃梦岩崖万重,云日半垂。其侧沧海无畔,泓澄在于其下。又见一僧,摇手申臂,至于坡麓,挽上山云云以梦中所见,通告门人。咸曰:‘此乃会稽之天台山也。圣贤之所托矣。’”[4]但此二籍将作梦的日子,与《天台九祖传》一样,都推迟到首次金陵弘法时期。前两者是出家前,为青涩少年追求理想的梦境;后两者发生在出家且成名之后,厌倦喧嚣之际对一方净土的渴望。以梦中所历之境看,蓊郁深山,临海而立,高山之顶由僧引至山麓寺殿,完全是天台山真实面目的诗意呈现。其实,我们将这两种可能的时间作个联结,那么可以这么认为:山海奇梦并非一时灵感,而是智毕生孜孜以求的境界之象征。

三、天台隐栖

天台之隐,确实是在一种极具诗意的氛围下展开。初入天台,智等“吊道林之木,庆昙光之石龛,访高察之山路,漱僧顺之云潭。数度石梁,屡降南门,荏苒淹流,未议卜居”,徜徉于山水之间,常宿于石桥之下,竟将卜居之事暂搁一边。直至一老僧现身而进言:“禅师若欲造寺,山下有皇太子寺基,舍以仰给。”接下来便是当年山海梦兆的验证:“其夕乃宿定光之草庵,咸闻钟磬,寥亮山谷,从微至著,起尽成韵。问光此声疏数。光舞手长吟曰:‘但闻鸣槌集僧,是得住之相。忆睹招手相引时否?’余人莫解其言。仍于光所住之北峰,创立伽蓝,树植松巢,引流绕砌。瞻望寺所,全如昔梦,无毫差也。”[2]

四、终归天台

一路上,受到吴越官员民众、道俗各界的欢迎。及至天台山中,却是寺院荒废、人踪久断、竹树成林的景象。智便负杖闲游,陶然自得:“虽在人间,弗忘山野。幽幽深谷,愉愉静夜,澄神自照,岂不乐哉!”实际上,智此次急归天台,似有终老之意。早在三月修书杨广,再次请求离开江都时,智就曾明确表态:“天台既是寄终之地,所以恒思果遂。每嘱弟子,恐命不待期,一旦无常,身充禽鸟,焚烧馀骨,送往天台。愿得次生,还栖山谷。”[10]即使等不到返山那天,也要“焚烧馀骨,送往天台”。后来灌顶在《隋天台智者大师别传》中记述“皎月映床”的一夜后,侍者问其昨晚见何因缘,智说接连见次梵、南岳相告,似死相已现:“吾忆小时之梦,当终此地,所以每欣归山。今奉冥告,势当不久。死后安厝西南峰所指之地,累石周尸,植松覆坎。立二白塔,使人见者发菩提心。”[2]

孙绰以及王羲之(303-361)属于较早家于会稽的文化人,实际上,当我们再往后考察,智前百年之内,东晋后期至南朝,在会稽至天台一带,或者将范围再略作放大,太湖以南的瓯越区域,堪称美文的天堂、隐逸者的圣地、山水文学的摇篮。灌顶《别传》所记只是撮其要者,可以说,江浙区域在智之前更是华夏大地上诗性文化的中心。而当时智寻觅的不仅只是一方“避喧之处”,更为急需的,是其抽象玄妙、普适性的佛学思辨如何让人们所接受。怀藏大气雄浑的宗教理想,大师当然知道关键是如何精密化与精致化的问题。山海奇梦,是天台梦,是智者大师的宗教梦。在山海奇梦的导引下,于诗意的丛林里组建僧团,将中原文化沉重的使命感中注入流动的山水,以增强佛教义理的生命力,拥有深厚诗赋文化积淀、极具原生态活力的天台山便成了智的不二之选。而经由江南文化浸润的智佛学,也因此变得更具诗性和哲思,也让贯穿大师一生的山海奇梦与在佛教中国化的历史上率先创宗这一事实,在诗性层面和精神境界上实现了不思议的连通。

猜你喜欢

天台山山海天台
下一场山海
山海为鉴
《山海涧》
天台山晨读(组诗)
在天台(组诗)
天台山诗页(组诗)
天台山
天台植物
天台植物
天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