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闵本源流的文献学意义

2018-01-28刘相金孙振玉

图书馆学刊 2018年6期
关键词:评点老子

刘相金 孙振玉

(山东大学图书馆,山东 济南 250100)

1 闵本源流

闵本、朱评是学界对明代闵齐伋、凌濛初等刊刻的朱墨套印本的概括。闵本作为套印本的代称源于四库全书总目①,称朱墨本等。闵本不仅指明代湖州府乌程县晟舍镇的闵齐伋、凌濛初二家所刻套印本,还包括今江苏、安徽等地茅坤等私刻坊刻套印本。朱评作为闵凌套印本的代称产生于明万历年间闵凌二家刊刻的套印书序跋条例中②,代有人沿用朱评代称套印本③。朱评这个名称表明套印本在其产生初期是以评点本为主要体裁,闵、凌等将传统经传合刻的版本形式套色刊印成经传评一体的套印本。现存明末套印本大多是评点本,足以为证。朱评强调纯文字版的颜色套印,与传统文字版的墨本相区别。叶德辉《书林清话》称套印本为“颜色套印书”。闵板是民国时期对闵凌等刻套印本的统称,如陶湘著《明吴兴闵板书目》等,今称闵凌刻套版书或明代套色印本。

套印分涂版和套版两种,涂版是一叶需要在一块板中涂数色,一次印成;套版是一叶需二块或多块版式文字相同但文字色彩不同的雕版,分数次印成。第一次有目的地利用套版技术套刻文字文本而非图画文本的是明代闵齐伋。明代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卷四甲部经籍会通四》记载:“凡印,有朱者,有墨者,有靛者,有双印者,有单印者,双印与朱必贵重用之。”[1]此是对套印本的技术和价值的较早记载。清末民初徐珂《清稗类钞·工艺类》曰:“朱墨本俗称套板,以印墨一套,印朱又一套也……考其原起,则实明万历时乌程闵齐伋所创也。”[2]其是对套印本概念、技术和首创者的记载。

明代套色印本共存约一百多种④,著名刻印者为明代湖州闵齐伋和凌濛初等。湖州府乌程县晟舍镇闵氏为明代名门望族书香门第,多人为当朝重官。如闵珪是明代大臣官至刑部尚书。闵如霖亦明代官吏。闵齐伋(1580-1662)⑤字及武,号遇五,湖州乌程晟舍人,邑痒生。于明万历、天启、崇祯间套印经史子集十多种。《碑传集补》记载“闵齐伋字及武,号寓五,乌程人。明诸生,不求进取,耽著述,批校《国语》《国策》《檀弓》《孟子》等书,汇刻10种,士人能雠一字之讹者,即赠书全帙,展转传校,悉成善本。著有《六书通》,盛行于世”[3]。闵齐伋刊刻套印本主要有:《檀弓》一卷、《孟子》二卷、《考工记》二卷、《春秋左传》十五卷、《春秋公羊传》十二卷、《春秋谷梁传十》二卷、《国语》九卷、《战国策》十二卷、《三子音义》三种、《韩文》一卷、《杜子美七言律》一卷、《空同诗选》一卷、《读风臆评》一卷、《楚辞》二卷、《绘孟》七卷、《草韵辨体》五卷、《会真六幻》十九卷等⑥。

凌濛初⑦是明末湖州另一套印本刊行者,亦明代著名文学家。据《浙江通志》记载:凌家祖先世代为官……叔父凌稚隆,父亲凌迪知,代有闻人。其父叔辈始事编刻,成为当时颇负盛名的刻书家。凌濛初刊刻套印本主要有:《东坡禅喜集》十四卷、《东坡书传》二十卷、《维摩诘所说经》十四卷、《陶靖节集》八卷、《韦苏州集》十卷、《孟浩然诗集》二卷、《李长吉歌诗》四卷、《王摩诘诗集》七卷、《孟东野诗集》十卷、《苏老泉文集》十三卷、《苏长公表启》五卷、《西厢记》五卷、《北红佛》一卷、《选诗》七卷等。

世传闵本史部书较少,集部书最多。闵氏偏重经史,有合刊者如三经评注、三子音义;凌氏偏重诗文戏曲。闵本的标准结构是评点本。闵本出版者主要为闵凌家刻兼有坊刻。闵本刊刻时间集中于明万历、天启、崇祯年间,地区相对集中于湖州、金陵。闵凌氏居于湖州府乌程县晟舍镇。闵本署名多有“西吴闵齐伋,乌程闵齐伋,吴兴后学凌濛初,万历丙辰夏吴兴闵齐华、闵齐伋、闵象泰分次经传”等字样,西吴、吴兴为古地名即湖州府,乌程隶属湖州府。闵氏钤印主要有“闵齐伋印、闵氏遇五、遇五氏、齐伋、闵十二”等。

闵本正文字体多为横轻竖重的正长方体,序跋喜用草书,白纸精印。版式多四周单边间左右双边,无界栏无鱼尾,白口,多半叶九行十九字,八行十八字。于栏上、栏内镌朱评、批点,开本却未扩大,保持墨本开本旧式,约高20厘米,广15厘米。正文每隔数叶于版面特定地点留有朱色套印定位符。凡正文有朱评和栏内有朱色批点和圈点者必有定位符,无眉评但有墨栏且栏内镌朱色断句圈点者亦有定位符,如三子音义之《老子道德真经》。

2 闵本的文献学意义

中国学术原创期集中于先秦。随后的汉学诂经、宋学明理、清代朴学都是围绕先秦原创思想的传注之学。原创与传注构成中国学术的源流,评点属传注余绪,是对先秦原创文化的再发挥。评点相对于经传类似于疏相对于经注,是经传结构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的历史变化,起发挥经传注疏之用。反映在文献学上,中国古文献的典型样式经历了经传评从分到合的历史形态,经传评合体构成中国古文献的典型文本形态。闵本产生与明代评点历史发展直接相关,闵本主要是评点本,是雕版印刷书籍经传评合于一版的典型代表,反映了中国古代学术源流的典型文本形式。

西汉以前的古籍大多经传分体,传注并不以句为单位分列于经下,汉书艺文志著录老子曰:老子邻氏经传、傅氏经说、徐氏经说,被后世校雠家批评舍经留传,没有经传合著,证明经传分体的历史存在。东汉以后出现章句体文献始就经为注,出现经文下缀双行小字为传注的文本结构。宋代开始经注合刻。南宋又出现新著作方式:评点,吕祖谦、楼昉、谢枋得、刘辰翁始以评点研读传统文献。伴随明代评点盛行,传统经传墨本不再适合中国文献的发展要求,时代的阅读习惯需要以多色区别本经、传注、评点于一版之内。于是明晚期产生了套印的经注评套印本,简称闵本或朱评,将经传评整合在一版之内并以颜色区别之,书眉镌刻对本文的评论,正文中又刻圈点评语,这是闵本产生的真正历史意义。

例一,文献出版社1998年出版的荆门市博物馆编《郭店楚墓竹简》中战国老子一书甲乙丙三部分全部是老子原文的节选,无传注内容。文物出版社1980年出版的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编《马王堆汉墓帛书》中老子甲乙本亦均仅列经文,无传注之文。证明中国古文献在战国中后期和秦汉时期本经与传注分体两读的历史事实。

例二,汉书艺文志诸子略道家类著录:老子邻氏经传四篇,老子傅氏经说三十七篇,老子徐氏经说六篇。章学诚《校雠通义》汉志诸子第十四之八曰:“道家部《老子邻氏经传》四篇,《傅氏经说》三十七篇,《徐氏经说》六篇。按《老子》本书,今传《道》《德》上下二篇,其八十一章,《汉志》不载本书篇次,则刘、班之疏也。凡书有传注解义,诸家离析篇次,则著录者必以本书篇章原数登于首条,使读之者可以考其原委,如《汉志》六艺各略之诸经篇目,是其义矣。”[4]章学诚认为著录家应首先著录本经篇目以体现学术之源,随后著录本经的传注解义,以体现学术之流。证明古书具有本经与传注解义的结构性区别,但在早期本经与传注因分体而被分而治之。

例三,四库全书总目子部道家类老子注一条认为旧题汉河上公撰并经传合体的老子注(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并不像西汉作品,依据是西汉无就经为注的章句体:“孔颖达《礼记正义》称马融为《周礼注》,欲省学者两读,故具载本文,后汉以来,始就经为注。何以是书作于西汉,注已散入各句下?”[5]证明中国文献在西汉以前是经传分体或经传两读的分体结构形态,东汉以后始改分体两读为就经为注,方经传注一体。

例四,四部丛刊初编影宋建安虞氏刻老子道德经四卷[6](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大字本经,句下缀小字双行章句,证明最迟在南宋,刻本形式已形成经传合刻的章句体形态。

例五,闵本《春秋左传》卷前韩敬所作《孙月峰先生左评分次经传序》曰:“吾乡闵赤如、遇五和昆从手剏分次经传,特受先生之评,以朱副墨,一览犁然,经传藉题评,开前古之新,题评翼分次,树今日之古,余获之,不减贾逵、刘兆朱墨经传。”证明明代套印本源于在传统经传合体的墨本基础上,再加入朱评,形成以不同颜色相区别的经传注评合于一版的多色刻本,简称朱评,这是明代后期闵本产生的直接历史原因。

例六,闵本《春秋左传》卷前《闵氏家刻分次春秋左传凡例》记:“旧刻凡有批评圈点者,俱就原版墨印,艺林厌之,今另刻一板,经传用墨,批评以朱,校雠不啻三五,而钱刀之靡,非所计矣,置之帐中,当不无心赏。初学课业,无取批评,则有墨本在。”其另刻一板,经传用墨,批评以朱,再证明闵本套入不同颜色是因阅读过程要求区别经传评3个不同部分,所以闵本才将不同颜色的经传注评合刻一版,既区别版内不同内容,又获取赏心悦目的艺术价值。闵齐伋刊刻套印本的直接动机就是出版经传评合体的评点本。

闵本价值集中表现于如下五条:

第一,在一版中合刻并以朱墨区别经传评多项内容,将本经与传注解义萃于一编,构成反映中国传统学术源流的经传评合体的文献体制。

第二,区别于传统墨本的开创价值。闵本经传评内容全面,文本形式结构鲜明,便于读者查阅诵习。眉评在原文与读者之间建立交流之桥,助读者多角度加深理解原文,不仅易于领悟原文遣词作句之巧,亦在三者间建立多边阅读对话,借此深化阅读过程。

第三,追求赏心悦目的艺术价值。闵氏自称“不无心赏”,《书林清话》卷八称“斑斓彩色娱目怡情,能使读者精神为之一振”。[7]在传统墨本基础上套入色彩必然提升古书的艺术收藏价值。

第四,朱评无话语权含义。多色刊印文献的目的中不反映上下尊卑贵贱尊荣的社会关系,仅具有区别文本不同内容的效用。证明闵本革新墨本的动机源于中国古文献文本结构的革新需求,无关乎伦理社会特定价值观。从评点内容看,亦仅涉及文本形式,属语言学范畴,较少涉及政治、历史、经济内容,即四库总目所言属“论文之作,非诂经之作”。⑧

第五,在传统雕版印刷术基础上再创套印技术。前文引明代陈继儒赞闵本是继雕版和活版印刷后的第三次革新创造。另据王重民先生说欧洲晚于中国一百年运用套版技术出版多色书籍。[8]另据称,中国周边国家直到18世纪还没有探索出闵本所包含的套版技术,更无真正的朱墨套印本,仅有技术不成熟的涂版双色书。如日本明治十二年(1879)敦贺九如堂刻朱墨套印本《芥舟学画编》朱墨两种板框重叠,证明没有学到闵本套版技术。[9]另据我馆藏闵本情况,闵本大多在墨版板框左右下角具备短竖短横相连的朱色定位符,似与栏内外朱评批点及序跋目录各部之间具有某种空间和时间对应关系,定位符表明闵本包含多色套印程序中的具体操作方法和特定技术。

注释:

① 清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三七九页:“六书通十卷(江苏巡抚采进本)国朝闵齐伋撰。齐伋字寓五,乌程人。世所传朱墨字版、五色字版谓之闵本者,多其所刻。”又武进陶湘编《明吴兴闵板书目》.青鹤,中华民国二十六年第五卷第十三期,第一页:称明代吴兴闵氏凌氏套印本为闵板。

② 明陈继儒《史记钞·序》“自冯道毋昭裔为宰相一变而为雕版,布衣毕昇再变而为活板,闵氏三变而为硃评”。又明万历间闵于忱刻《文选後集·跋》“予闵遇五甫玄思可识,倡厥朱评,首颜左传”。又明凌启康刻套印本《苏长公合作·凡例》“朱评之镌创之闵遇五”。

③ 清姚际恒编.好古堂书目[M].著录:“绘孟朱评一本明戴君恩”。

④ 蒋文仙著.明代套色印本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第9页:《闵板书目》出版于民国二十二年(1933)共收书111部130种,又知之见之而未得者6部8种。另据武进陶湘编《明吴兴闵板书目》载《青鹤》中华民国二十六年第五卷第十三期第十页:“总计一百十一部一百三十七种,知之见之而未得者…共六部八种。总计得一百十七部有一百四十五种尚未尽也。”

⑤ 瞿冕良编著.中国古籍版刻辞典2009:“闵齐伋(1575-1656后)”.叶银梅,嵇发根主编.人文织里 2004:“闵齐伋(1575-1657)”.周文骏编著.图书馆学情报学词典.第298页:“闵齐伋(1580-?)”.姚伯岳著《闵齐伋与明代末年的套版印刷》载王绍仁主编《江南藏书史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588页:闵齐伋生于明万历八年(1580)卒于清康熙元年(1662)。

⑥ 赵红娟.闵齐伋的编刊活动、刊刻特点与影响及其刊本流布[J].文献2014年第2期称闵齐伋刊书30余种套色书20余种。

⑦ 凌濛初(1580-1644)明代小说家、刻书家。字玄房,号初成,别号即空观主人,或即空居士,吴兴人,崇祯初年以副贡生授上海丞,官至徐州通判。

⑧ 明代朱评较少涉及政治伦理话题,仅集中于文本结构特点分析。其颜色应用更不涉及伦理价值。四库全书总目批评其属“论文之作”即指此特点。

猜你喜欢

评点老子
老子“水几于道”思想解说
漫画
智者老子
寻找老子【三】
翻译擂台(116)评点
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