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半钟声到 客船
——书画歌乐与健康养生之七
2018-01-28温长路
◎温长路
【闲话休闲】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风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此诗是唐代诗人张继的名作《枫桥夜泊》。表现的是江南水乡秋夜静谧、诗人心境愁怅无际的情景,为千古所传诵。
【健康链接】
钟鸣漏滴,是我国古时的计时、报时工具,钟与鼓又经常配合使用。俗话说的“按更撞钟,按点击鼓”,就是这个意义。古人将一夜分为五更,黄昏后首先撞钟108次,然后起更,每更击鼓。大的城市都建有钟鼓楼,如今还能在一些地方看到。北京紫禁城的钟鼓楼,就是故宫的神武门。民间则是用梆子和锣代表钟鼓的,把每一更的2个小时分为4点,每点约半小时。打一下锣表1更,敲一下梆子表1点。如2锣3梆,就是二更3点。钟鸣鼎食,是钟报时和音乐两种功能的融合,一因钟的本义有集中、聚集的意思,击钟以吿知饭备;二因古时富豪人家吃饭时击钟奏乐,以表现地位和享受。
★从钟中敲出的智慧
钟为我国殷商时代的产物,初为乐器,为竹、木、陶器之物;后渐扩展到计时、报警、祭祀、祈祷等多个领域,变为金、铜、铁等金属制作。作为礼乐器,多为青铜所制,悬挂于架上,以槌叩击发音。《诗经·周南·关睢》中的“钟鼓乐之”说的就是这一功能,常与“琴瑟友之”同用,以比喻男女间的爱情。琴瑟为拨弦乐,钟鼓为打击乐,二者同时演奏,表达的是生活中欢乐的气氛。
古代习惯上把大而单一的钟,称为“特钟”;把口缘平而有悬钮的钟,称为“镈”。圆钟浑厚声长,帝王视朝、官吏出署击之以助威;扁钟清脆声短,适于作乐器演奏。西周中期,我国出现的以大小相次成组的编钟,用的就是扁钟,是钟原有功能的进一步扩展。因我国古代十二律中,铜为首;乐之八器中,金为先,“黄钟”和“大吕”又分别代表了十二律中的第一阳律和第一阴律,故后人就把“黄钟大吕”作为正音的代名词,以表示乐曲的郑重、庄严。击鼓鸣金,是钟与鼓作用的变种和延伸,用它指挥作战和在战场上激励士气。警钟长鸣,是钟在军事活动或社会治安中报警功能的具体运用,在城市出现盗贼、火灾或国家发现敌情时,以唤起人们的警觉和行动。这是我国继周代发明的风火狼烟报警方法之后,信息科学不断发展的又一例证,反映了古代人民的聪明和智慧。
★从钟中敲出的健康
有意义的是,钟声具有健身养性的功能,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益处。有报告说,居住在苏州寒山寺周围10公里范围内的居民,极少有患心理和消化系统疾病的,而且高寿的人数也较一般地区为多,这正好与“古钟能带来吉祥”“古钟能驱邪治病”的传说相吻合。
专家经过研究后初步认为,上述说法不是迷信,钟的质量、声音与人体确实存在着某种有机联系。如以铜作为铸钟材料,钟鸣时发出的强大超声波,能杀灭包括狂犬病毒、脑炎病毒、百日咳杆菌、白喉杆菌等大量的致病微生物;钟鸣响时发出的悠扬之声,能镇定人的情绪,驱散忧愁烦恼,唤起觉醒和振奋,对神经衰弱、失眠、精神紧张、精神抑郁等起到辅助治疗作用。余音袅袅的钟声,还能给人以轻松、安全、幽雅、舒适的感受,增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信心等。这些,都会对人的机体产生良性的刺激,使人的免疫功能增强、抵抗疾病的能力增加,有调控整体生理功能的效果。
【相关信息】
★钟与佛家
钟与佛家有难解之缘,据《大比丘三千威仪》载,佛家有五种情况是必用钟的:一者会时,二者早饭时,三者午饭时,四者报槃时,五者一切无常(即僧亡)时。佛寺的钟比较多,用场也不同。如僧堂内设的小钟,也称集至钟,敲7下,示主持到;敲3下,示斋粥下堂、放生。殿钟,是用于佛事活动的,用于集众僧上殿。大钟,是佛寺的象征,专用于发布丛林号令。在一般寺院都建有钟楼,居寺之东侧。历史上,一些文人墨客生活贫贱曾客食于僧门受到冷遇,每于寺僧吃饭钟敲响时赶至,往往饭已食毕,故“饭后钟”“饭非钟”就成了他们笔下表示“不受欢迎”“后期而至”意义的委婉词。苏东坡的“虽知灯是火,不悟饭非钟”、陆游的“虽无客共樽中酒,何至僧鸣饭后钟”、范成大的“登时觉悟忙收拾,已是阇黎饭后钟”、赵翼的“客来轹釜似邱嫂,饭后打钟如阇黎”等,说的都是这回事。古时寺院每日钟声必鸣:晨击,破长夜,警睡眠;晚击,觉昏衢,疏冥昧。信男信女们听到钟鸣,便会念叨:“钟声响,烦恼轻,智慧长,菩提生,愿成佛,度众生。”现代,平时一般不再天天击钟,而击钟只用于大的法事活动。
春节击钟,已成为定例,表示迎新辞旧和对新一年的祝福,用钟声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世界和平。钟的正规鸣响为108次,因为古人认为“九”为至大至尊之数,又与“久”谐音。108,是9的12倍,《易经》中曾将此含义推向极限。击钟108次,就成为至高无上和平安吉祥的象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