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传承革命文化的理论遵循
——十九大报告中革命文化思想解读
2018-01-28霍芳霞汪玉峰
霍芳霞,汪玉峰
(天水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天水 741001)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1]16这一新论断,指明了新时代传承革命文化的方向目标,精辟阐述了中华文化走向文化现代化的模式选择,也为传承革命文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遵循。深入探讨革命文化的传承,可以让我们加深对革命文化的内涵及特性等问题的理解,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推动革命文化继往开来、创新发展。
一、革命文化的内涵及特性分析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1]28“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2]694革命文化是中华民族革命斗争史的高度文化凝聚,展示了中华文化独特魅力。传承革命文化需要清晰把握革命文化的历史源起和发展脉络,研究革命文化的内涵特性,离不开其生成演进的社会历史条件。
1840年以来的中国,由于西方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中国人民开始了饱受列强欺凌、山河破碎的屈辱历史,整体觉醒的中华民族进行抗争的历史因此而开启,这是中国近代的一个历史转机。为了实现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中国人民曾经进行过多次可歌可泣的英勇斗争,如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虽然对中国社会有一定的推动,但是均以失败而告终。1919年五四运动以后,伴随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并且基于革命实践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进行了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创立了先进的革命理论,集中代表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思想、政治路线和精神特质,在血与火的革命中,生成了中国共产党人特有的文化:革命文化。毛泽东曾经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革命文化,对于人民大众,是革命的有力武器。革命文化,在革命前,是革命的思想准备;在革命中,是革命总战线中的一条必要和重要的战线。”[2]708这段话表明革命文化的本质是政治文化,它集中体现着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路线、革命志向、价值准则和群众观,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军队和人民大众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铸造的特有的革命文化形态。基于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3]显而易见,革命文化是中华民族强大的精神力量之一。
从以上革命文化生成的轨迹可以看出,作为一种新的文化样态,它深深植根于中国的特殊国情和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的革命实践中,实质上是一种独特的政治文化,它凝结着党和人民的高尚情操和优秀品质,本质上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时期领导建构的核心价值观念体系,属于先进的社会意识形态,这是革命文化的内涵。
革命文化的生成演进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践密不可分,适应了革命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的需要,基于史学和社会形态学的分析,它不是独立的史学形态,而是一部生长史。而且在革命的不同历史阶段,革命文化的表现也形态各异。在建党初期,革命文化是“五四”精神、红船精神等;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革命文化主要表现为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在解放战争时期,革命文化主要是西柏坡精神,它们构成了革命文化的整体。革命文化生成演进的规律性证明,革命文化的特性体现在“科学性和政治性相统一”、“传承性与创新性相融合”、“内生性和自觉性相联系”、“包容性与开放性相促进。”[4]123-125
二、新时代革命文化传承的现实诉求
传承革命文化既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现实问题。党的十八大开启了中国历史新时期,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创造性地提出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大发展理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新样态等,正如十九大报告中的评价:“五年来的成就是全方位、开创性的,变革是深层次的、根本性的。”同时,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又警醒全党:“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依然复杂”。[1]7
马克思主义认为,“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集团基于自身的经济基础和利益诉求对社会关系进行自觉反映而形成的思想观念系统,目的是对人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施加影响。”[5]31-32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价值导向功能。在我国,处于主导地位的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生命线,而当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意识形态领域面临诸多挑战,要增强我国主流意识吸引力和凝聚力,离不开规定着意识形态构筑发展的信仰追求和精神力量的革命文化。作为有独特魅力的革命文化,是党带领人民进行革命事业的真实写照,具有鲜明的价值导向,“革命要比自己的一切意识形态辩解更具生命力。革命引导着一代又一代前赴后继”。[6]16-19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推进,西方国家加大了扩张西方文化的力度,并通过“和平演变”的手段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在冠冕堂皇的词句背后隐藏着新自由主义、“普世价值观”、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面对如此严峻复杂的形势,为了让广大人民群众在多元价值追求中辨明方向,坚定立场,有力破除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的谬误,筑牢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决拥护党的领导,新时代传承革命文化势在必行,邓小平曾经深刻地讲到:“有了共同理想,也就有了铁的纪律。”[7]33凝聚着党和人民共同理想信念的革命文化,是强大的精神力量,这也是革命文化的真正优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1]8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内涵极其广泛,其中包括人民要求更高质量的文化,意味着提升文化软实力的现实诉求。传承革命文化,成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另外,当今世界,国家之间文化软实力竞争更趋激烈、思潮多元、意识形态冲突等现实挑战,需要党运筹帷幄,全面提升文化软实力。习近平总书记认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8]160传承革命文化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应有之义。
三、新时代传承革命文化的理论遵循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28又强调“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这些重要论述指明了中华文化走向文化现代化的模式选择,为传承革命文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遵循。
首先,传承革命文化,我们应该不忘本来,即不忘源头,尊重、继承革命文化,深入挖掘中国革命文化资源,资政育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一个民族立世之本,也是推动民族发展的内在驱动力。革命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魂”,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革命文化也是未来之根,不忘革命文化才能根基巩固,推陈出新。承载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的革命文化,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精神营养。具体来说,形成于中国革命过程中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等,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在革命时期的丰富和发展,成为凝聚中国力量、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支撑。习近平深情地指出:“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中国人民应该有这个信心,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这个信心。”[9]意味着通过留住历史根脉、传承中华文明,要坚定文化自觉自信。
当前,在人们越来越将追逐物质利益视为时尚之时,革命文化的传承在现实中不断被外界因素所阻碍,尤其是随着西方文化的全球蔓延,马克思主义信仰及革命精神的影响力减弱,拥有独立思想和自主性的革命文化的传承成为首要任务。当然,“不忘本来”,不是思想僵化,因循守旧,而是传承基础上的创新,通过传承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精神滋养,彰显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独特优势。
其次,传承革命文化,我们应该吸收外来,即立足中国,批判地借鉴外来优秀文化。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历史充分证明,封闭导致落后,必须秉持开放的理念,才能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负责任的大国,应该有世界眼光和海纳百川的胸怀,有理性的“文化自觉”与世界文明有更多的交流和接触。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1]40因此,我们应该围绕“一带一路”建设,积极搭建文化交流互鉴的平台。当然,吸收外来文化,不是教条主义的照搬照抄,而是在结合中国实际基础上的扬长避短,在克服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的历史和思想局限的基础上,吸收西方文化的合理内容,从而实现对西方资本主义的超越。
30多年的改革开放实践证明,我国正是在广泛吸纳世界文明的优秀成分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模式,打造出了令世人瞩目的中国经济增长的奇迹,在此进程中作为民族精神的革命文化,在向未来的拓展中引领展示着自己独特的中国特色和中国气质。
最后,传承革命文化,我们应该面向未来,既立足当代,同时又与时俱进地建构中国特色的革命文化体系,并创造出世界认同的“中国话语”,提升革命文化影响力和竞争力,为人类文明发展进步贡献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这是文化发展的多样性和持续性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厚重的文化建构。讲述中国革命故事,让世界加强对中国革命文化的解读,充分展现中国革命文化的独特创造、中国革命文化的独特贡献和中国制度的独特优势,从厚重的革命文化积淀中凝炼出中国经验,从优秀的革命文化思想传承中展示中国民族精神的恒久魅力,引领中华民族文化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人类文明发展进步贡献中国智慧。
面向未来,意味着中国在未来世界文明多样化发展趋势和潮流中,要想取得文化软实力方面的比较优势,并创造出世界认同的“中国话语”,就必须重视在革命文化传承中发挥着核心要素的“人”。人既是传承革命文化的实践主体,也是对革命文化发生影响的客体。革命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精髓,显示着中华文化的优秀思想。传承革命文化的旨归,是促进主体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这种发展需要人的日常情感、核心价值观持续的累积和沉淀。
综上所述,物质的富饶和精神的屹立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要条件。凝聚民族精神的革命文化是民族之根,复兴之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这既是对革命文化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的角色定位,又是对党和国家面向21世纪如何实现文化崛起的简明表达。我们要善于继承和弘扬革命文化,从延续革命文化的血脉中汲取营养,在复杂的世界格局中保持中国特色,勇于创新创造,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党的十九大文件汇编[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7.
[2]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7-2.
[4]李康平.中国革命文化基本理论问题研究[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5,(7).
[5]李忠军.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精神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J].社会科学战线,2014,(3).
[6]唐少杰.从文化革命到革命文化[J].求是学刊,2007.(6).
[7]中共中央宣传部,编.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思想政治工作[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0.
[8]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6.
[9]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