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课堂如何实施有效追问
2018-01-28浙江省临海市杜桥镇知溪小学余贤科
浙江省临海市杜桥镇知溪小学 余贤科
课堂提问是联系教师、学生与教材的纽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是信息输出与反馈的桥梁,是沟通师生思想和产生情感共鸣的纽带。而“追问”是一种提问技巧,是课堂上教学内容的“二次提问”,是在前次提问基础上的延伸和拓展,是为了使学生弄懂某一问题,在一问之后又再次补充和深化、穷追不舍,直到深入理解和掌握。 “有效追问”,主要是通过教师的不断追问,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它是建立在教师的学识基础上的一种教学技巧。
一、追问的时机要恰当
巧妙的追问,可以引发学生深入思考与研究,促使学生在自觉不自觉中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但是,“满堂问”或“随意问”可以吗?如果一个老师在课堂上总是连续提问,随意地问,学生习惯性地举手,不经思考便仓促抢答。这样的课堂,表面看似热热闹闹,但实际效果却甚少,这与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也是背道而驰的。
课堂追问,是教师教学智慧和教学艺术的体现,它需要教师有较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同时还要乐于倾听,能在教学的过程中敏锐地发现、捕捉生成信息,及时、恰到好处地展开追问。
(1)在出现错误之处追问——巧妙纠正
“理想的课堂是真实的课堂。”学生在课堂中出现了一些差错是不足为奇的。这时不应以一个“错”字堵学生的嘴巴或亲自把正确答案双手奉上,而应正确解读学生的错误,弄清产生错误的原因,把握合理的纠错时机和掌握正确的纠错方法,使之更为有效地为教学平添一些美丽。很多时候可将拒绝隐藏在巧妙的追问中。
布鲁纳说过:“学生的错误都是有价值的。”学习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尝试错误的过程,学生正是在不断地发生错误、纠正错误的过程中获得了丰富的知识、提高了学习的能力,增进了情感的体验。教师将错就错,因“错”利导,反而生成了另一种解法。保护了学生的学习数学积极性,实现了在错误处追问的价值,从而使课堂成为了一方智慧飞扬的天地。
(2)在缺乏深度之处追问——水到渠成
学生在积极学习、认真思考中,思维遇到障碍和矛盾,不能进一步地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使得回答缺乏深度。这时,教师要有意识地追问和引导,及时提供科学的思维方法,搭设思维跳板,帮助学生开拓思路,突破难点,并在更高层次上继续思考,进一步激起学生创新的火花。
(3)在发生意外之处追问——生成精彩
新课程倡导生成性理念,呼唤生成的课堂。课堂上的生成是可以诱发的。然而一些教师仅仅把它看成教学过程中的“节外生枝”,对之或是熟视无睹,或是草率了断,常与有价值的“生成”擦肩而过,这样无形中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禁锢了他们的想象,熄灭了创新的火花。因此,教师要大胆打破预设的框架,对学生的意外回答,给予积极的回应和主动激疑,以睿智的追问,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闸门”,让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便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二、追问方式要灵活
课堂上应采用什么样的追问方式,很大程度上是由追问的内容决定的,不同的内容应选择不同的追问方式。教师一方面应该帮助回答得好的学生及时梳理思路,另一方应该追问回答得不理想的学生,多问个“为什么”,让他们在讲述理由的时候,能自己看出矛盾之处,在争论中,激发他们的思维。要适时地选择恰当的追问方式。追问有两种基本的模式:顺向式追问和逆向式追问。
1.顺向式追问
顺向式追问是指顺应学生的思维过程进行追问。即教师在听了学生的问答后,发现其思考有些肤浅、粗糙、片面、零碎甚至错误,再次发问,促使并引导学生就原来的问题进行深入而周密的思考,或由表及里,或由浅及深,或由此及彼,或举一反三,直到形成准确、全面、细致、深刻的理解为止。
2.逆向式追问
逆向式追问就是逆着学生的思维方向进行追问。学生已经作出正确完整的回答,教师在给予肯定性的评价后,回过头来问学生是如何得出答案的。它是对学生的思考过程和前概念的追问。
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适时分析当时的教学环节和教学环境,合理选择追问的模式。只有指向明确、层层剥笋式的追问,才能真正借助学生的回答来指导学生自身的学习。
当然提问的对象也要有所选择。同样的问题,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来说是游刃有余,而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而言,超出其了解的范围,是一大难题。所以,提出的问题要具有广泛性和普遍性,要兼顾全班不同层次的学生。
三、追问后要合理等待
追问,必须要适当,才能达到教师预期的效果。追问过程中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和空间。不要对学生的回答过早做出评价,定下结论。罗伊通过实验研究发现,如果增加“等待时间”,课堂会发生以下变化:(1)学生的回答变长;(2)学生不回答的次数减少;(3)学生回答问题时更有信心;(4)学生对其他同学的回答敢于进行挑战或加以改进;(5)学生会提出更多其他的解释。
总之,追问既是教师智慧的展示,又是课堂教学的一门艺术。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去探索和创新课堂追问水平,促进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教师的迫问是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的“钥匙”,是将学生的思维条理化的“纽带”,是深化学生思维的“铁锹”,也是提升学生思维高度的“云梯”。实践证明,追问必须要适当,才能达到教学预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