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中情”,在宁和的情境中感受家国情怀
——《清平乐·村居》磨课小记
2018-01-28江苏省南通市天元小学李智斌
江苏省南通市天元小学 李智斌
文本解读:聚焦“词中景”“词中情”
《清平乐·村居》编排在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的最后一课,在“名著名篇”这一单元中。这是一首著名的描写乡村景物与田园情趣的词。全首词46个词都是写景写人,用最简短的文字描绘了这样的一幅景象:一座屋檐低低的茅草屋,紧靠着一条缓缓流淌的小溪,流水潺潺,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一对满头银发的老夫妻,喝着小酒,带着些许醉意,正亲热地用吴音聊着天。一切都是那么静臆美好。远处,大儿子在小溪的东边的豆地里锄草,二儿子呢,在忙着编织鸡笼,他们是那么勤劳。最令人喜爱的是最小的儿子,年幼充满童趣,正调皮地躺在小溪边剥莲蓬玩呢。
词人辛弃疾表面上是描绘了一幅宁静和谐的乡村田园生活场景,内心深处是对这种生活的无比向往。对于生于沦陷区,而后又去抗击金兵入侵的辛弃疾来说,对村居,对人们心头辗转反侧、魂牵梦绕的田园故土,那份家国情怀就显得更加炽热和强烈了。
对于五年级的孩子来说,对古诗词的字面理解已经有了一定的读写经验,对于这首词所描绘的景和人物活动场景,描述得难度不大,教学时,可放手让孩子从村居环境和活动两个方面来整体感知词的意思,体会到作者对这样宁和的村居生活的向往和喜爱。但是仅仅停留于此,还是远远不够的,要让孩子进一步感悟到词人的家国情怀。
试教心得:“词中景”易解,“词中情”难得
第一次试教的设计中让孩子们找一找词中静态的景和动态的人物活动这一环节,孩子们可以比较容易的把握和讲述。孩子们表达出来的都是描述一个农村的普通家庭,但是很多孩子还是不能联系到词人辛弃疾创作这首词的时代背景和心理渴求的愿望,不能感悟到作者多么希望南宋王朝能收复失地,百姓们能安居乐业,国家安定,人民幸福,才是词人心中真正的国之“村居”啊!
鉴于由景入情的构想,第二次试教中,在孩子们充分勾画了一幅乡村娴静安逸的画面之后,加入了对词人辛弃疾的背景介绍和写作时代的介绍。辛弃疾的词,一向都是被誉为“英雄之词”,那是因为词中多数是表现出了词人一心要收复中原的愿望。不管自己的境遇如何,辛弃疾都是以英雄的炽热情怀和崇高的理想来拥抱生活。而《清平乐·村居》这首看似宁和清新的田园情趣词中,实际上满满地都是蕴含了词人这样的情怀。虽然这样的介绍,孩子们似乎有所感悟,可是这种体悟还是很肤浅,没有直达孩子的内心深处。对于情感的延伸,这是一段孩子独立经历地,教者无法替代的,只可意会,内涵丰富的精神世界,是构建整体认知活动的心理历程,而且只有在特定的学习情境中才能延伸和感悟。
吟诗诵词:初步感受家园情怀
古人的诗词都是吟诵出来,直抒胸襟,表情达意。对于古诗词的教学,特别是像《清平乐·村居》这类触及词人内心情感的词,何不回归词人作词时的吟唱呢,回归词的本色,抓住词的音律,在声韵中欣赏词的意趣,捕捉词人的神韵。音和义的完美结合,才能引导孩子深入理解诗词的内涵。故在反复推敲之后,有了以下的设计:
1.古时候,词是可以唱出来的,这词牌名就是这首曲子的名称,我们就要像读歌词一样,要抑扬顿挫,读出词的韵律和节奏。
2.你们知道,这首词里的吴音是指哪个地方的方言吗?
3.其实我们南通地区的启海话,也是属于吴音,谁能用启海话来读读这首词。(设计用我们家乡的地方方言来吟唱诗词,有时候更能分清平仄,抑扬顿挫分明,韵味十足。而且更能让孩子们走进这首词。)
紧扣字眼:深入体悟家园情怀
在教学中紧扣字眼,是一种引导学生潜入理解诗词深处的好方法。曾经执教过《清平乐·村居》的教者,或是凸显对“醉”的解读,整首词都紧扣一个“醉”字:陶醉在悠闲自在的田园美景中,陶醉在老夫妻的甜蜜恩爱中,陶醉在儿子勤劳能干中,陶醉在小儿子的天真可爱中。又或是着眼于“好”这个字:田园生活的景色好,环境好,人们的感情好,家庭幸福好。也有或是聚焦在“喜”这个字:喜欢宁和的田园生活,喜欢乡村的美景,喜欢儿子勤劳孝顺。而这次最终磨课后,把教学设计聚焦在“家”上,直入主题,而且“家”这个字在前面的吟诵中已经被凸显出来了。顺理成章地接着就抓住这个“家”字引导学生感悟,这首词写的就是一个小家,实际上也表现词人辛弃疾对“大家”——国家宁和的渴望。课堂设计如下:
1.在有滋有味的诵读中,你仿佛看到了哪些画面?
2.你觉得这幅画面里,哪些地方让你最印象深刻?
(孩子们各抒己见,有的说是村居的环境,有的说是老夫妻俩感情好,头靠着头,在一起聊天,还有的说是三个儿子勤劳懂事孝顺。)
3.你们都很喜爱这样的村居田园生活,这所有的一切都是围绕着词中的哪个字?(课堂上孩子们的见解各不相同,都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在相互沟通、交流之后,孩子们深有感悟到,词人辛弃疾所向往和喜爱的是这样一个温馨、恬静、和美的家园生活。最后字眼落在一个“家”上,就顺理成章了。)
课虽然上完了,可还意犹未尽,对写景抒情的古诗词教学在这次磨课之后,有了新的感悟和思考。深深觉得要把一首诗词让孩子们理解透彻,教师本身自己要有足够的古诗词素养,而现今全国上下掀起的对国学的重视,正是一个新的风向标,带领着国人诵读经典。而作为教书育人的我们,更应该自身的国学修养。进而,根据诗词本身,策划合适的言语活动情境,让学习材料与学生的情感交集融会贯通,让学生真实发现,真切感知,实现个性化深度的参与,让国学经典在新一代的孩子心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