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磁技术与视频桩技术在智能停车中的应用与展望

2018-01-28

中国公路 2018年9期
关键词:车牌车辆传感器

视频桩和地磁车辆检测传感器是前端智能采集设备,该设备可以在前端采集信息,将停车数据传入智能停车管理平台,智能停车管理平台经过数据分析处理后,将相关数据传输到相关软件和设备,实现与停车人、现场管理员的数据交互。停车人可以根据App查看停车相关的信息,通过绑定车牌实行电子缴费,平台所有方可以对其所属区域内的停车资源进行统一管理,并且可以从管理平台获取多种大数据模型,为未来静态交通事业的推广、市场分析提供数据支持。

视频桩技术

视频桩是基于路侧停车系统所使用的前端智能采集设备,通过视频桩采集停车车辆的车牌(包括车牌号、车牌颜色)等有效信息,对该信息辨识后将其传输到停车管理平台。视频桩技术应用于智能停车的关键技术在于:能够记录车辆的出入时间;对监控范围内的事物进行逻辑判断;能够通过自我检测,定时上报设备状态;能够识别车牌号及相关信息。而视频桩技术的局限性(弊端)在于无法避免诸如因停车不规范所造成的车牌遮挡,积水、阴影反射、昼夜变化等情况所造成的检测误差。

视频桩的工作流程

视频桩在车辆进入泊位的过程中,会在驶入中、驶入、驶离中、驶离这4个时间段拍摄车牌。将驶入中、驶入和驶离中、驶离两两比对,当确认车牌信息准确无误后,视频桩会将采集到的前端信息通过无线网传输到停车管理平台,经平台业务处理后,会生成一条包含车辆、泊位等相关信息的订单,并且将该订单信息传入到POS机、手机等各移动终端设备。

基于视频桩技术的智能停车发展现状

视频桩车辆检测原理并不复杂,通过摄像机对车位状况的实时监控、检测,判断车辆的进出入状况、车牌号等信息,但由于摄像机易受天气、光线等外在因素的影响,所以视频桩检测的准确度会上下波动,无法保持长期的准确状态。2016年,北京交通委正式开展路侧停车动态监测和电子收费管理建设项目试点任务,预计在七大区(朝阳、东城、西城、丰台、海淀、石景山、通州)25条路段布置基于视频桩技术的城市道路路侧停车管理系统,总计安装2698个视频桩,随着各大试点对视频桩的不断优化和更新,视频桩技术已日渐成熟,应用于视频桩技术的城市道路路侧停车管理系统将覆盖整个北京市,甚至在未来有可能扩散到全国,并引领全国跨入智能化、自动化的停车领域。

地磁技术

地磁设备会感应到车辆含有的铁磁物质对车辆所在区域的磁场改变,通过信号分析便可得到监测目标的相关信息。地磁应用于智能停车的关键技术是:提供车辆的驶入记录、驶离记录;检测车位状态;对地磁自身进行自检测,反向提供设备信息、故障状态;判断车辆的异常停车行为;检测精度高、寿命长、抗干扰强、安装维护方便,适应各种复杂天气。但其局限性(弊端)在于无法有效识别诸如车牌颜色,车牌号等车辆的详细信息,未来可扩展性低。

地磁的工作流程

地磁车辆检测传感器发射地磁波覆盖相关停车位,由于车辆含有的铁磁物质会让所在区域的磁场发生改变。所以当车辆驶入或驶离车位后,地磁车辆检测传感器会敏锐地感应到车位覆盖的磁场变化,由此能精准地检测出车位上车辆的相关数据。检测出的数据会通过无线网传送到无线网关并进行加密后,通过4G/1.4G政务网等网络发送给智能停车管理平台进行统一处理。

基于地磁技术的智能停车发展现状

从技术本身来看,地磁车辆检测传感器在检测精度、寿命、抗干扰性、安全维护等方面均较为成熟。地磁车辆检测传感器已较多应用在路侧停车和停车场。所谓的“地磁停车位”,是在停车泊位的下方安装地磁车辆检测传感器,由于它计时的准确性、及时性,配合智能停车管理平台,完全可以杜绝停车管理员的错误计时,多收、错收的情况。目前我国北京、广东深圳、浙江杭州、山东青岛等地的地磁停车项目已陆续启动。

智能停车管理平台

集运营管理、资金管理、清分结算、统计分析、数据采集等功能于一身的综合性停车管理系统,通过“互联网+”概念,将互联网与交通运输领域相结合。运用互联网技术、大数据模块分析、基于政务云的管理平台对路侧停车进行统一维护、统一管理,根据视频桩传来数据进行逻辑分析、业务处理后,对其管辖范围内的停车泊位进行统一维护、统一管理。生成的订单将发送到停车人App、管理员App,从而实现路侧停车的全智能化,实时掌握泊位信息、大数据分析,准确、 客观、实时地监测车位的占用、停车费的收缴拒缴,实现对停车资源的协调调用、高效管理。

智能停车管理平台的数据处理流程是通过前端智能采集设备(视频桩、地磁)对车辆信息进行辨识后,将前端数据传入智能停车管理平台,平台根据数据生成一条带有唯一标识的订单并进行维护,且将该订单通过4G网络推送到装有各大App的手持移动终端上。

未来展望

地磁车辆检测传感器在智能停车中的应用前景

地磁车辆检测传感器主要是通过感应范围内磁场的变化,进而分辨出车辆及泊位信息相关的状况。目前由于检测精度高、寿命长、抗干扰强、安装维护方便等优点受各大厂商竞相追捧。2017年7月电信联合华为公司召开的NB-lot(窄带物联网)技术正式商用化的发布会,预示着我国即将跨入万物物联的物联网时代,NB-LOT所具备四大特点(广覆盖、海量链接、低功耗、低成本)十分契合目前智能停车领域的地磁停车。由于路段存在泊位多且分散等特性,通过NB-LOT可以完美解决,且NB-LOT所拥有的休眠机制能最大程度地节省能耗,提高使用寿命,减少维护成本。

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地磁车辆检测传感器的可扩展性低。就基于地磁技术的智能停车管理系统来说,地磁车辆检测传感器无法直接识别车牌,因此,也无法向后台系统提供车牌信息,需由收费员用POS机等移动终端设备手动填补当前泊位所停放车辆的车牌信息,也就是说目前地磁路段仍然是以收费员为主、地磁辅助的收费模式,现阶段无法实现停车的全智能化。而基于物联网无源射频(RFID)技术所制造的电子车牌,需要每辆车都安装设备,且需要政府完善顶层设计,大力推广。其次,在未来能否大规模实施,并支持地磁感应现在还不得而知。

视频桩在智能停车中的应用前景

视频桩的存在,理论上是实现停车的全智能化,也就是说视频桩通过摄像头识别车辆信息,自主创建订单和结算订单,停车人通过手机等移动终端自主线下缴费,而收费员只是起到一个查缺补漏的辅导职责。但就目前基于视频桩的智能停车管理系统来看,视频桩如果不能做到在强光、下雨、遮挡等各种突发情况下的正确识别处理,有效且准确地创建和结算订单的话,将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智能化。因为系统的不健全导致的少收、多收、错收、漏收,对停车人、运营企业都会造成无比巨大的损害。而信号问题与供电问题也是制约视频桩能否运行日常化、准确的难点之一。未来大规模实行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信号差、供电难等诸多情况,尤其是由于信号差导致的订单信息错误,会严重影响系统的准确性,加大一线人员的工作负担。而信号不良的诱发因素是多方面的,比如基站的远近、功率的高低、设备箱的信号隔离、上下班高峰期等,这些不良因素叠加可能会对路侧停车系统产生致命的影响。

另一方面,虽然视频桩目前显现出诸多弊端,但不可否认的是视频桩的可扩展性要远远高于地磁技术。在未来我国停车相关法律法规颁布后,视频桩的优点将逐渐显现,无论是二维码自主扫码支付,还是应用于平台系统的新功能追加,以及对车辆检测、信息收集的完善程度,都是地磁技术所无法实现的。在征信和稽查系统正式上线后,视频桩还可为相关部门提供现场照片作为证据支持。智能交通的发展趋势是由半智能化向全智能化的转变,视频桩技术理论上可以做到停车的全智能化。

猜你喜欢

车牌车辆传感器
康奈尔大学制造出可拉伸传感器
简述传感器在物联网中的应用
“传感器新闻”会带来什么
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在车牌识别系统中的应用
跟踪导练(三)2
车辆
第一张车牌
基于MATLAB 的车牌识别系统研究
冬天路滑 远离车辆
车辆出没,请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