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中国隐士的世界
2018-01-28作者比尔波特
作者:【美】比尔·波特
出版:四川文艺出版社
◆原书节选◆
在整个中国历史上,一直就有人愿意在山里度过他们的一生:吃得很少,穿得很破,睡的是茅屋,在高山上垦荒,说话不多,留下来的文字更少——也许只有几首诗、一两个仙方什么的。他们与时代脱节,却并不与季节脱节;他们弃平原之尘埃而取高山之烟霞;他们生活在悠久的历史里,而又默默无闻——他们孕育了精神生活之根,是这个世界上最古老的社会中最受尊敬的人。
中国人一直很崇敬隐士,没有人曾经对此作出过解释,也没有人要求解释。隐士就那么存在着:在城墙外,在大山里,雪后飘着几缕孤独的炊烟。从有文字记载的时候起,中国就已经有了隐士。
——《空谷幽兰》
◆推荐理由◆
隐士,是一群特殊的人。他们远离平原和人群,选择山林和独处。他们不以积极入世、建功立业为志向,而是追求简朴的生活、清静的环境和出世的状态。中国的隐士传统既源远流长又生生不息。直到今天,在陕西省终南山里还生活着数量不少的隐士。探寻隐士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不仅可以开阔视野、增长见识,还可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另一面,增进我们对生活的认识和对人性的理解。
从1989年开始,比尔·波特和他的朋友史蒂芬·约翰逊,一起踏上了寻访中国现代隐士的神奇之旅。从北京到大同,从恒山到五台山,他们一路寻觅,却没有发现任何隐士的踪迹。直到他们去了西安附近的终南山,才真正发现了“隐士的天堂”。之后,他们翻山越岭、煞费苦心地去寻找并采访这些隐士。《空谷幽兰》一书便是他们这次富有神秘色彩的文化之旅的生动描述。
阅读《空谷幽兰》,收获的可能不只是关于隐士的相关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读者会在更深的层面理解独处、宁静、简朴对人生命发展的意义。比如独处,我们不需要像隐士们那样坚守独处,可是我们一定需要学会独处、体验独处。因为,独处往往意味着简朴与专注。
比尔·波特在书中有一段非常打动人心的话:“我总是被孤独吸引。当我还是个小男孩时,我就很喜欢独处。那并不是因为我不喜欢跟其他人在一起,而是因为我发现独处有如此多的快乐。有时候,我愿意躺在树下凝视着树枝,树枝之上的云彩,以及云彩之上的天空;注视着在天空、云彩和树枝间穿越飞翔的小鸟……只有当我们独处时,我们才会更清楚地意识到,我们与万物同在。”这种享受独处的状态实在是现代人最为缺失的。
这就是《空谷幽兰》,一部探讨中国隐士文化的好作品,一部教人学会独处、走向精神觉醒的“案头书”。《空谷幽兰》出版后,受到了广泛好评。之后,比尔·波特又相继推出了追溯中国禅宗文化和历史的《禅的行囊》,追寻黄河源头的《黄河之旅》,追溯中华文明史上最辉煌篇章的《丝绸之路》等书。这些作品同样受到了读者的喜爱和热捧,同样给了读者有关文化、行走和心灵的启迪。
荐书人:余孟孟,教育学硕士,曾任中原基础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现任《新课程评论》杂志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