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舆论对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2018-01-28李志清

探求 2018年1期
关键词:舆论群众

□ 李志清

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我们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自古至今,民心所向,关乎社稷兴衰,而舆论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民心所向,舆论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事关人民福祉。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7.51亿,占全球网民总数的五分之一,手机网民规模达到7.24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4.3%,超过全球平均水平4.6个百分点。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各种新媒体,网站、网络电视、网络广播、电子杂志、微博、微信等后来居上,其影响力正逐渐超越传统媒体,成为重要的新闻舆论阵地,覆盖用户数超过6亿。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互联网治理已成为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占领不了网络空间这个信息传播制高点就掌握不了网络舆论引导的主动权。网络空间已经成为亿万民众的精神家园,网络空间是否风清气正关乎民众的切身利益。在互联网这个复杂的舆论场,利用好互联网这把“双刃剑”,是中国共产党坚持长期执政必须面临的课题。

一、网络舆论为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带来的机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事关旗帜和道路,事关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事关顺利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事关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力和向心力,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历史告诉我们,任何政党要掌握政权,实现长治久安,都要用好舆论这个武器,好的舆论鼓舞人心,不好的舆论涣散人心,党的前途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得民心者得天下。高度重视舆论工作是党的事业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是我们党长期执政的重要手段,掌握舆论阵地有利于赢得人心,巩固政权。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和普及,舆论插上互联网的翅膀,构成了更加复杂的网络舆论场,使舆论的力量与日俱增,也使守好舆论阵地特别是网络舆论阵的重要性更加凸显,所以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要把网络舆论工作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

(一)网络舆论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党的执政基础是支撑党的执政地位不可或缺的基础性条件,包括群众基础、政治基础、经济基础、阶级基础和思想基础等。执政基础是执政地位的前提和保障,没有执政基础就保不住执政地位,更不可能长期执政。而群众基础一直是中国共产党所具备的优势,也是依赖的社会条件,所以有学者认为党的执政基础其实就是人民群众对党执政的政治认同。而网络舆论有利于党密切联系群众,获得广泛的政治认同。

党的网络舆论工作是党和人民群众联系的桥梁。通过网络舆论,广大群众可以随时、随地表达利益诉求,对党和国家提出意见和建议,拓宽了党与群众之间的联系渠道,拉近了党与群众之间的距离。党可以运用网络舆论这个有效工具,向广大群众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广大群众树立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增强民众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感,拉近党与群众之间的思想距离。通过对网络舆论大数据分析,发现群众呼声最高的诉求,及时作出符合广大人民利益的科学决策,使党真正成为最广大人民利益的代表。通过网络舆论,人民群众可以随时随地对党和国家进行监督,让贪官污吏无处藏身,在一定程度上遏制影响群众对党信任的腐败现象,消除群众对党的不信任,营造风清气正的党内生态环境。通过网络舆论,可以更快地汇聚人心、团结人民,引导人民群众为实现自己的根本利益而奋斗,不断壮大社会主流思想舆论,守住党在网络上的话语权。

(二)网络舆论有利于提升党的执政形象

一直以来,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社会主义中国都不被西方国家接受,在国际上经常处于有理说不出的舆论压力之下,不怀好意的国家甚至抛出“中国威胁论”这样的无稽之谈,中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一直处于弱势地位。国内,贪污腐败现象让人触目惊心,城管成了群众眼里的“恶棍”,党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一落千丈,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而自豪的价值观渐渐弱化。无论国内还是国际,党的执政形象都亟待快速提升,而网络舆论为我们提供了机遇。

国际上,通过网络舆论,我们可以让全世界第一时间听到中国的声音,向世界传播中国的发展理念,让全世界都了解中国。通过网络舆论,可以让全世界都知道中国人民爱好和平,从来不惹事,也可以让全世界都知道中国人民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也从来不怕事,让中国的声音通过网络传播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告诉全世界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社会主义中国渴望与所有国家和平共处、互利互惠。通过网络舆论增强党管媒体的国际传播能力,打破长期以来西方媒体称霸全球的格局,在国际上获得更多的话语权。通过网络舆论,向国际上传播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历史,向世人展示我国取得的辉煌成就,让全世界都了解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有能力长期执政的可爱的党。通过网络舆论,向全世界解读中国的发展理念,让全世界都了解和参与“一带一路”,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国内,通过网络舆论让人民群众知道中国共产党代表的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通过网络舆论,宣传先进党员的事迹,让人民了解合格的、优秀中国共产党员形象,让广大党员干部向先进模范看齐。通过网络舆论,主动公示和严惩党内的贪污腐败分子,树立反面典型,告诉人民,中国共产党勇于承认错误、改正错误,告诫全党,万不可踩红线。通过网络舆论,人民群众可以监督执法人员,保障司法公正,增强党委党政府的公信力。

(三)网络舆论有利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中国共产党能不能继续坚持长期执政,执政能力起决定性作用,在互联网时代,党的执政范围扩展到网络空间,执政环境变得复杂多变,这就对党的执政能力,特别是网络执政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网络舆论必将给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造成巨大的冲击和影响,反之,复杂的网络舆论场可以倒逼党提升自身执政能力。

首先,党要管好互联网,守好网络舆论这个阵地,就必须提升党务工作的信息化水平,构建网络党建平台。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者要成为运用现代化网络新媒体的行家里手,这就要求党员干部必须提高互联网素养,善于借助网站、邮箱等网络多媒体发现和解决问题。为此,相关部门需要建立政治舆情大数据库,在此基础上进行大数据分析和挖掘,根据分析结果制定政策,掌控网络舆论动向,保障网络舆论传播正能量。通过网络舆情分析还可以有效防范网络政治风险,在危机刚开始就做好舆情收集、风险预判及处置预案等工作,及时处理网络突发事件,动态发布事件处理过程,正确引导网络舆论,这是执政党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

其次,网络舆论有利于提高党的决策能力,并已经成为党制定和调整政策的重要依据。网络舆论由于其匿名性、时效性和廉价性,使群众可以随时在网络上畅所欲言,党和政府通过网络收集网络民意,在网络上与网民互动,以便制定出具有代表性和科学性的政策和法规,实践执政为民的初衷。

再次,网络舆论的监督力量可以有效提高党内民主执政水平,通过发现执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合理解决问题,优化各级党员干部的民主作风,提高执政能力。

二、网络舆论对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提出的挑战

网络舆论是一把双刃剑,在给党长期执政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对我党长期执政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一)社会舆论主导的挑战

网络舆论给党的长期执政带来的最大挑战就是主导和控制社会舆论的难度加大。第一,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一般来说是比较容易控制的,这些媒体负责人都由党委和政府任命,完全符合党性原则,但互联网由于不可控性的特点,网络舆论随意生成,四处传播,受众随时接收,甚至影响传统媒体的报道,已经成为影响社会舆论的重要因素。第二,不在党和政府控制范围的网站等非主流媒体类型繁多、娱乐性强,更加吸引观众的眼球,相比之下,党管媒体信息量大,枯燥无味,更新快,有些正面信息还没来得及看就已经淹没在网络信息海洋之中,久而久之,代表党和政府的主流媒体影响力减弱,话语主导权变小,公众面对眼花缭乱的信息变得不知所措。第三,网络舆论中存在虚假信息,难以保障网民获得信息的客观性和真实性,也难以获得真正的民意,虚假信息甚至会引起网民误解,造成社会舆论往对党和人民不利的方向发展。

(二)网络舆论应对的挑战

第一,网络舆论因其形成迅速,传播更是一瞬间,造成党和政府没有来得及作出反应就已经产生一定的影响,唯一能做的就是在影响扩大化之前做好善后工作,由于网络舆论的普遍性,其造成了负面影响一时之间难以消除。第二,在网络舆论中,网民的价值观多元化,党的话语权逐渐被消解,不再像传统舆论一样具有统治力,对具有攻击性的网络舆论无法彻底清除。第三,网络舆论工作队伍建设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相关工作人员在思想上放松对网络舆论的警惕,缺乏互联网意识,不能有效利用互联网等先进科学技术应对负面舆论。第四,应对网络舆论危机缺乏科学的方法,传统舆论应对方法已经不适用,新的方法还在不断摸索中。

(三)网络舆论安全的挑战

首先,网络舆论容易被敌对势力利用,成为别有用心之人攻击党和政府的工具,特别是国际反华势力利用互联网散布谣言,离间党群关系,危害国家的安全。西方国家通过网络舆论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企图颠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甚至夸大人民内部矛盾,妖魔化中国共产党,严重危害党和国家的安全。其次,网络舆论暴力已经深入到每个人的生活当中,实施者策划网络谣言,恶意诋毁公众人物,为了获得点击量甚至歪曲事实,虚虚实实真假难辨,网络舆论的公信力受到损害,人们甚至不敢再相信网络舆论,导致诚信缺失。再次,不健康的网络舆论容易刺激负面情绪,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甚至造成公众恐慌心理,影响社会稳定。

三、中国共产党正确引导网络舆论的对策建议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不仅包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新闻舆论相关问题的论述,还包括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过程中产生的理论成果。在当今网络舆论盛行的时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仍然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认为真实的新闻才具有可信性和生命力,对新闻的真实性要求十分严格,完全适用当今网络舆论实践。因为事实胜于雄辩,网络谣言一旦遇到事实披露就不攻自破,很快就会消散。列宁认为新闻舆论工作要坚持党性原则,要接受党的领导和监督。邓小平同志要求党刊党报一定要无条件地宣传党的主张,充分发挥党和人民所期待的舆论引导作用。江泽民同志指出党正确引导舆论的重要性,胡锦涛同志将提高党的舆论引导能力放在突出位置,习近平同志直接提出新媒体不能脱离党的领导。由此可见,任何时代,坚持党性是做好舆论工作必须坚持的根本原则。在互联网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对网络舆论也有许多重要论述,江泽民同志指出要高度重视互联网的舆论宣传,趋利避害,使它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阵地,习近平同志指出要管好用好互联网,巩固新闻舆论阵地,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

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就是要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科学开展网络舆论工作,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最终实现执政目标。第一,要始终站在人民的立场,将人民群众当做国家的主人,将人民群众作为新媒体的主角,将人民群众当做重要的舆论传播对象和消息源,始终将人民群众放在至高的位置,这就需要坚持新闻舆论的真实性,尊重人民群众的知情权,从而使党获得舆论的引导主动权,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第二,要坚持党性原则,最根本就是要坚持党对舆论工作的领导,坚持党管媒体,确保新闻舆论工作的政治方向正确。特别是网络媒体,更要在党的监管之下,否则网络犯罪猖獗,网络谣言四起,网络内容恶俗,网络舆论出现偏差,将会对党长期执政造成灾难性后果。

(二)创新网络舆论工作方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创新方法手段,不断提高能力和水平。网络舆论与传统新闻舆论相比形成速度更快,传播速度更快,更难以控制,所以在当前,遵循网络舆论传播规律,创新网络舆论正确引导方法是党长期执政面临的重要课题。

网络舆论的传播过程大致经过网络议题产生、网络舆论形成、网络舆论发展和网络舆论平息。整个过程具有快速性、冲突性、情绪性、群体性和波动性等特点,体现了网络舆论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和独特性。针对这些特点和规律提出相应的网络舆论引导对策。第一,完善网络舆情监控体系。根据网络舆论传播规律,明确在不同的传播阶段的引导方向和重点,例如网络议题产生后,网络舆论尚未形成之前,加强网络监测,掌握实时动态,做好应急预案,通过网络舆情大数据分析手段,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对舆论形势进行研判,在此基础上建立网络舆情预警机制,及早发现网络舆论危机的苗头,在网络舆论形成之前,将其扼杀在摇篮里。第二,进一步开放政府数据。政府部门作为舆论的引导者,在不泄露机密和违反相关规定的前提下,第一时间公开信息,可以有效提升政府部门的公信力和权威,大大消除了群众与政府之间的冲突,也可防止蝴蝶效应。第三,针对网络舆论匿名传播的特点,对网络管理技术进行创新,建立信息溯源机制,实现网络信息传播的有效管理。

(三)加强互联网网络舆论立法

党要过长期执政这一关,就要过好互联网这一关,就必须能管互联网、会管互联网。而互联网管理的基本前提就是有法可依,有了法律这个依据,党管网络舆论工作就能从以行政管理手段向以法律手段转变,有利于增强中国共产党网络执政的合法性。但目前我国有关互联网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特别是有关网络舆论的立法比较薄弱,当前网络上存在的各种问题也说明法律的监管还不到位。因此建立健全法律是保障网络舆论良性发展的基础,例如,2015年《刑法修正案(九)》在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条之一中增加一款作为第二款:“编造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虚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这个法律的出台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网民的行为,有效遏制了网络谣言的传播,让网民意识到即使网络虚拟世界也不能够无法无天。但这还远远不够,网络立法不可能面面俱到,更何况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现有法律法规已经滞后,无法满足网络舆论立法的需要,党和国家急需一部完善的有关网络的专业性法规。

(四)科学管理网络舆论

党管媒体就是要用科学的方法管理网络舆论,正确引导公众和网络媒体的行为,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第一,要管好网络舆论就要提高网民素质,主要是道德素养。网民虽然知道如何使用网络媒体,但有些素质不高的网民通过网络发表不文明的言论,甚至恶意攻击他人等。只有提高网民的道德素质才能保持网络舆论良性发展。第二,发挥明星、名人的引领作用。这些人粉丝无数,特别是明星家喻户晓,他们的言论对于普通受众具有很强的引导力量,他们通过微博、微信等渠道推送正能量引导舆论向正确的方向发展。第三,党员干部作为网络舆论引导管理监督人首先要成为会用微博、微信等网络媒介,随时关注各种网络媒体,坦诚面对网民的批评和质疑,积极面对网络举报,慎重处理网民对现实问题的诉求,提升与网友的沟通技巧,利用好网络媒体应对突发事件。第四,发挥网络新闻媒体的引导作用,网络新闻媒体要有问题意识,走群众路线,能够被群众接受,深入调查研究,保证新闻的真实性、时效性,弘扬正确的价值观。

[1]陈家喜.从风险网络到执政网络:信息化背景下的政党适应性[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7,(21).

[2]杨雨萌.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看网络舆论监督[J].新闻研究导刊,2016,(7).

[3]王晓庆.当前中国共产党面临执政安全问题以及应对手段[J].黑河学刊,2017,(7).

[4]陈仪,贺林波.对网络舆论暴力的反思[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7,(20):2.

[5]胡钰.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时代内涵[J].思想教育研究,2016,(3).

[6]王立军.论网络舆论对政府决策的影响[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29).

[7]范银红.论网络舆论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影响[D].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8]陈草丹,叶飞霞.论网络舆论负面影响及应对策略[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20).

[9]金民卿,周俊胜.深刻把握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的辩证法[J].湖湘论坛,2016,(4).

[10]张美玲.十八大以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2).

[11]张振.试析党的执政基础面临的挑战[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

[12]陈果.突发性公共事件网络舆论治理的困境与突破J].社会科学,2016,(2).

[13]陈艳艳.新媒体背景下网络舆论的形成与控制策略[J].新闻研究导刊,2017,(8).

[14]刘国华.网络时代执政党舆论监督的有效路径[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

猜你喜欢

舆论群众
云治理”要贴近群众
多让群众咧嘴笑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决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
国际“舆论战”对地方舆论工作的启示
西方舆论观的历史沿革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