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自信推进文化创新
2018-01-28温朝霞
□ 温朝霞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而文化自信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1],其基础是什么?十九大报告在第七部分首先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就是文化自信的根基。由此可见,“四个自信”都有完整的对应根基:“道路自信”的根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自信”的根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制度自信”的根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文化自信”的根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是十九大报告一个重要的理论贡献。
十九大报告还指出:“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中国也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我们必须在理论上跟上时代,不断认识规律,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1]文化创新对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具有重要意义。在新时代必须以坚定的文化自信,紧密结合我国国情的变化和新时代特征,推进文化创新发展。
一、文化自信的根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2]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地位、作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认知和文化自信的基本前提。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三大组成部分:一是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二是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三是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就是要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以和为贵”“协和万邦”的历史传统,文化的包容性也是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在人类文明史上延续至今的深层原因之一。“和而不同”“天人合一”“德性精神”等价值追求,蕴含着深邃的智慧,对于化解全球客观存在的文明冲突具有启示意义,历史上中国价值观在亚洲便产生了深远影响。今天我们更要有在国际上传播中华文化的自觉与自信,以文化展示软实力,赢得全球的普遍理解、衷心折服与价值认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资源。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不同场合的讲话中引用中国典故和哲学,体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的高度重视。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价值观的国际传播,就是要以“协和万邦”的文化自信,释放中国价值观的文化魅力,在不同国家产生“共振”效应。
(二)革命文化是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
革命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和培养起来,是文化自信的深厚土壤,在中国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精神引导和民族气节的激励作用。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中华民族革命文化的形成史。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再到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的伟大胜利,反抗侵略和压迫、追求富强民主,实现中华民族的自立自强成为革命文化的重要内容。
回顾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革命史,党在艰苦卓绝的斗争年代所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伟大革命精神,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共产党革命斗争实践相结合的时代产物。凝聚了中华民族精气神的革命文化,是中华民族革命斗争史的高度文化凝聚,展示了中华文化独特魅力。革命文化既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宝贵财富。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就是要大力弘扬中国革命文化。
(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文化强国的旗帜
十九大报告指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1]这就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涵和要义。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旗帜。其中,要重点抓好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
“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1]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首先要对“旗帜”和“道路”有明确清晰的回答,它关乎到党的生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个旗帜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意识形态领域要站稳脚跟,关键是在旗帜、道路上要有自信,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上要有自信。文化自信,不仅包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更包括对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创造的红色革命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有利于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1]推动思想层面的现代转化,就是“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力”。当代中国价值观是中国人民立足时代潮流、实践经验和理想信念,以科学社会主义为基石,融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西方近现代文化价值的诸多精华于一体所形成的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其中的内核和精髓,是国家发展的重要稳定器。
二、文化自信: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当今世界,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不仅对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起到精神基础作用,而且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3]。而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1]从“七一讲话”到十九大报告,对于文化自信的定位和作用的表述,越来越丰富和明晰:第一,从“更基础”到“更基本”,更加凸显了文化“以文化人”的根本性作用;第二,从“更深厚”到“更深沉”,不仅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深度、厚度,还凸显了文化沉淀的力度;第三,从“更广泛”到“更持久”,不仅体现了中华文化影响力在空间上的广度,还凸显了这种影响力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和文化生生不息的延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实现,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价值的彰显,是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自信。
(一)文化自信是更基本的力量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基因血脉和灵魂,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是建设社会主义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旗帜,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如何理解“文化自信是更基本的力量”?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考量。
第一,人的全面发展的视角。文化在本质上就是“人化”和“化人”两者相统一的过程,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文化对人的发展的基本作用来看,文化自信无疑是更基本的力量。第二,经济发展的视角。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国家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而经济、科技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关键。从国内来看,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一大中心任务,而文化在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直接或间接作用于经济发展。近年来,文化与经济、科技的融合发展日益紧密,文化产业已成为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第三,社会发展的视角。整个社会系统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在内,而文化是社会稳定的润滑剂,在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从以上三个方面来审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文化自信毫无疑问是“更基本的力量”。
(二)文化自信是更深沉的力量
“对于当今中国来说,深厚的民族传统文化、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丰富的革命文化,就是我们文化安身立命的根基,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定海神针’”。[4]之所以说文化自信是“更深沉的力量”,这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独特价值而言的。
第一,这种“更深沉的力量”体现在文化的凝聚力上。一种文化通过其所持有的共同理想信念、价值观念等文化特质,来统摄和感召全体社会成员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团结奋进。这些文化特质,经过长期磨砺和沉淀,对所有社会成员都具有深远影响。例如中华民族的“落叶归根”思想,深深影响到了国民的人生观。近代以来,无数海外中华儿女、仁人志士,历经艰辛、几经周折,回到祖国,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建设事业奋斗终生。文化通过道德的力量,对人们的言行进行评价、规范和引导,从而凝聚民族情感,增强民族认同。第二,这种“更深沉的力量”体现在文化的包容力上。文化包容力,表现在处理与他文化的关系时,能够学习和吸纳先进,包容多样,求同存异,和平共处。文化自信,一方面表现为对本国本民族优秀文化继承与发展的自信,另一方面也体现在对他国他民族文化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性自信。这种文化自信“更深沉的力量”,就表现在如大海般宽广的胸怀,站在世界舞台中央并能与各国和平共处,既向世界输出中华优秀文化,也吸纳来自世界各国的精华,是一种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力量。
(三)文化自信是更持久的力量
文化是国家发展的内在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5]文化作为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基因和血脉,其力量和影响是“更持久”的。
文化自信的“更持久”,体现在中华民族文化的生生不息、源远流长上。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史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淬炼的革命文化、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形成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沉淀着中华民族持久的文化价值,延续着中华民族高昂的精神力量。这种宝贵的文化遗产和文化财富,是可以超越时空、超越国界而永恒流传的。坚定的文化自信,既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也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所取得的成就的高度认同。
文化自信的“更持久”,是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坚定信心,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价值观念和文化态度信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价值的信念,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精神的信任,都离不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繁荣的坚定信心。
三、以坚定的文化自信,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创新和发展
改革开放后,中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文化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形成和发展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以文化自信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创新发展,涉及到如何正确对待文化的古今与中外问题,也就是中华文化的传统与当代的关系、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
(一)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文化的古今问题,就是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融合发展,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途径上,习近平多次强调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从传统文化中提取民族复兴的“精神之钙”,“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以古鉴今,坚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并“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6],使优秀传统文化的优秀价值理念、道德精髓与当今社会发展需要相契合,通过现代化的传播手段让优秀传统文化在民众心里落地生根,为民族复兴提供坚实的文化支撑。
文化的中外问题,就是中华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的关系问题。针对我国传统文艺和外来文艺的关系,毛泽东提出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简称“两用”)的科学方法,“两用”就是要求我们对待传统与外来文艺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用辨证的思维与方法实现它为我所用的目的。这一文化方法论成为我们党对待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原则。当今,文化交流越来越成为世界各国开展外交的重要内容。文化自信就是要以宽广的视野面对世界,对待外来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与此同时,提高自身文化软实力,生产更多的文化精品,主动参与国际竞争,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缔造中华民族新辉煌。
(二)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说:“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1]从邓小平到习近平,中共历届领袖人物都在不同时期提出了文化建设和文化创新理论。邓小平理论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三个代表”思想强调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科学发展观强调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文化发展战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强调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提出的文化建设思想,既有其时代特征又一脉相承,使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在不断的探索中得到继承、创新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小康社会不仅以经济较富裕为标志,同时也代表着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仅包括经济发展,更包含文化繁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并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有力保障着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正确发展方向。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要加强理论武装,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就是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之融入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转化为人们的行为习惯和情感认同;就是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就是要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推动文艺创新。
(三)以文化创新释放新时代文化生产力
根据新时代我国社会发展的变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更加凸显了文化建设的重要地位,如十九大报告所指出的“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1],因此,必须以文化创新释放新时代文化生产力。
改革开放40年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巨大进步,我国社会生产活动日益多样化,精神文化活动也日益丰富多彩。经济、科技与文化日益融合渗透,不断开辟和拓展文化实践的新领域和新业态。都市文化、网络文化、数字文化产业等快速发展,成为当代文化领域和新形态的典型。尤其是近年来,网络文化产业和数字文化产业更得到蓬勃发展。网络游戏、网络文学、网络动漫、网络音乐、网络影视等产业迅速崛起,大大增强了文化产业的总体实力。在新时代,要进一步健全文化市场体系,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增强文化产业总体实力,发展壮大文化生产力。要善于运用现代文化传播方法,推动更多富有时代气息、反映中国文化的文化品牌走向世界。
总的来说,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从文化自信到文化创新,从文化创新到文化自强,中华民族的主体意识在不断强化,民族自信心在不断强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其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推进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在未来发展中,我们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坚定的文化自信推进文化创新,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向前发展。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
[2]云杉.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考(中)[J].红旗文稿,2010,(16).
[3]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7—2.
[4]云杉.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考(上)[J].红旗文稿,2010,(15).
[5]习近平论中国传统文化——十八大以来重要论述选编(2)[EB/OL].中国共产党新闻网,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4/0303/c40531-24507951-2.html.
[6]习近平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EB/OL].中国共产党新闻网,http://cpc.people.com.cn/xuexi/n1/2017/0213/c385476-29075643.html.
[7]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8]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9]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10]温朝霞.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的创新与发展[J].探索,2012,(2).
[11]温朝霞,杨师帆.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精神动力[J].探求,2013,(2).
[12]温朝霞.赋予“文化自信”更深刻的内涵[N].南方日报,2016—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