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末浙江客民的迁入及对当地水利的影响

2018-01-28郭温玉

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清政府南湖湖泊

郭温玉

(西北民族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甘肃 兰州 730030)

我国客民的形成可谓历史悠久,自秦汉时期,由于战乱的不断出现,出现人口的迁徙,形成最初的客民.到明清时期,客民规模不断扩大,对社会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尤其是农业的发展,而农业的发展是离不开水利的作用,所以客民的出现对水利的发展也有较大的影响.

1 客民的形成

在我国历史上,客民的产生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但从明末到整个清代,客民成为影响我国东南地区社会的大问题.尤其是到太平天国之后,客民问题日益严重.

1.1 客民的形成及其背景

客民,泛指外来移居民,是相对于本地土著的一个用语,在很多地方的解释中,客民又称为“棚民”.关于“棚民”,在日本学者田中正俊撰的《亚洲历史事典》第八卷中这样定义到:“棚民是指中国清代在福建、浙江、江西、安徽各省山中搭建临时窝棚居住,靠开垦山地种植麻、茭白为生,或以制钢、造丝为生的贫民.主要是从邻省流徙而来的人”[1-2].除此之外,在我国学术界,对客民的解释,一般没有时间限定,通常是指流入省境交界处并在当地搭建临时窝棚居住下来,开垦附近的山地耕种的人,其有两个特点,一是社会流动性,二是经济贫困性[3].

客民的形成在各地区是不一样的.通常来讲,对于明末之后客民的形成是这样定义的:“明代中期以后,随着一条鞭法的实行,货币经济的发展和商业高利贷资本的渗透,农村土地集中更为严重,在此基础上阶级分化也更为迅速.结果,以土地集中为背景,被排挤出生产手段的多数农民,不得不沦落为以高额地租换取零星土地来耕种的佃户.但是成为佃户以后,他们的活路越来越窄,于是贫民开始向海外流浪当侨民,或向山地流动当山民,依靠垦种山地而活命”.[4]在这个时期的客民,基本上是依靠山区山地的环境而生存.

到清代之后,虽然客民的生存状态基本上没有发生大变化,但是数量上却有了大幅度的增加,区域也扩大了.对山地的进一步开发和生产的不断扩大,商品经济出现,并且不断波及到山区,山区也开始纳入了生产和流通环节.遍及城乡的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得他们不得不尽快的开发出更多的原料商品,这也使得清代山地经济开始活跃,全国性的客民人口流动开始出现.这个时期的浙江地区,成为客民流动的主要地区.

1.2 太平天国运动后的客民问题

太平天国运动无疑是清代政治层面和经济层面的一个分水岭,太平天国运动的发生,对中国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从1860年到1864年,四年间南方地区成为太平天国军队和清政府的湘军以及法国军官率领的“常胜军”作战的主要战场.随着战争的破坏,出现了大片土地荒芜,人口减少的现象.南方地区开始面临着严峻的问题—农业劳动力不足.同时,遭到破坏的农业生产力严重下降,作为清朝政府的主要财政收入的田赋也大幅度减少.在此背景下,清朝政府将开垦荒地作为首要急务,广泛在江苏、浙江和安徽等长江下游各省积极推行招垦政策.在政策的实施后,长江下游各省的客民数量逐渐增加,浙江地区在其中具有独有的代表性.

在太平天国军队和清政府及国外势力对抗的时候,以杭嘉湖三府为重心的浙江可以说得上是受害最严重的地区.战后长江下游各省面临的土地荒芜,人口减少的问题,浙江地区最为严重.所以,清政府的招垦政策在其范围内推行力度较广.在清政府政策的基础上,浙江省地方政府也制定了相应的招垦政策,使那些被农村析出的失业农民,以及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后出现的“散兵游勇”,陆续进入浙西地区,同时,一些来自江西、福建、湖南和河南等地的流入者也进入浙江地区.这些进入浙江地区的客民,在各自所在地形成了一个同乡组织,这个同乡组织也叫做“帮”,组织的头目被称为“客总”,通常是由他们率领大家进行农业生产.[5]随着浙江客民的数量增多,也给当地带来了不少的问题.

数量庞大的客民流入浙江地区,其生产活动给当地带来了种种不利影响和灾害.首先,由于浙江山岳地带耕地面积有限,容易受到水旱之灾.随着客民对山地开垦的不断推进,泥沙不断顺水下流,逐渐堵塞了灌溉水渠,严重影响了作物的收成,而泥沙的不断流失,对当地居民的住宅安全也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其次,泥沙的不断流失,使河床不断变高,导致了水路贩运困难,物价也随之高涨,影响了当地人民的日常生活.同时,客民在流入过程中,其中的壮年男子难免会惹出一些不利于社会治安的事件来,对社会的稳定也构成了隐患.

可见,客民数量的不断增加,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丰富的劳动力,但是也对当地带来了生产(包括灌溉)、生活的影响.浙江地区的水利是比较发达的,所以客民的到来,对浙江水利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

2 清末时期浙江水利的发展

浙江水利的发展可以说是历史悠久,有南湖水利的发展、西湖水利的发展等.清朝年间,比较著名的就是清政府对西湖水利和南湖水利的开发.

2.1 西湖水利的开发与发展

自古以来,西湖不仅是众多文人骚客品论的对象,而且在与周边地区而言,功能是不可磨灭的.西湖同杭州及其周边地区的社会、经济、生活都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西湖的功能不仅体现在鱼类生长、饮水供给、运河航运等方面,还体现在了农田灌溉、普通生活方面.要确保西湖如此多的功能,西湖的管理与开发是关键.在我国学术界,对西湖开发的评价为“在这一水环境和地理条件下,历史上人民不断地修筑海塘,开发西湖,浚治河道,开展城市水利建设,取得了防洪、排涝、供水、防火、航运、环境等综合效益,对推动城市发展和当地农业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而清代,对西湖的开浚事业可以说是政策和实践的结合.

从明清开始,西湖由最先的自然淤塞发展到人为的湖田化.在清雍正二年开始,政府开始大规模地发展西湖水利事业,其中,主要是疏浚和疏通周边小河,而在此时,西湖的管理一直置于地方官吏的行政责任之下,也就是“官支官办”,这种管理办法,对西湖的管理与发展是完全依赖于朝廷的收入,随着朝廷收入的减少,对西湖的管理与开发也变得愈加困难.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道光时,在当时浙江巡抚刘彬士的指导下,以及杭州绅宦及盐业四所属下的商业行会的支持下,西湖新的管理体制确立.随着新的管理体制的确立,对西湖的管理首先开始在实行定期浚治,即每年从二月到五月,从八月到十一月,分两次进行作业.在此基础上,为了更好地利用西湖原有的堤坝,开始采用以开浚挖出的土方充当堤土、以树木、竹篱笆、土石固堤的方法.同时,为了加固堤坝,政府开始实行种植柳树的办法来加固堤坝.

在清时期,随着西湖自助管理体制的确立,到道光九年正式运转,可以说大大加固了西湖的堤坝,为西湖水利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为之后西湖周边地区防治水旱灾害,更好地进行农田灌溉,提供生活用水提供了条件.

2.2 南湖水利的开发

在浙江省余杭县的南面,之前有一处叫做“南湖”的人造官湖,它的面积只有913.33 ha.南湖自东汉建成之后,一直到清代,从未干涸.期间南湖功能主要有两点,一是与稍北的北湖一道,起着防洪的作用,保障杭嘉湖三府广大地区的农田、居民安全;二是为东南五乡所辖的多达十万亩的农田提供灌溉用水.可以说,历史上的南湖作用十分重要的.

到清代,南湖开始出现淤塞的现象,所以清政府开始加强了对南湖的治理.到光绪十六年,清政府解决了南湖开浚的经费问题,开始了南湖开浚之举.在光绪年间的《余杭县志稿》中记载:“至光绪十六年六月,前扶宪崧奉旨,以工代赈,苕溪南湖同时开浚”.同时该书中也记载了在开浚过程中采取的方法,即“就湖四围堤内及十字堤两面,一律挑深,约估十余万方.所出之土,即各就近培堤.湖中旧有土山,亦可就近出土.此外,应就湖身积土尤厚之虞,度势挑挖……或另开低区,又约挑十余万……”[6]在开浚南湖的同时,为了使南湖水利更好地发挥作用,清政府遂对苕溪也进行开浚,配合南湖开浚及之后南湖水利的发展.

在光绪年间,为了进一步开发和发展南湖水利光绪十六年清政府制定了《开浚南湖章程》,以进一步完善南湖水利开浚事业.为了加强和保持南湖的功能,章程特地制定了水利设施修复计划,及水利设施恢复之后应该如何保持水利功能的问题.

不管是西湖还是南湖,其水利功能在一段时间内都出现了下降的现象.当时清政府试图以抑制过度开发的办法,恢复其昔日水利功能,但效果并不是很明显,这不仅仅和当地人民的破坏有关系,数量日益增多的客民的出现,对其水利功能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3 清末浙江客民问题对当地水利的影响

浙江湖泊的问题,最主要的就是淤泥问题,造成淤泥问题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人为的环境破坏[7],其中客民数量的增加,是导致环境破坏加剧的主要原因.客民开山垦种导致山地表层导致土壤侵蚀加剧,泥沙随水入湖后淤积在湖底,导致湖泊淤塞,而湖泊的淤塞又导致了浙江地区湖泊水利功能的不断下降.在清末时期,客民影响下的浙江水利灾害比较明显的阶段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即开浚之前和开浚之后.

3.1 开浚之前浙江客民对当地水利的影响

在清乾隆年间,在杭嘉湖三府中的临安、于潜等县的山间地带居住着很多来自福建及周边区域的客民,他们从事着开垦和种植业,山间地带的生态遭到破坏,不仅仅是余杭,包括南湖在内的很多湖泊的下游生产环境也受到了侵害,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浙江水利灾害的不断加重.

在道光时期,御史汪元方“以浙江水灾多由客民开山、水道淤阻所致,疏请禁止”[8-9]由客民增多导致的湖泊水利灾害在太平天国之后进一步加剧.太平天国运动之后,客民数量进一步增加,他们无视清政府颁布的禁湖政策,不择手段的垦殖,就连当地居民也加入乱垦的行为,使得包括西湖和南湖在内的众多湖泊湖田化现象加剧.光绪年间,为了解决好客民造成湖泊淤塞的问题,政府颁布了《善后章程》,严格监视随意乱垦的行为,设立界碑明示禁垦区域.但是,这样的政策并没有有效的控制客民及当地居民的开山和乱垦.随着浙江客民乱垦的不断推进,浙江地区,尤其是浙西,湖泊淤塞现象逐渐严重,湖泊水利功能下降严重,严重影响到当地居民的生活.

3.2 开浚之后浙江客民对当地水利的影响

在光绪十六年后,政府加强了对浙江地区湖泊的开浚,地方政府进而期望在禁垦方面也能有有效的措施.首先,为了解决客民对当地生态的问题,政府强制位于港内的湖田、有碍于水利发展的地方实行抛荒;其次,抛荒之后对客民的巨大影响,使得很多客民对清政府产生了不满情绪,他们私自恢复被抛荒的湖田.所以,尽管政府制定了抛荒政策,但是并没有有效的阻止客民开垦湖田.最后,为了保障其自身生活,数量较大的客民在其“帮主”的带领下,公然实行暴力占垦,其中比较暴力的是迁徙到浙江台州和温州地区的客民,他们集体悍立界址,公然强行开掘,横暴之极.

客民在实行暴力强垦之外,还在湖泊周围肆意地搭建窝棚,以保障自己的居住环境.虽然之后遭到当地政府的强拆,但是,还是严重影响了周边湖泊的水流,造成湖泊的淤塞.

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光绪三十一年,清政府的措施并没有使客民减少对当地湖泊的影响,严重影响了浙江地区水利设施的运用和发展.到光绪三十二年,清政府逮捕了一批强垦和强占的客民,对当地客民明示了惩戒之意,这种现象才有所好转.

从另一方面来讲,虽然客民数量的增加对浙江地区水利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但是客民的到来,也给该地区的发展带来新的劳动力和新的变化.例如在浙西地区,由于当地很多人从事经济效益较高的蚕桑业,所以有大片农田就出现空置现象,客民的到来,使空置的土地得以很好的利用.太平天国战争之后,浙西地区无主荒地无不被占据耕地,并搭盖草棚居住下来,同时不同地区的客民,有不同的租垦方式、种植作物、居住形态,着不仅丰富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模式,而且给当地带来了例如苧麻、蓝靛、花生等作物,农作物种类的丰富,促进了当地农业的发展,也直接影响到当地水利资源的发展[10-11].

水利对当地经济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为当地人民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进入清后期,数量较大的客民涌入浙江,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为当地带来了劳动力,但是大量客民的出现,必要的居住、开垦、耕作活动,给河流带来了种种不利影响,尤其是湖泊的淤塞,为湖泊水利体系带来了严重的危害.虽然清政府一直颁布禁令,禁止客民开垦和耕种,围湖开发,但是客民数量和规模的不断增加,禁令并没有起到很好的作用.所以,清政府在后期不断加强对对客民的管理和安置,以求达到更好效果地维护湖泊水利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冯贤亮.社会变动与地方行政—清代江南的客民控制[C]//上海社会科学院《传统中国研究辑刊》编辑委员会:传统中国研究辑刊第六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450-466.

[2] 胡梦飞.明清时期济宁地区水神信仰史考[J].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17,29(1):11-17.

[3] 周向阳.档案资料所见清代客民的社会关系[J].求索,2017(6):181-187.

[4] 柳岳武.清末民初江南地区主客冲突与融合[J].史林,2012(2):128-136.

[5] [日]森田明.清代水利与区域社会[M].雷国山,叶琳译,译.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8.

[6] 朱文藻.余杭县志[M].台湾: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0.

[7] 洪航勇,林霜昌.对二十一世纪杭州城市水利的展望和思考[J].成都水利,1995(5):41-45.

[8] 吕诗宁,颜 拥,丁 麒,等.能源互联网中的区块链应用:优势、场景与案例[J].浙江电力,2017,36(3):1-4.

[9] 赵尔巽.清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77.

[10] 邱志荣.论海侵对浙东江河文明发展的影响[J].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16,28(1):1-6.

[11] 冯贤亮.清代浙江湖州府的客民与地方社会[J].史林,2002(2):42-87.

猜你喜欢

清政府南湖湖泊
南湖之春
南湖的船
在南湖,我画下幸福时光
湖泊上的酒店
南湖早春(节选)
搁浅的富国梦——甲午战后清政府主导的第二轮开矿高潮(1895—1899)
奇异的湖泊
浅析晚清政府灭亡的军事经济原因
清政府在西藏用兵驻军及其历史作用
清政府对军事威慑战略的一次充分运用——日本侵台事件中清政府的军事斗争方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