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学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探究
——以工艺美术专业为例
2018-01-28冯力
冯 力
伴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发布,高校设计学专业的教学模式正逐渐由注重设计与观念表达的大班制授课模式向注重设计与实践并重的工作室教学模式转变。作为设计学各专业中的代表,工艺美术专业由于其专业背景的特殊性,故较早引入了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也较早遇到了设计民族化、本土化的困恼。正是由于上述原因,笔者力图结合自身教学经验,通过研究工艺美术专业工作室制的运作机制,希翼为当代中国设计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找到一种切实可行的范本。
一、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与中国现代设计教育
“工作室 ”是一种创意生产和工作的空间,它来源于现代设计教育的奠基者——包豪斯设计学院的工艺作坊,伴随着现代设计教育教学理念的全球化拓展,它逐渐演变为现代设计教育的一种教学模式。
我国的现代设计教育起步较晚,直到改革开放后的80年代初才在各大大专院校逐渐开始发展起来,可伴随着“三大构成”等现代设计课程的遍地开花,工作室教学模式并未在我国取得良好的发展。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它只是作为设计教学的实践作坊而存在,并未作为一种体系化的教学模式,贯彻到设计教育的全过程。分析其中的原因,主要与我国当时的国情有很大的关系。一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我国的设计产业没有经历由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等的完整发展脉络,故当西方设计教育思想在80年代初传入我国的过程中,人们的认识发生了偏差;另一方面,八、九十年代,我国相关设计产业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需要大量的初级设计人员,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设计的图纸化、模型化,也使得工作室制没有获得很好的发展。直到进入新世代,随着我国相关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的发展,我国需要大量的本土化高级设计人员,从而促使设计教育的从业者们开始反思当前设计教育体系存在的不足和弊端,也使人们开始重新认识工作室教学模式的价值。
二、中国传统手工艺的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当代价值
现代意义上的“工艺美术”概念来源于19世纪晚期的英国艺术与手工艺运动,随着现代设计的发展,虽然传统手工艺的地位逐渐被边缘化,但其在长期实践中所形成的人才培养模式及手工艺作坊制却对现代设计教育,特别是对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正如上文所述,现代设计教学模式中的工作室制,最早来源于包豪斯设计学院的工艺作坊,而这些工艺作坊在建立之初便充分借鉴了西方传统手工艺作坊的人才培养模式。故对于中国当代设计教育来说,预想建立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工作室教学模式,就必须在充分借鉴西方当代工作室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对中国传统手工艺及其人才培养模式做一个全面、系统的研究。首先,中国传统手工艺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传统,它在发展过程中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师法自然”而又“巧夺天工”的制器哲学。如北宋名窑汝窑以天青色釉闻名于世,虽相传其色模仿自雨过天晴之色,但却有“千峰碧波翠玉来”之美妙,更是“似玉非玉而胜玉”;如清初著名艺术家石涛所堆之“片石山房”,虽取材于天然之湖石,但却在“搜尽奇峰打草稿”艺术观的重新梳理之下,营造出一片“奇峭”的心中丘壑。正是基于这种制器哲学,才创造了中国传统手工艺品那独树一帜的审美情趣。故面对中国当代设计所面临的困境,面对外来设计思潮的冲击,人们似乎已经忘记了这种根植于中国传统手工艺中的精神图腾所具有的生命力。正如朱良志先生在《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一书中所指出的那样,中国的艺术审美是体验式的,而这种美学精神在中国传统手工艺中则表现的尤为明显,例如中国明式家具虽然诞生自好几百年的古代中国社会,但简约的审美情趣却与现代设计理念有着异曲同工之处。有此观之,中国古代虽然没有和现代设计一样的教学体系和设计手法,但却并不缺少对形式美的理解,而这种对美的体验经验,则通过言传身教的师徒制得以代代相传。这种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仅仅是将教学的过程从课堂延伸到生活,更重要的是它建立了一种独特的师生关系——师傅言传身教的不仅仅是手艺,更是传承的对美的认识与理解,师傅将毕生所学传授给学生,学生则有责任将其发扬光大。另外,师傅的手工艺作坊既是教学场所,又是生产场所,师傅既是老师又是老板,学生既是学生又是雇员,学生的学习过程又是社会实践的过程。
三、工艺美术专业工作室教学的实施机制
不同于偏向理论教学的传统大学班级制教育模式,工作室教学模式立足于社会实践,与社会需求联系紧密,力图将“知行合一”的教学理念贯彻到教学的各个层面。以工艺美术专业为例,长期以来在教学过程中过于偏重设计过程而忽略制作过程,造成教学成果的“图纸化”,正由于存在上述弊端,故本专业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一套切实可行的工作室教学实施机制。在工作室教学的组织结构中,通过引入传统工艺美术教学体系中的“师徒制”,一方面使一般的师生关系变得更加紧密,在更好的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同时,可以真正践行“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另一方面通过师徒之间手把手、面对面的交流与互动,更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从而可以更好的践行阳明先生所说的“体认”精神。在工作室教学的内容中,通过运用“项目教学”模式,特别是将“企业项目”引入到工作室教学中,使得教学内容始终能够与社会需求紧密联系,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能够“学有所依、学有所用”。在工作室建设中,可以采用多种合作模式。如通过“校企合作”模式,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建设工作室,企业负责引入社会项目,老师则带领学生参与到实际项目中。这种合作模式,即使教学能够与社会需求紧密联系,又使高校科研成果能够迅速转化为社会效益;即打破了传统“填鸭式”的静态教学模式,又使教学过程变成良性互动的动态模式。对于工艺美术专业来说,除与企业合作外,也可以和相关行业的名人合作共建工作室,如从事相关工艺美术行业的工艺美术师、高级工艺美术师、工艺美术大师等。这些从事相关行业的名师,一方面具有丰富的从业经历,一方面又具有很强的实践能力,正好可以弥补高校本科教学过于偏重理论学习的不足。在工作室的日常运行中,学生作为参与主体应该更好的发挥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而老师则作为管理主体对工作室的发展方向做出全局性的把控,企业及第三方合作人则作为合作方参与到工作室的项目教学中。
四、结语
通过对设计学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研究,探讨传统大学班级制教学的诸多弊端和解决之道,力图为新形势下高校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添砖加瓦,并结合我校应用型工科院校背景,探讨工艺美术专业工作室教学模式,构建工艺美术专业工作室教学模式的理论框架,以便更好的实现我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目标。
[1] 崔栋梁.工艺美术与工艺美术教育[M]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
[2] 李绵璐.谈工艺美术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3] 周予同.中国现代教育史[M]良友图书公司,1934.
[4] 徐琛.20世纪中国工艺美术教育概述[J]美术观察,2004(11).
[5] 朱良志.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8).
[6] 袁熙旸.非典型设计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