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留守中小学生在校教育问题的体育治理
——以河南为例

2018-01-28尚洪涛

运动 2018年6期
关键词:儿童体育农村

尚洪涛

(郑州大学体育学院(校本部),河南 郑州 450001)

随着中国经济的惊人发展,新生事物的倍翻,一些10年前不经意的单个字体,让人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到他们的组合正在给中国带来巨大的社会影响。其中,最为典型的2个字就是“留”与“守”,2个字结合起来就是“留守”,加上不同的后缀词就可以表达不同的含义,如留守老人、留守中小学生等等。在现代经济的光环下,“留守儿童”这个字眼就显得特别的刺眼和奇葩,说明当下中国经济的发展富裕了农村人,但也让农村人丢失人世间最为珍贵的亲情和爱,其中最为不幸的当属农村老人和孩子。一时间,他们头上都多了一顶帽子,空巢或空穴老人、留守儿童等字眼满,这些词语满社会飘荡,他们成了人们舆论和关注的焦点,特别是留守儿童。伴随着农村大量青年劳力进城务工或经商人数的增多,现在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与日俱增。据国家妇联最新调查显示,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102.55万人,主要集中在0~14岁,其数量占全国儿童总数的21.88%。俗话说得好,“没妈的孩子像根草”,失去亲生父母的庇护,农村留守孩子在身心、学习、成长等方面存在着很多问题,其需要国家建立以各级政府为主导、以农村中小学校为重点、以留守儿童所在村落为依托、以居住家庭为核心、以社会参与为支持的社会服务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对孩子影响最大的当属学校教育,家庭是孩子进入社会的第一启蒙课堂。现代社会发展事实证明,学校教育的成功与否对孩子未来发展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它是农村留守孩子能否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逐步养成坚韧不拔的意志、顽强拼搏的作风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等等的基础。但在当前社会诸多因素的影响下,要把大部分农村留守中小学生培养成国家需要的合格人才,单纯的文化课堂教育已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由于体育特有的社会功能和本质属性,体育课堂的有效教学将是农村中小学生全面发展最为有益补充。因此,本文以河南省为例,集中探讨农村中小学留守学生在校教育中的体育治理对策,以期能为我国其它地方更好的解决广大留守中小学生提供有益的帮助和借鉴。

1 河南省农村留守中小学生的教育现状

河南省是我国的农业大省,人民的生活水平较东南沿海地区相比相对滞后,经济基础薄弱,贫困农村地区数量较大。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为了脱贫致富,年轻劳力纷纷外出到东南沿海发达城市打工。外出务工群体中,大部分人上有老、下有小,为了减轻经济负担,他们只能把孩子留给老人来照顾,这是大量留守儿童存在的根源。留守农村的中小学生长期同父母分离,享受到的关爱和照顾往往较城市其他同龄孩子少,长而久之,处于正常接受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大部分是班里的问题生。突出表现为学习成绩差、辍学现象严重、受社会不良现象影响严重,有孤寂感和严重的心理失落倾向,与其他孩子的沟通交流不多,性情多有娇纵、任性等坏脾气。这些现象已成为河南省农村中小学教育当中最为突出的问题 。

1.1 留守儿童的学习

学校是中小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它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作用无可替代。在学校内,通过教师系统、有组织的教学活动,掌握知识、学会生活、培养品德、塑造性格,为最终成长为具有健康体魄和丰富创造能力的社会栋梁奠定坚实的基础。通过对河南省农村留守中小学生学习现状调查发现,大多数在小学阶段的求知欲很强,有较高的学习兴趣,学习成绩和日常表现同其他同学没有显著的差异。也有一部分留守学生由于较早离开父母,独立生活的能力较强,在良好的生活习惯影响下在校表现往往更为优异。但是这种情况到了中学阶段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从心理学角度看,这些孩子在行为上出现了较多的叛逆行为,学习的兴趣有所下降,注意力分散,学习成绩和在校表现出现一定程度的下滑。调查结果显示:到了中学阶段,留守孩子在学习成绩和在校表现优秀率的不到15%,表现良好的不到40%,同时还有近34%的学生存在学习和生活习惯不良习惯,而且在这些“问题学生”中,留守学生占了80%。

1.2 留守儿童的心理

在儿童的成长阶段当中,青少年时期是极为重要的一个阶段,性格、认知方式、创造力等个性的发展都在此阶段塑造和形成,健康的家庭环境、父母的陪伴和关爱、完善的学校教育等因素都对少年儿童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农村留守孩子与父母长时间分离,不能亲随父母左右,造成他们不能正常享受到应该有的亲情关爱,生活中的烦恼无法向亲人倾诉,成长中的困惑无法得到父母的正确引导和鼓励”。这种状况长期存在,留守儿童心理当中的失落感、无助感和孤独感会愈发严重,影响他们在校期间的学习和生活,不利于孩子们的健康成长。调查中还发现,留守中小学生与自己的父母见面少,缺乏有效的沟通。其中,半年能见到父母1次的为53%,1年见1次的为44%,2年见2次的为3%。长期两地生活使得农村留守孩子在个性心理上表现异常,有这样2种典型“症状”:一是性格内向、孤僻、自卑、不合群、不善于与人交流;二是脆弱、脾气暴躁、冲动易怒。 长期与亲人分离是导致儿童性格偏差的主要原因,而我国目前二元户籍制度下留守儿童与父母长期分离的现状不会出现根本上的改变。

1.3 留守儿童的人生价值观

农民工大量进城务工是我国城镇化进程当中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进城务工,提高家庭收入,很大程度上能够改善家庭生活条件。然而由于父母长期不在孩子们身边陪伴,从父母内心深处对孩子的愧疚感十分强烈,在此情况下通过经济补偿来弥补精神上的亏欠成为许多父母的首要选项。往往许多父母对孩子采用物质补偿的方式来弥补对孩子的爱,造成孩子想要什么就要什么,父母基本上都满足孩子的要求,有的时候也不管要求是否合理。这种善良的初衷往往会对处于成长阶段的青少年形成不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和追求“逍遥享乐”的人生观。这种现象使得孩子们没有正常生活所应有的勤俭、自立、节制和珍惜的美好品德,形成了浪费、自私、贪婪、消极的品质,错误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对留守儿童的影响深远,不利于孩子们的健康成长。

2 河南省农村留守中小学生的社会活动特征

现有资料数据显示:“农村留守中小学生由于父母长年在外打工,在家主要由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戚朋友作为临时监护人,由他们照管孩子的一切,包括孩子日常的教育活动。” 他们的教育状况主要受其家庭经济状况,居住环境、学校条件、监护人自身素质和教育认知等多因素的影响。通过分析,河南省留守中小学生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2种类型。

2.1 无能为力——放纵型

这类学生主要体现在那些家庭经济条件差、监护人自身监护能力低的家庭。从现实情况看,这类家庭的监护人多为孩子的爷爷辈,主要负责照顾孩子。由于家境不富有,天天忙于农活,根本就无暇顾及孩子,特别到了农忙季节,大部分孩子要承担起家里全部家务事,甚至连六七岁的孩子也要下地干活儿。至于如何教育孩子,这些家庭的监护人都没有成熟的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主要教育手段是传统的说教,实在不行就靠打、骂教育。当然,对于自身文化素养都不高的传统农民,让他用科学的心理教育方法去了解孩子们心里想什么、要什么、有什么心理感受是极其不现实的,因为他们对科学的教育方法自己都不懂不知道,无从教起。由于这部分群体年龄大、体质弱、文化低、见识少、负担重,普遍对中小学生的教育问题缺乏了解,也没有足够的精力和能力为孩子的教育提供有效的支持。这一现象在河南农村普遍存在,大部分农村家庭对留守孩子的教育参与无暇顾及,听之任之。

2.2 隔代教育——溺爱型

儿童的教育活动本身具有一定的持续性、互动性,需要主客体长期坚持,投入大量精力去实现,需要参与者克服主观与客观上的困难,最终达到预期的成就,是人格培养必要手段与过程。在计划生育政策的限制下,河南省很多留守中小学生都是独生子女,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带孩子的任务往往都落到老人的身上。中国传统的文化所形成的“隔代亲”在这些家庭中体现的更为充分,对孩子的生活细节不予限制和管束,特别是出现问题的时候往往处于一种包庇、怂恿的态度。这种长期的溺爱是导致孩子娇气、任性和习惯以自我为中心的根源,使得同学之间缺乏互助互爱的品德,遇到困难选择逃避和退缩,缺乏坚强、勇敢的良好品行。

3 河南省农村留守中小学生学校教育中的体育治理

3.1 加强体育参与,改善留守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

体育既是一种身体锻炼的技能,也是教育的重要方法与手段。人们在体育锻炼,一方面可以通过对器官组织施加一定程度的刺激,促进身体机能的改善和提高;另一方面适当的体育运动能有效调节人的心理活动,愉悦身心。从事运动时,人的注意力会随其而转移,进而忽略心理负面情绪,这样就不自觉地会放松心情,释放心理的压抑,改善自我情绪状态,不良情绪得到宣泄,情绪逐渐趋于稳定。 研究显示,体育运动还可以有效治疗某些心理疾病,如足球、排球、篮球、毽球、乒乓球等对治疗抑郁症非常有效;羽毛球、乒乓等可减轻焦虑症;健美操、游泳、爬山、滑雪、溜冰等则有利于强迫症的治疗。

中小学生时期的学校体育运动具有很强的趣味性,趣味体育游戏兼有体育活动和游戏的优点,对留守中小学生的改善心理和增强体质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体育课程的吸引力,使得农村中小学生很容易参与其中,并且是很快投入其中,在欢乐愉快的玩耍中忘记生活中的不愉快,情感上的压抑和不安的感觉。根据中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应创造性地开展体育游戏活动。如在低年级进行“老鹰捉小鸡”“踢毽子接力”“踩影子”“单脚跳”等;在高年级进行“两人三足行”“立定跳远接力”“口号追人跑”“花样跳绳”等有趣的体育趣味游戏深受中小学生喜爱,欢乐的氛围、有趣的肢体运动容易冲淡农村留守中小学生的烦恼和寂寞,进而体验更多的快乐和充实,对缓解不良情绪具有积极意义。

3.2 运用互联网+模式,搭建“学校+家庭+父母”的体育互通平台

现实说明,大量的农村留守中小学生主要施教者就是他们的祖辈,然而,他们传统的生活方式、教育方法是不能满足现代孩子教育的。孩子父母是孩子的监护人,虽然委托给自己的爷爷奶奶和其他亲人暂时代为监管,但父母的教育责任是不能推卸的,父母的亲情更是任何人不能代替的。学校是孩子们成长与学习的中心,学校教育在中小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核心的作用。由于留守中小学生的家庭特点造成学校、家庭和父母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分离,本应紧密联系的教育环节出现了交流与沟通的障碍。互联网+的提出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思路与契机,通过运用互联网技术可以实时的对这三者进行互通,使父母能够了解和掌握孩子的体育动态,孩子也可以第一时间得到父母的反馈与肯定,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父母远离对孩子造成的负面影响。通过互联网+开设家庭体育教育专栏,普及中小学生体育健身知识,让父母及时了解孩子体育活动情况,遇到问题及时帮助解决。同时,为孩子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属定期增加必要的体育讲座课堂,对其进行培训。通过培训,引导他们逐步认识和接受体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及时了解、走近孩子们的内心世界,进行有效的沟通与教育,从而更好地履行监护人的责任。

3.3 建立“留守中小学生体育俱乐部”,开拓留守中小学生教育新模式

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利用学校教育资源和社会力量,将农村留守中小学生的课余时间进行合理安排,建立“农村留守中小学生学校体育俱乐部”,利用节假日,或举行爬山远足活动,或举行趣味体育竞赛,或举行家庭体育聚会等,通过多种形式的体育活动来丰富他们的课余文化生活,既丰富了孩子的课余生活,又培养了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和良好品质,能较好地解决农村留守中小学生家庭教育中存在的许多问题,有效地预防留守中小学生的道德滑坡。

通过建立“留守中小学生体育俱乐部”,将极大地丰富农村留守中小学生校外生活,并且能促进他们全面发展,最大限度地隔绝不良因素对孩子们的影响。健康体魄是孩子学习的基本前提,社会需要营造鼓励孩子积极主动地参加各种体育锻炼活动的氛围,特别是针对农村留守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是关系到孩子一辈子的事,在美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体育运动已经成为学生的生活习惯,学生放学后都会去参加各个社团俱乐部的体育活动。运动能力好的学生,学习成绩肯定也不错。

4 结 语

河南省作为农业大省、人口大省,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是河南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大趋势。由于现行的社会管理制度的种种束缚,如户籍管理、教育衔接等的不配套,使得大多数在外务工的农民工无法把孩子带在身边。在这种大趋势的驱动下,造成了大批量的农村留守儿童,如何关注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的社会群体,让他们得以健康快乐地生活、成长,是当前我省必须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因此,笔者认为,要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各级政府要充分发挥现代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作用,紧紧围绕关爱留守儿童主题,积极宣传社会正能量。强化正面宣传,利用体育的强大精神感染力,鼓励农村留守儿童自强自立、健康向上。同时,争取处理好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关系,强化学校的主体作用,改善农村学校的教育条件,增加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环境。

[1]韩飞,纪婷.西南部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问题研究——以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鹤庆县新登小学为例[J].现代交际,2014(9):2-3.

[2]王蓉. 农村职业学校学生暴力行为的成因及对策的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1:14.

[3]邓玉钦.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现状及对策[J].科学咨询,2013(23):27-28.

[4]体育教学如何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EB/OL]. http://www.docin.com/p-768451738.html.

[5]杨权武,吕中品. 农村留守儿童文明礼仪形成原因及教育策略探究[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4(12):2.

[6]赵永春. 商丘市农村留守儿童权益保护问题的调查报告[D].兰州:兰州大学,2010:27.

猜你喜欢

儿童体育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我们的“体育梦”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新农村 新一辈
“六·一”——我们过年啦!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