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现实新诗创作
——读陈明远的长诗、十四行诗和自由诗(下)
2018-01-28北京屠岸
北京 屠岸
作 者: 屠岸,诗人、资深翻译家、文艺评论家、出版家,人民文学出版社原总编辑。2017年12月16日去世,享年94岁。
《风筝》(1999年)
中国是风筝的故乡,公元前7世纪中国开始有风筝,北方多称“纸鸢”,南方则称“鹞子”,指风筝像鹞鹰那样可以上天飞旋。史载春秋时期巧匠公输般(鲁班)因看到鹞鹰在天空盘旋飞翔受到启迪,曾“削竹为鹞,成而飞之,三日不下”,和他几乎同时的墨翟也制成木鸢即风筝。汉代发明造纸术以后,风筝改用纸糊制,称作“纸鸢”。曹雪芹是制作风筝的高匠巧手,他于1750年蛰居北京时,撰写了《南鹞北鸢考工志》,集风筝扎、糊、绘、放四种工艺之大成,对北方各地风筝绘以彩图。《南鹞北鸢考工志》成为京津地区制作风筝的范本。中国城乡各地几乎都会扎制风筝,但作为风筝荟萃之地当推京津地区。
陈明远1999年创作的长诗《风筝》分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放飞。诗人将广场上每年春秋二季放飞风筝比喻为“圆梦”:
描绘你的圆梦/放上天去/一缕游丝牵动/甘霖的思绪
第二乐章:广场摇摆舞。诗人将放飞风筝的运动形象比喻为摇摆舞,届时,不仅北京人和国内游客,甚至还有外国友人也到天安门广场上放飞风筝:
几只风筝/高放九霄云外/想到大西洋彼岸/金发碧眼的青睐
第三乐章:切割游荡。风筝的影像每年春秋二季都在天安门广场聚会,曹雪芹《南鹞北鸢考工志》彩图描绘的各种脸谱粉墨登场:
风筝撕裂着自己/切割了丰碑/切割花圈,切割眼泪/风筝不喜欢雨水
第四乐章:皈依何处。动荡不宁的风筝,谱写千万条闪烁波影,都不是原本的月轮:
把你的舵扶正/停下来,你的桨/任随心意远航/静下来,归于平静/动荡不宁的风筝/静下心来啊,还原/一个圆满的光圈。
陈明远长诗《风筝》恰似一幅超越时空的北京风俗画,适于采用超现实的手法描述。天安门广场是举世闻名的风筝放飞地,这广场上放飞的风筝不仅数量众多,而且造型新颖。在海外侨居多年的一位“老北京”故地重游的几天里,就挤出一天时间到广场放风筝。俗语说:“北京天空不能没有风筝,若没风筝就不是北京了。”
陈明远的十四行诗
1998—2012年印行的《陈明远十四行诗选》,共收录200首,王力教授认为陈明远的诗“继承、发扬了闻一多、冯至、卞之琳的传统”,这很有见地。
十四行体最早产生于意大利民间,13世纪起被文人采用,从16世纪起渗透到欧洲各国,后又深入到北南美洲。20世纪初,这种诗体在亚洲的中国大地上扎根、开花。闻一多、冯至、卞之琳所创作的“汉语十四行诗”的诞生,标志着十四行体已成熟为世界性的诗歌体裁。
20世纪30年代中期的著名诗人艾青,也写过十四行诗:《监房的夜》,诗人在监禁中写这首十四行诗,使读者禁不住联想起戴望舒的《狱中题壁》。1976年后艾青发表了他著名的十四行诗《虎斑贝》。在改革开放初期,艾青以火山爆发般的激情进入诗歌创作的第二个高峰,《虎斑贝》即为代表作之一。由于个人曲折的经历中凝聚的体验,诗歌蕴含历史感;诗人以敏锐的洞察力和感受力,对人生进行深刻思考,赋予诗以哲理意味;在审美视角上诗作采用丰富的象征意象,描画出鲜明深远的历史境界。
迄今,仍有许多诗人在写十四行诗,著名的有聂鲁达《百首爱情十四行诗》、米斯特拉尔《死的十四行诗》,两位诗人都由此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十四行体是一种有严格格律规范的诗体,对行数、段式、韵式和节奏的处理,都有明确的规定。为了适应不同民族语言的特点,十四行诗出现了大同小异的不同形式。
陈明远对外国十四行诗进行了比较、研究和探索,然后根据现代汉语的特点,创造了他的十四行诗。在段式结构上遵守“起、承、转、合”的内在规律,但在掌握这个规律时又能灵活多变地加以运用。这些形成了陈明远十四行诗的特点。
陈明远摆脱了语言散文化的弊端,又使格律成为天籁般自然的律动。他的词语所包蕴的意群和音群相互对称又相互参差,上下均齐式或先后错落,似从古典律诗的相对律和相连律中蜕化而出。他的分行法简洁、明快;他的句法跳跃、跌宕,凝含而又舒徐,他使十四行小框框成为宇宙和心灵“纵横捭阖”的天地。总之,四十年间他的十四行诗洗练、警策、含蓄、精美,令人读来荡气回肠。
例举一些早年作品,如1959年的《仙乐》、1960年的《两滴泪珠》、1968年的《肖像·悼亡灵》。
有多少钢琴,藏在/密林交响的峰峦?/石板的黑白键铺开/谁在指挥万手联弹?/杜鹃怀抱着春末感伤/鸟语花香,辉耀山涧,/绿荫笼罩的湖边交响/百灵、黄鹂合奏丝弦;/但我俩的花萼依然/在清冷的梦中酣睡 ——/孕育着羞怯的甜美,/带着未成熟的寒颤/静候一声轻雷 …… (《仙乐》,1959年初稿)
这是青年诗人在大学一年级时,携同学好友春游杭州西湖、灵岩山的十四行诗。形神并至,赞美大自然的交响曲,也蕴含初恋的情谊。湖山如在梦中酣睡,孕育着羞怯的甜美,带着未成熟的寒颤,静候一声轻雷……有机地组合了琴、黑白键盘、登山石板、杜鹃花、杜鹃鸟、九溪十八涧、幻梦、湖、山等由近至远的层层意象,描画出春末待放花苞的清灵境界。在抒发初恋的纯真烂漫时,陈明远较多运用了“新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在挖掘深层的无意识下的爱的宝藏时,他又较多运用了象征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的艺术手法。
眼神,遥相吸引/交感着同一韵律/晕眩,飞速旋转/在涡流中心相遇/悬空,一对圆轮/围绕无形的轴线/流连忘返,波纹/只牵挂这一丝心愿 ——/一旦热浪掀开/我俩能不能化为/同一朵彩云飞去?/一旦寒潮袭来/我俩能不能化为同一片雪花凝聚? (《两滴泪珠》,1960年)
这是春月隐隐照射微雨的清明时节,一对初恋的情人心心相印,相看泪眼的痴情誓言:愿化“同一片彩云”“同一片雪花”上天入地,穿越古今中外,不离不弃,携手合一。正如宗白华先生在《无价的爱·序》中所言:“久已向往的纯洁的情泉,健全的、真挚的、超物质的爱。特别从明远的人格的成长,看到了这种‘爱力’的优美与高尚。唯有心地纯真的青年,才写得出感人至深的情诗。”
岂不料,在这些绮丽生动的诗行下面,还隐藏着极深沉的哀艳凄绝的故事。
在你面前静坐,回到/月下恬然相对的时候/桂花树影 暗香含笑/伸过纤指 传送温柔/在你身边 靠住长凳/沾露的花蕊滴落清凉/波光飞逝,却好像不动/湖面沉思围起黑框/在你明眸里凝望,直到/不知岁月多么悠长/直到又感受你的心跳/震起我胸中深埋的创伤/直到眼波交流的热潮/汇聚,凝成一座雕像
(《肖像·悼亡灵》 ,1968 年)
陈明远从家信获悉他的初恋女友含冤被谋害的噩耗,久久面对女友照片写下了这首悼诗:“在你明眸里凝望,直到/不知岁月多么悠长/直到又感受你的心跳/震起我胸中深埋的创伤/直到眼波交流的热潮/汇聚,凝成一座雕像”。
难怪宗白华先生于1982年春为陈明远情诗集《无价的爱》写序道:期待陈明远“以卓越的诗才完成他的历史使命:歌咏人生,歌咏青春,歌咏不朽的爱情。明远的这部爱情诗集,自有一股震撼人心的魅力,使我再次读罢也忍不住老泪纵横,掩卷长叹,竟不能再写下去”。
陈明远还有一首题名《维纳斯》的十四行诗:
你触犯天条,赤裸/充满诱惑的肉身/东方的异端裁判所/对你宣判火刑/喷火兽的利爪/撕扯你拖地的浴裙/喧嚣的烟雾,抹杀不了/永恒微笑的坚贞/雪白的肌肤熏为灰末/拨开血光显露真形/美啊!不朽的诗作 ——/收敛翅膀的飞蛾/闪亮一双瞳仁/死死地钻进我心窝
此诗的抄件有多种文本,广为流传;诗中的每一个画面都有时代的印记,每一个意象都是历史的折射。诗人以维纳斯代替缪斯,而这里的缪斯又是东方布鲁诺的化身。最后一节写美神的眼珠火化为飞蛾钻进诗人的心灵,这惊心动魄的一幕正是诗人与诗歌永恒结合、诗心与诗美永恒结合的象征!写的是罗马神话中的美神(也是爱神),实是诗人的自我写照。从这首诗里,读者可以穿越古今中外,上穷碧落,下探黄泉,看到不似波德莱尔胜似波德莱尔的凄烈之美!
我不想用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象征主义、现代主义或者超现实主义等名词来框住陈明远,我只能说,这首诗正好体现了陈明远特有的诗歌风格,或者说明了陈明远特有的诗歌美学。
陈明远《广场上的诗》里面,也包含一些十四行诗,如《春夜》《悬崖》《华表》等。
作于1973年的《古墓》,表面上看来说的是考古发掘过程,描写新疆古墓千年美女还魂的独白,是由两首十四行诗(类似宋词的上下两阕)组成的,两首都以“别来见我”开头,暗示一种凛然不可侵犯的尊严。然而“人死不能复活”,对于千百年前的异族美女木乃伊,诗人发挥了“超现实”的幻觉、联想,让她表述唯美的真情、再生的渴望:
别来碰我,知音的人/羽化的灵凤/早就游离琴身/只剩这蜕壳凝重/严守石棺,依然肃立/铅白的虎,铁青的龙/二十五弦残迹/再也无法拨动/合上睫毛,屏住呼吸/冥想为你伴奏/让霓裳飘然高举/不眠之夜,无言地/抹去窗棂的寒露,等候/彩云从荒坟下升起
诗人借新疆古墓千年女尸还魂的超现实幻象、梦境,道出了民间陷于沉重压抑之中,渴求“彩云从荒坟下升起”的迫切心情。实际上“古墓千年女尸”哪里可能还魂呢?这是采用超现实的艺术手法,表达老百姓期待恢复安定、重建家园的良好愿望。
再看一首流传颇广的《书签·追忆》:
厚重书叶中的这片花瓣/深藏暗香,蕴含体温/是谁的手在哪一个春天/摘取芳馨,折迭浪纹/ 光阴飞逝,烂漫未曾褪去/嘴角尚存欢笑的因缘/脑海又凭何涌起/秋波眼底,冬夜炉边/是生日的贺仪/惜别的赠品/朝霞前立下的誓/黄昏后供奉的心 /或许悬念一声/叹息,遗留的回音? (2004年,改多年前旧作)
这首超越时空的十四行诗比较通俗易懂,例举春夏秋冬、晨光夕照、花香鸟语等意象,内容贴近日常生活、亲友关系,又吸取了传统诗词的对仗手法,其境界适合青年人聚会时吟咏,所以久久在海内外朗读、传阅、传诵,深受一般读者群的欢迎。
再来鉴赏2000年创作的《白痴·茶花女观感》。
其一,东方и д и о т的中西乌鸦嘴:
娜丝塔霞·费里波弗娜/方块字可否译为:塔尖的彩霞?/投胎于东方巴黎的银幕/脖颈镶嵌着珠宝十字架//抑或东方圣彼得堡的卡拉OK网吧/遍踏红地毯,开襟凸显繁华/令土豪惊艳、群星瞩目:/“好一对横跨欧亚的茉莉奇葩!”/恍若双胞胎,变幻红白的玛格丽塔/两公爵同样行善包养义女交际花/行板如歌,金丝笼包装着孔雀/假面翩翩起舞,秋波掩瑕/谁的“美”真能拯救这世界/就凭你俩的卖笑生涯?
其二,假如:
假如丽质有缘识天骄/笼中鹦鹉,也学梦呓自由/假如几只丑小鸭化天鹅/引无数癞蛤蟆,争抢天鹅肉/假如拍卖灰姑娘,如何标身价/天帝谪帝子下凡,貌似女奴枯瘦/金圆、卢布,伪钞成捆炉火烧/明妃绿珠,结局都是骷髅/假如原罪原无罪,夏娃本非戏子/红莲生自淤泥,植根长成白藕/假如处女圣母也能宽恕我/童心被污染,吐出寒鸦口臭/假如噩梦喜梦全归一场空/梦里蛇精纠缠,是留还是溜? (2000年)
法国作家小仲马《茶花女La Traviata》是第一部被引入中国的西方文学名著。1847年小仲马写成小说《茶花女》;1852年,五幕剧《茶花女》上演,《茶花女》问世后引起了极大震动,迅即被译成各种文字在世界上广为流传。小说发表半个世纪后,1898年由林纾将其译成中文《巴黎茶花女遗事》;1907年,中国留日学生组织“春柳社”又把小说改编为剧本,在日本东京首次公开上演,这次演出还标志着中国话剧的开端。《茶花女》后来被改编成三幕歌剧,由意大利著名音乐家威尔第作曲,影响更为深远,1853年3月6日首演于威尼斯凤凰剧院,以后每年在世界各国上演不衰,版本众多。无论剧本还是小说,很快就跨越国界,流传到西方各地以至亚洲。自1980年《茶花女》新译本问世以来,在中国累计印数已达到百万余册。几乎同一时期,俄罗斯伟大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白痴》и д и о т,发表于1868年;中译本《白痴》,耿济之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出版。1958年根据名著《白痴》改编的苏联电影,在我国上映时亦引起很大反响,1959年由上影厂译制。《白痴》发展了“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主题,女主人公娜斯塔霞强烈的叛逆性和作为正面人物的梅什金公爵的善良与纯洁,使故事主题透出光明的色调。陀思妥耶夫斯基擅长心理剖析,尤其是揭示内心分裂。他对人类肉体与精神痛苦的震撼人心的描写,是其他作家难以企及的。作者的善恶矛盾性格组合、深层心理活动描写,都对后世作家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善良、宽容的梅什金公爵无力对周围的人施加影响,也不能为他们造福,他的徒劳努力,表明作者企图以信仰和爱来拯救世界的幻想的破灭。
陈明远从青少年时代以来,多次阅读《白痴》和《茶花女》的小说、剧本,并鉴赏其影片与歌剧。对比后,越来越发觉,这两部名著活像孪生姊妹:“蒙受侮辱与损害”,同是被权贵包养,在上流社会被玩弄,又被伪善抛弃的美女,受尽凌辱折磨而死……从中译本到俄、英原文,青壮年时诗人就能背诵其中许多对白,且体味二者形象的栩栩如生,甚至寤寐以求若亲入其境。每一阶段,身心皆有所感悟;这些感悟与时俱进,出现很大差异,引发许多遐想,迄今仍然存有困惑、谜团待解。多年间,如管窥万花筒般,留下深切的刻痕、灵魂探险的踪影。
交替采用新诗格律体和自由体的超现实手法
青少年时期的陈明远,同时采取了新诗自由体和新诗格律体的两种形式,并逐渐倾向超现实的艺术手法。这种趋势十分明显,例如:50年代在《上海文学》发表的《清早》、1957年发表《轻帆》、1962年发表《醒悟》、1965年发表《祈求》、1973至1974年作《银河系,我的大脑》和《生死在线夜读》(是作者从原文阅读并参与翻译诺贝尔奖获得者温伯格著《引力论和宇宙论》的艰苦工作的感悟,当时未能发表)、1976年发表《时光》《琥珀》,1979年5月4日发表《何时》、1985年发表《看不见的脚》、1988年发表《致铜像》、1990年发表《扭曲》、1992年发表《名片十四行》《拍卖古董见闻》、1995年12月发表《横贯远洋》《脑海不是空壳》、1997年发表《后现代的生态平衡》《祝愿》《后患预警》、1999年发表《我爱梦中的北京》等。从这整整半个世纪之中的记录,可以看出历史的轨迹。
进入21世纪之后,诗人又获得新的突破,熟练地掌握并发展了超现实的现代手法,以“超越现实”“超越理智”的幻觉、梦境、白日梦等作为艺术创作的源泉之一(但不是全部),以求显示客观事实真相,揭开本来面目,可是不同于欧美各式各样的“超现实主义”;陈明远致力于探索人类经验的先验层面,源自现实生活又高于现实生活,力求突破表面现象,尝试将现实观念与本能、潜意识与梦的经验相糅合,以展现一种超然的真实情景、境界。他独创的新颖奇特风格,有时充满幻想色彩和异国情调。
如:2017年修订的新诗《海的女儿——魔法》就是一首“新颖奇特风格,充满幻想色彩和异国情调”的独特诗篇。她融汇了北欧(丹麦)、东欧(波兰)、东南亚(泰国)和我国明代(东海龙王)有关“美人鱼-龙女”的传说记载。2017年5月哥本哈根的著名小美人鱼像被淋上了红色油漆事件以后,陈明远创作了这首“横贯欧亚”的诗歌。让我们来鉴赏 ——
龙女不能不皈依/安栖在我胸前,只因这是/祖传的魔法/白螺壳的魔法/金沙滩的魔法/蓬莱岛和好望角的魔法/太平洋和大西洋的魔法 ( 《海的女儿——魔法》,2017年)
诗中精练地并举了哥本哈根海滩、泰国暹罗湾海滩、我国北戴河海滩的场景,多角度幻想出“美人鱼—龙女”的意象,以及龙女不能不皈依到诗人心头借以得到庇护的美梦情景,联结“祖传的魔法”“白螺壳的魔法”“金沙滩的魔法”“蓬莱岛和好望角的魔法”“太平洋和大西洋的魔法”的美好境界。应该说,这展示了超现实的艺术构思。
超现实的现代手法,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有非常密切的联系。精神分析注重对梦境、幻想和幻觉的分析,心理术语“下意识”,指的是人的不自觉的行为趋向,即心理上潜在的行为取向。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超现实手法在欧美风行一时。
又如陈明远于2000年创作的《阿姐鼓》。传说“阿姐鼓”的故事来自古代西藏(吐蕃):“小姐姐不见了,妹妹就去寻找她,寻找途中,遇见一个老人告诉她六字真言,这时天边传来鼓声,她才明白这鼓用的是小姐姐的皮……”六字真言“嗡嘛呢叭咪哞”使用印度梵语,所谓“莲花生大士”把恐怖的宗教仪轨和人骨人皮法器带到西藏(吐蕃),在当时西藏引起恐慌。为核实历史真相,诗人曾在北京语言学院多次访问过藏族同学白玛等人,验证了西藏的史料。
阿姐鼓,阿姐鼓!/处女圣洁的鼓/喜马拉雅白骨的鼓/……阿姐舞,阿姐舞!/雅鲁藏布湍流的舞/神秘的手势/永恒的脚步/人皮化身无数——/水的舞、火的舞、风的舞/原始的魅力/惊动洪荒深处/跳吧,跳吧!无形地跳吧!/阿姐舞,阿姐舞 (《阿姐鼓》 ,2000年)
灵活运用超现实手法,描述了幻梦、幻想和幻觉。以 “处女圣洁的鼓”“喜马拉雅白骨的鼓”“雅鲁藏布湍流的舞”表达了西藏古老传统民俗的神秘性。读者咏颂这首诗歌,可以体会一种奇特的下意识感觉,即心理上潜在的恐怖和神秘的宗教感。
再如陈明远于21世纪的创新诗作——《绝密》《天池》及其修改稿《峰顶圆湖》《珠贝》等,都含有“超现实”的味道。超现实手法认为,在现实世界的表象之外,还有一个未知的“彼岸世界”,即无意识或潜意识的世界,后一世界比前一世界更接近本来面目。诗人能够听从潜意识的召唤,写梦境、幻觉、事物的巧合,提倡自动写作法,把梦幻和一刹那的潜意识记录下来,达到“纯精神的自动反应”。作品追求神奇、独特的艺术效果,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精益求精,充满出人意料的形象比喻。请读者鉴赏2011年陈明远创作的新诗《绝密》:
任凭挑选千万种衣料/最贵重的纱:无重量的纱/最悦耳的歌谣是无言的曲调/最迷人的花:无语花/无缝隙的钻石无法打洞/何必悬念如何钻开它/不用保密乃是咱俩的绝密/无影无踪,拓荒天下/永恒形象是无形光波/最珍惜的爱,无价 ( 《绝密》,2011年1月5日)
诗人例举“衣料”“歌谣”“鲜花”“红钻石”“光波”等一系列意象,最终归于“最珍惜的爱,无价”恰如诗人指出的,实际上“权与钱”尽管可收买豪车、美妞、别墅、奇珍、万宝……但却无法购取一句真诗、美诗,只因真诗、美诗无价。
再来鉴赏《天池》及其修改稿《峰顶圆湖》:
省悟我纯净的身躯/烈日下悄然蒸发/阴凉镜面,波纹缓缓消去/幻化碧霄一朵雨花/俯瞰摇篮与荒坟的投影/心想:这原为我的蜕壳?/而湖心仰望着追问:/你是否是我的魂魄?/或许,行将彻底干涸/升天跟闪光的霞彩汇聚/或许化为一阵阵暴雨/万籁奏鸣,返回归宿/不知哪一滴是我自身/哪一滴是心上的人
(《天池》及《峰顶圆湖》,2015年)
中国的“峰顶圆湖”有好几处,美景各有千秋。这些高山湖泊,被形象地称作“天池”。其中,以“四大峰顶湖”——新疆天山峰顶湖、吉林长白山峰顶湖、青海孟达峰顶湖和浙江天目山峰顶湖最为著称。诗人亲临其境,梦见自己的身体幻化为湖面,波纹蒸发成雨云,俯瞰四周群山投影在湖面,是摇篮还是坟墓?暗忖:“这原为我的躯壳?”而湖面反过来仰望问道:“你是否是我的魂魄?”这两个假设的疑问,真是别出心裁——上穷碧落下达黄泉——意料之外而全在情理之中。诗人的灵魂或许将要彻底干枯,又升天汇入闪光的虹霓,或许将要化为暴雨返回归宿;末尾“不知哪一滴是我自身/哪一滴是心上的人”达到“物我合一、天人合一”的完美境界。
陈明远后期的作品,除延续着对“美”的创新和“善”的追寻之外,有了更多哲理思考和介入社会的自觉,如《珠贝》从独特的角度阐述了生命的奥义:脑海不是空壳,珠贝需要自己的壳。诗人自述这是一首历时二十多年的作品,多次删改而成。全诗点出珠贝的诗意特征,以“心脏”“头盖骨”“珠胎”的植入带来了丰富的含义:“不必藏经洞/不必黄金屋/也不必首饰盒/珠贝/只追求自己的壳”。这就形象地阐明了自由、自立、自主思考的独立人格境界。
我不想用“现代主义”或“超现实主义”之类俗套,来框住陈明远独特的新诗风格。从陈明远的诗,我见到他的为人。诗,本来就是诗人人格与个性的体现。
通过三十多年的友谊交往,我见到一位谈吐儒雅,具有学者风度和学者气质,然而内心坚强、锲而不舍地追求理想的现代中国诗人。我读陈明远的诗,能从那些字里行间感受到他的人格力量。
本文根据屠岸1996年所作《陈明远十四行诗选序言》进行扩充,2017年10—11月初修订。
附录:
致屠岸老师
在海滨,在湖畔
望着岸就想起你
对坐时,在人潮里
望着你,就想起岸
狂涛曾淹没你的容颜
逆流冲不垮你的根基
你的灵魂是莲华座挣脱污泥
你的躯壳是水成岩屹立沙滩
水,把字迹印在你身上
映射一道道彩虹——
水的舞、水的旋律、水的幻想
而你的踪影留在水中
编织奇妙的十四行
你的画、你的韵味、你的美梦
(2011年10月10日初稿,2013年定稿)
2017年12月16日,屠岸老前辈突然不幸去世,天人同悲,我也极为哀痛!他和我是三十多年的忘年交,是我的恩师!至今还是恍惚感到他仍然在世。
二十年前,他特地为《陈明远十四行诗选——飞天·花环·圆光》写了序言,在《文汇报》1996年1月20日发表。
2011年秋,我发起由北京高校学生联合文学社集体举办“牛汉·屠岸诗歌朗诵会”,同时写了“致屠岸老师”和“致牛汉老师”两首现代诗,刊载于《七家诗选·增订本》。
谨以此文怀念诗坛元老、屠岸老前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