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个体体验向公共精神的超越
——散文创作论
2018-01-28邵子华广东白云学院通识教育学院广州510450
⊙邵子华[广东白云学院通识教育学院, 广州 510450]
一、散文创作源于深刻的个体体验
(一)个体经验是散文创作的母体
个体体验是通过自己的感官对人、物或事情进行了解,从感受中产生情绪、见出意义的过程。体验是一种心灵的在场,是一种自由自觉的意识。体验到的东西使得我们感到真实,使我们可以随时回想起曾经亲身感受过的生命历程,也因此对未来有所怀想。人在体验中以无拘无束的心态展开对于理想境界的追寻。对于散文作者来说,体验还是一种有声有色的思维活动,它始终伴随着心灵的震撼和生命的感动。作者在体验中所获得的不仅是生命的充实,而且还有对于自身价值的肯定以及对于现实存在的认知和对未来生活的想象。
创作的冲动首先源于对自己心灵的表达,散文创作总是想通过写作来诉说他亲身体验的记忆、疼痛、快乐和愿望。因此,个体经验是散文创作的母体和动力。没有深切的个体体验,散文创作不会萌芽。就是说,散文抒写的动机和的内容都来自于作者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真情实感。散文的基本属性和生命力都在于作者个体体验的真实性。
(二)个体体验在散文创作中的两次转换
在散文创作过程中,个体的生命体验要经过两次转换:先把人生场景转换成自己的人生感悟,深切体会人生的意味;再把人生场景及其感悟转化成文字,建立起完整的意象。
散文作者所亲身经历的景物和事件并不能直接进入散文,只有经过他生命的深度体验——感情的浸泡和心灵光辉的照耀才能进入散文。物质性的生活经过作者个体的精神体验的浸润和改造而构成意象,并且在散文叙事中促成具体生存的真实性和人的生命体验的复杂性的统一。真实的景物经由和事件鲜明个体精神体验的浸润和强烈的生命意识的贯注而光彩熠熠。对生命存在体验得深邃和宽广,才能品味和表达人生的孤寒忧伤或者温情与欢畅,才能表达对于生命观照的质量和价值。散文意象和意境的生命就是建立在作者个体的精神体验之上的。只有当所亲身经历的外在真实化为作者的鲜血、视线和神态并和作者自身融为一体时,第一个词和句子才在回忆中站立起来,从体验的最深处迸发出来。
“一切艺术都是创造出来的表现人类情感的知觉形式”①。散文就是要用语言建造一个直觉的感性世界,因此,散文创作要善于选择使用那些能够产生鲜明的形象、直接诉诸读者感觉的描写性语言,而不是使用那种说明事实或阐明道理的解释性语言。耿占春甚至提出了“粒子化的语言”的观念。他说:“句子必须分泌出一种液态化的感觉物质,使它的所有词汇变得无限细小、活跃、柔软又尖利,以便找到与感觉的细微状态在整体上的吻合。句子首先是对词汇的过大而过于空洞的意义单元的分解。句子创造出一种气息,一种空气流通感,没有这种气息或空气,感觉状态或心灵的呼吸是不能形成的。”②
选择词语、组织句子重要的是在个体经验最激动人心的地方“寻找一个想象的中心”,寻找那种本身即是一种“我思”的行为。这个想象的中心就是观看,倾听,触摸这些具体、切身、既是一种思考又是一种行为的感觉经验,是经验的鲜活的存在物,是能够呼吸能够歌唱的毛茸茸的感性的生命,既是能够触及的世界的表象还是不可见的幽眇的灵魂。
二、散文创作成于向公共精神的超越
(一)散文创作必须实行向公共精神的超越
如果说散文创作受孕于作者的个体体验,那么,在散文的创作过程中还必须努力向公共精神超越。散文的成功正在于这种超越所催生的普遍和永恒的魅力。
读者为什么读散文和散文应该对读者发生怎样的影响?回答这样的问题要穿过滚滚红尘沉潜到心灵的深处。每当我们立于天地之间究问生命奥秘的时候,或者被柴米油盐掩埋被盆盆罐罐挤压得不能喘息的时候,总是感到一种揪心的空虚和疼痛。我们为什么要这样活着?我们应该怎样活着?人们多么想“充满劳绩,却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因此,散文阅读绝不是消遣时光,而是在阅读中寻找和想象,所以,作者的个体体验中必须包含读者所需要的精神要素,要能够激发想象,给读者一双有力的翅膀,从现实的沼泽地飞翔到理想的天空。
一篇散文怎么才能让读者感受并获得理解,也就是说人心与人心是怎么相通的?原因大约有四个方面。一是源于人的本能。这主要是指肉体方面的感觉,在一人为痛苦的事情在另一人也会产生相同的感觉。二是类似的人生体验。人在相同的环境里面对相同的对象所产生的感受是相近的。三是相同或相近的文化背景。这如一母同胞,血脉相连,其苦乐极易感受。四是一致的价值追求。人生的目标一致,标准相同,则休戚与共,心灵相通。如果文化价值差异太大或者截然相反,人在精神层面上产生的感情是很难沟通的;即使能够产生影响也只是停留在怜悯的层次而不可能达到精神上的认同。不同文化背景的沟通、不同价值观的交流,实质上是人类理性精神的延伸。这就是说,个体生命体验和人类理性精神的融合是人心沟通的桥梁,二者的高度统一才能推动散文内涵富有意义的延展。
(二)散文的成功有赖于对公共精神的表达
虽然散文创作的“初心”也许并非为了表达公意,但是,有史以来优秀的散文创作绝非作者与世隔绝的纯个人体验,而是更多地显示出其社会化的本质倾向。个人与社会、情感与理性是人生在世的四个重要的维度。这“四维”既是一个人日常生活和立身行事的维度,也是为文立言的价值尺度,即:散文创作虽然孕育于个体体验,还必须实行向公共精神的超越。“我们每个人都以其自身及其全部的力量共同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之下,而且我们在共同体中接纳每一个成员作为全体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来接纳”③。一个优秀的散文作者必须自觉地肩负起这种社会责任,积极建设“一个道德的与集体的”精神共同体。
在当下,社会成员间的利益博弈成为一种生存常态,个人在竞争性、流动性的社会环境中专注于私人的物质享受,个人意识的过分张扬又削弱了对社会的普遍理想和恒久性的文化精神的关切,诸种因素使人类社会的公共性遭到侵蚀。而散文创作又更多地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日益成为个体之间日常的交流方式。在这种状况下,散文创作不应仅仅热衷于对自我意识下的个人感受和个人生活经验的表述,而应在表达个体经验的过程中,密切关注纷繁芜杂的社会和普通民众的生存状态,包括必要的启迪与警示,从而显示对人性及其尊严的关切与维护。这不仅有对现实的批判与质疑,也有对未来的理想和建设。
因此,散文作者不能把自己作为一个孤立的个人,而应在一个更广阔的整体中理解自身,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发现普遍性的共识和共同的价值,以这种共同价值来确定共同的生活规则。这就是我们人类生活的公共精神。公共精神是在人类理性精神烛照下的社会公共领域的道德和理想。没有公共领域的这圈围墙,个人的一切都将裸露于风刀霜剑之下。当然,没有个人生命体验的盛开花朵,公共领域也将是萧条和寂寞的。公共精神与个体经验的巧妙缝合、渗透和交融,正体现了散文的基本精神。散文的基本精神正是通过对个体日常生活体验的抒写,表达人间恒常的理性与普遍情怀,在个人自身价值的基础上建设人类精神的家园。
(三)散文公共精神的“自我”特征
一些作者只重视个人经验与感受,不能实现从个体体验向公共精神的超越,在所谓的个性自由的偏执中沉溺下去。而另一种极端是,只对所谓普遍性理想与社会群体价值感兴趣,把浸透自己生命液汁的文字制造成“成教化,助人伦”的机械的工具。这两种创作的倾向都是违背散文的基本精神的。
散文的公共精神与“自我”的情感体验原是密不可分的。自我生存实感是公共精神的根基和源泉,公共精神产生并寄寓于个体体验之中。它具有超越性又具有依附性:一方面,公共精神产生于众多的个体体验,是众多个体体验的概括和升华;另一方面,公共精神又存在于个体体验之中并由此获得生命。作者如果没有“自我的生活实感”,没有对生命体验感悟的峻切、深广和强烈生命意识的贯注,不仅会失掉自我,而且也将失掉最起码的公共精神。任何疏离了真实、深刻的个体体验的所谓公共精神,必然空洞无物、枯燥无味,或者面目狰狞恐怖,一如夜间游荡的孤魂野鬼,必然遭到读者本能的厌恶和抗拒。在优秀的散文中,葱茏的公共精神总是依附于鲜活的个体经验,二者包孕和衍生的关系极为明显。从个体经验向公共精神的超越是从涓涓细流奔赴壮阔和浩瀚,从个体生命精神的生长、壮大和成熟到表达一个民族的渴望和追求人类的理想生活。
三、从个体体验向公共精神超越的途径
(一)置心其中的“精神在场”
实现向公共精神的超越首先是退回到“自我的生活实感”。这如同体育竞赛,你要想跳得远,先要从起跳点后退一段相当的距离,然后在这个距离急速奔跑,积聚能量,形成巨大的惯性,你的身体才能腾空起跳。向公共精神超越的前提是作者个体生命体验的独特和深切。精神在场是经历过程中的感悟,是为了自我确证而进行的殊死搏斗,是自我的生命在寻找生存的方式与依据,是心灵的考问和渴望。一些看似平凡的生活,在心底激发起强烈的震撼,在生命的深处成为厮杀的战场,狼烟四起,豕突狼奔,椎心泣血,体验得越深切,想象得越丰富,超越才越可能成功。抓住了这心灵悸动的一瞬间,笔下的人物才能够携带着自我生命与民族历史的双重痕迹——既不是任何人的代言人,也不是宣示一种精神或真理——他是带着母亲血迹的新生的婴儿。此时,他只是他自己,以他自己的独立性去追寻、探究民族生活的心理奥秘及种种精神问题。
(二)形成写实性的生活化象征
散文不喜欢思想的裸露和精神的骨感,它要依靠美的象征来完成对个体经验的叙述。散文最根本的艺术特征在于它个体经验的写实性和超越途径的象征性。
海明威说他写《老人与海》是“试图塑造一位真正的老人、一个真正的孩子、一片真正的海、一条真正的鱼和真正的鲨鱼”,但是,在读者的心中,老人却成了一种“硬汉子”精神的象征,苍茫而神秘的大海成了人类生存环境的象征,那些凶恶的鲨鱼也成了一种邪恶势力的象征,就连老人梦见的“狮子”也成了一种象征,是力量与勇气的另一称呼,象征着老人的搏击精神。小说的这种效果是与散文相通的——精细的写实总是容易造成一种象征语境;在象征语境中,普通的生活场景幻化为精神的镜像和图腾。这种写实性象征是作者叙述自己生活时的精神憧憬。在散文中,蔚蓝的天空、明媚的阳光、飞翔的小鸟、街道两旁的绿树、池塘边的一簇小草,在精细的描写中都可以寄寓超越具象的精神和感情。
写好个体经验是赋予公共精神以生命的关键。要使用精细的能在心尖上颤动的感性的语言;精细的言语是不可重复不可模仿的独创,是个体新鲜生命的独特感悟。作者以此来凸现他与世界的独特关系及其某种不同寻常的顿悟。这种言语方式是作者智慧和灵光的闪现。“阳光下的鸟儿是美和自由的象征。它们飞翔——其实是阳光在托举它们,阳光给了它们飞翔的力量和空间。蜜蜂、蝴蝶和蜻蜓,它们轻盈而脆弱的美都依赖着阳光的情义。其实“太阳本来就是一只美丽的大鸟。阳光是独特的飞翔方式。太阳在飞翔的时候,我们感觉到整个世界都在飞翔,一切事物都在飞翔”④。面对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我们唯有激动、热爱并放飞想象——从深切的个体经验向公共精神的超越,就像阳光下鸟儿自由而美丽的飞翔!
(三)实行“当下的自我”突围
作者总是首先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根据自己的“自我生存实感”来观察、理解他所描述的生活与人物。任何散文都是从“当下”和“自我”出发的,“凌空建造”的可能不是没有,但不可能脱离作者的“个体经验和精神现场”。所以,作者要敏锐地意识到自己在时间中的地位以及自己与当代的关系。“鲁迅的做法是这样的:他不退让,也不追从。首先让自己和新时代对阵。以‘挣扎’来涤荡自己;涤荡之后,再把自己从里面拉将出来。这种态度,给人留下一个强韧的生活者的印象”⑤。“挣扎”是一种至关重要的精神状态,它意味着“自我”必须首先沉潜于生活的激流并感受到痛苦和折磨,他必须奋力泅渡、实现精神的突围才能自救。沉潜和突围是一场浴火重生,重生之后的自我成为他自己最终行动与判断的标准。
散文创作的过程并不轻松,作者要把对未来的热情想象和具体生存的真实体验扭结成一体,实现有组织力的思想和持久的生存经验的深刻融合。散文叙事具有效应的原因首先不是它故事的生动性,而是它作为一种感觉和体验的精神活动。在公共精神的领空中飞翔起来的散文意象才不会是一种图像式的重现,而是一种在瞬间呈现的理智与情感的复杂经验,是各种根本不同的观念的联合。它不只是一个思想,而是一团思想、一堆思想,就像在寒夜燃烧的篝火,温暖、明亮,给人生活的信心和力量。
(四)实行聚焦内部生命的心灵叙事
个体经验不仅具有象征意义而且具有整体的真实意义,它是一个绝对完整的有意味的心灵事件。探索社会、历史、民族存在及生命存在的复杂性都深藏在心灵事件中,因此,超越个体经验的叙事机制最根本的就是实行心灵叙事。
心灵叙事是以叙事的方式抒发心灵的感悟,把抒情和叙事两种表达方式融合为一体。心灵叙事不仅是对物质现象的描述,更主要的是一种精神现象,是一种影响人们心灵的现实活动。人类心灵的特性“在于他对善恶和是否合乎正义以及其他类似观念的辨认”(亚里士多德语)。因此,心灵叙事应该承担起一种对生命自由和心灵生活的创造:愿意把自己当作一种追求正义和灵魂纯净的生命,愿意把一种正义性和心灵性当作自己应该具有的品质。所以,应该特别指出,心灵叙事绝不是个人的私密事件,绝不能在心灵叙事的掩盖下实行某种阴私的宣泄和怪诞的放纵。
心灵叙事开始于具体的现实生活,它的细节及其意象又蕴含着复杂的人情世态,同时又能进一步深化情感与想象的内涵。心灵叙事的过程就是思想展开的过程,它的感性色彩及多维叙事结构所形成的对话性以独特的魅力向读者持续开放,召唤着读者来倾听叙事并执着地期待着他的应答。心灵叙事让我们超越生活而又真切地体验生活的实在和敞亮,让我们产生一种疼痛而温暖的感觉。
四、结语
散文写作是一种高级的精神创造性活动,这个活动的最大价值就在于对人生意义的执着叩问和不懈追求。创作的过程中必须让敏锐的良知醒来,让高尚的灵魂睁开明亮的双眼!从个体经验向公共精神超越的根本问题在于,散文作者必须明白,个体生活的追求并不完全是他的私生活。他的现实生活的方向性决定个体经验的精神含量。散文作者应具有崇高的精神,崇高是来自于人的心灵的一种力量,崇高的心灵永远是人类追求理想走向自由的根本动力。
① 〔美〕苏珊·朗格:《艺术问题》,藤守尧、朱疆源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75页。
②耿占春:《观察者的幻象》,东方出版中心1997年版,第399页。
③〔瑞士〕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23页。
④伊甸:《明亮的事物》,《诗选刊》2004年第1期。
⑤ 〔日〕尾崎文昭:《竹内好的〈鲁迅〉和〈鲁迅入门〉》,《亚洲研究论丛》2011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