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画的三次语言变革

2018-01-28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200444

大众文艺 2018年22期
关键词:用笔笔墨中国画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200444)

一、线结构时代

原始绘画时期,人们从其面貌中窥见了象形文字的踪迹,并发现人类语言与人类文明的发展一脉相承。起初,绘画的产生是为了记录日常光景,而最为直接和简单的方式即以“点和线”描绘生活。由此一来,点、直线、曲线构成了原始绘画的基本形式,纵观历史遗留下的绘画古迹最早出现的绘画艺术多是线性。

谢赫在六法中总结了中国绘画的线结构特征即“骨法用笔”,强调笔法与笔力在绘画中的重要性,“骨法用笔”是画家以“线”来勾勒对象神形的主观性表达。此外,在中国画里存在着极端的空白,这种现象的出现视为画家的心向取舍。《礼记·大学》有言:“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由“视”到“见”的过程是一种有意识的行为,而中国画多是画“见”而非画“视”,如此一来,即便把不同时空的事物进行揉捏组合,观者也能理解和接受画面中的内在联系,因其涵盖了画家的主观选择并形成视觉感官之外新的绘画形态。

早期中国绘画形成以线为主要特征的形式语言主要在于其简明的用笔和直叙性的视觉感观,且这一形式语言在全人类的绘画史中具有同趋性,呈现出相似的艺术面貌和邻近的绘画样态,持续并占据了较长的历史时期,直至魏晋南北朝出现和演变出具有新时代特色的绘画形式语言。

二、笔墨时代

魏晋之前,中国绘画的主流形态虽与世界绘画主流形态在媒材工具上差异显见,但从画面的造型、设色、构成、寓意诸环节上比较仍有异曲同工之处。至始魏晋时期写意风格渐兴,写意画的崛起使中国绘画与世界美术拉开了距离,踏上一条具有民族艺术特色的鲜明道路并迎来了笔墨时代的鼎盛时期。

“笔墨取于物,发于心,为物之象,心之迹。”一笔下去既是再现又是表现,既有造型又具独立的形式美,既是笔外笔、墨外墨的传神写照又是精神境界及文化格调的高低对比。中国画的笔墨作为一种交流感情和志趣的语言体系,是古人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对天道和人道的体察,感悟与效法的大文化背景上所派生出的一种新绘画形式和表现语言。其相对线结构时代更具鲜明的形式变化和强烈的视觉感染力。

至唐朝伊始已有不少文人从事绘画,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提到“书画同源”的问题,中国绘画发展到魏晋时期以“写”代“描”,以书法用笔进行绘画,这与书法的兴盛有着密切联系。“写”相对于“描”更添一份率真的性情和书法运笔的形式美感,文人也常在舞文弄墨之余作画并自然而然把书法的用笔带入画中。在中国画里笔墨不只是一种技能更是一种精神,这种精神的载体便是“书画同源”的中国文人画。

笔墨时代的形式语言具备特有的审美功能,“虚实结合”、“气韵生动”以及“书法笔意”是对中国画内在精神的表达。另一方面,笔墨语言同历史文化一脉相承,中国画的继承与创新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绘画艺术的发展及民族审美价值的传播。

三、后笔墨时代

中国画发展至二十世纪初,“笔墨”已不再固守文人画的准则,“笔墨纸砚”逐渐演变成生命肌理的一种机能。且中国画在概念上被压缩成一个画种,处于内外矛盾日益强化的情境下中国画开始进行有意识的变革之路。

称其为后笔墨时代源于此阶段的绘画艺术与笔墨时代在形式语言及艺术追求上已形成鲜明的分水岭。后笔墨时代在变革中存在着两种倾向:①用写实反对写意;②用通俗反对高深。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画受西方现代艺术影响,在笔墨语言上有别于文人画“不求形似”的笔墨追求,更加注重对客观物象的真实描绘。实化了主体外在形象的同时弱化了其内在精神。另一倾向是用通俗反对高深,笔墨时代多为文人作画以抒发性灵和心中臆气,后笔墨时代则突破材料的局限和观念的制约大胆进行创作,使绘画语言更为强烈且绘画释义更具发散性。

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笔墨”开始转型,写实性绘画成为该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形式语言,同时,多样风格并举成为后笔墨时代的鲜明特征。徐悲鸿的绘画受西方写实主义造型和勾勒法的影响,将后印象主义之后的表现方法与中国画相结合;林风眠则运用了西方表现主义手法来实现中国画的创新与拓展;吴冠中的绘画艺术更接近抽象,将内在的东西表面化,其作品中利用了中西绘画的装饰性语言……以此可见,发展至后笔墨时代中国画拥有更广阔的创造天地,宽松的艺术氛围为画家追求不同的艺术理想和形式语言提供了开疆扩土的有利条件。

相对于中国画早期的形式语言,后笔墨时代更具鲜明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较之笔墨时代在创作方式上不再局限于笔墨画的程式结构和评判标准,其创新过程犹如笔墨时代的横向拓展与纵向延伸。

四、结语

回顾中国画形式语言的三次变革之路,其发展的脉络亦是举步维艰。随着当代艺术之风盛行,于世界艺术密林中寻至民族绘画艺术之安乐地,中国画的价值也正在于此。我们不断进行变革却又不知变革的未来,而其思想的自由度正在于对中国画形式语言的自我把握中,形式语言的转变在客观角度上揭示了时代的审美倾向和艺术文化特征的更替,并警示当下艺术家做到“不滞于物,不殆于心”,力求开拓和展现中国画自身的艺术价值和时代魅力。

猜你喜欢

用笔笔墨中国画
丰谷秋歌(中国画45cm×33cm 2022年)
中国画
不要用笔去玩电风扇
笔墨童年
《远方》中国画
不可“烘染太过”——用笔过猛,反倒弄巧成拙
《岁有长又长》(中国画)
智力大闯关
为练笔墨才写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