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移情说”的情感在雕塑中的体现

2018-01-28哈尔滨理工大学17级研设计学150000

大众文艺 2018年18期
关键词:欣赏者雕塑家移情

(哈尔滨理工大学17级研设计学 150000)

一、“移情说”的含义

“移情说”盛行于十九世纪的西方国家,将浪漫主义的想象和情感放在首位进行自我解放和伸张,把焦点聚集到了对客观事物的描绘上。艺术家在对客观事物进行观察时,产生的美感错觉归结于"移情"现象。"移情",顾名思义就是将我们的情感体验和心理活动转移到没有情感的客观事物当中去,把原来没有生命情感的事物看作是有生命情感的事物,仿佛它也有了情感、思想、意志和感觉。“移情”的审美心理活动就是将自身心理的内部活动转移到对象中去,对其进行人格化的处理,处理完成的对象就是创作者的意境表现,进而达到了一种物我交融、物我同一的境界。

二、移情说在雕塑中的体现

(一)雕塑与造型

雕塑是立体的造型艺术。雕塑的造型形式有区别于平面展示的绘画艺术,它以实际占有空间的形体为主要表现形式,代表了立体三维的带有体积感的造型语言。雕塑的形体有纵深的厚度感,通过对点、线、面的排列与布局将雕塑进行虚实关系的处理,来体现形体的刚与柔,这里的刚与柔带有雕塑家主观的感情色彩。雕塑家在表现动静虚实的形体关系时,会根据自身的喜好来对作品的节奏与平衡进行把握和调整,就像在讲述一个感人的故事。通过雕塑家的情感表达,雕塑的形象进行了夸张与变形、具象与抽象的造型变化。突出主体形象的特征时,曲线往往会给人一种柔美的感觉,直线则代表刚劲的力量感。

亨利•摩尔的雕塑作品在对生命意蕴进行解释中融入了自身的审美情感。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他开始关注大自然的每一个生命,将自己独特的情感和真实的生活体会移情在自己的作品当中,把主观情感与客观事物相融合,通过对自己内心情感的真实表达和对大自然及人体的生命热爱,表现出十分热衷于生命的歌颂。他认为大自然以及人体都是天地万物生命的一部分。例如他在1927年完成的直到后来艺术生涯中还在延续着的《斜倚的人体》主题,表现出了纯粹的生命力。它不是简单的将运动的形态进行刻画,而是将自己对于生命的感触融入到大自然中,运用隐喻的自然题材,将像树根形状的抽象造型描绘出静态的生命力,这就是艺术家的智慧体现。他把自己对大自然和生命的热爱之情集中体现在雕塑作品中,经过雕塑艺术的再创造让雕塑作品更加具有动人的感染力。这就是运用移情方法的典型例证。

(二)雕塑与空间

布鲁诺•艾迪里亚尼曾提出:“雕塑强化了感觉空间里的生命力,使我们感觉并意识到了它的存在”。不管是表现长宽高比例的实体空间还是影响塑造方式和视觉感受的环境空间,任何一件雕塑作品都会受到空间的影响与制约。

贾科梅蒂就是典型的经常运用移情方法的雕塑家,在他的身上可以看出理性服务于细腻敏感的的感性,正是基于他丰富的生活经历与情感变化,才创造了一件件情感与理性,存在与虚无,智慧与敏感共存的、能综合地体现他作品与生命的雕塑形象。贾科梅蒂对塞尚和毕加索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得出塞尚使用压缩的厢形空间方式在有限的视域范围内对颜色进行分解提炼,最后放置在画面空间中。贾科梅蒂也同样使用了由外向内压缩与凝聚空间的方式,将自己的主观情感与客观对象相融合,并对描绘对象进行物理属性的抽离,让原本没有情感的客观对象,成为一个全新的体现精神和情感的象征。他让雕塑作品与欣赏者保持着特定的距离,让这种距离空间感来分离人与人的相互关系。贾科梅蒂的雕塑作品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尺寸,使用很大或很小的比例创作给人一种表达孤独与来自巨大空间所造成的恐慌感。小尺寸作品给人一种作品退后的效果,大尺寸作品给人一种相反的把人往远处推的感觉。同样使欣赏者与作品之间造成一定的空间距离,欣赏者也同时感受到了贾科梅蒂移情在作品中的恐慌与不安。这源自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给人们心理造成的无法磨灭的恐惧和孤独感,雕塑作品多数采用坚挺直立的形式,使其从远处看就像“十字架”屹立不倒。存在主义大师贾科梅蒂运用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将人物进行拉长处理,让欣赏者心理感觉到一个个营养不良、瘦弱、可怜、凄凉、恐惧的人物形象,反映出在那个时期的人们虽然身体单薄遭到了摧残,但热爱和平的精神意志很强大。大师作品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他从自身所要表达的情感出发,在不断探索雕塑与空间关系的过程中,找到了符合表达这种恐惧和孤独情感的表达形式,这是难能可贵的。

(三)雕塑与材质

用来制作雕塑的材料种类有很多,比如大理石、水泥、铜、铁、木头、玻璃、纸板和皮革等。使用不同的材质就会制作出不同的肌理效果。由于雕塑肌理给人带来视觉和触觉的感受不同,所以对人的情感作用也是不相同的。就好比木材的使用让人感觉温暖质朴同时带给人亲切感;金属类材料的使用让人感觉冷漠和坚硬,表现出极强的现代感;玻璃的晶莹剔透给人一种清透的感觉;带有历史感和自然美感的石材也是很好的雕塑材料。雕塑家将自己对客观事物产生的独特情感,通过合理的使用特定质地和肌理的材料移情到雕塑作品中,材料表现出的美感可以大大增强作品的视觉效果。由此可见,材料对雕塑家情感的表达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国汉代霍去病墓前的动物石雕如《卧牛》,就是在原有石材的基础形态上进行雕琢,创造出一个充满活力的动物牛形象。创作者通过自己对牛形象的感性化处理,突出表现牛的憨厚和眼神,将自己对牛的喜爱之情通过石材的浑厚体现出来。石材的选择有助于创作者对动物牛特征的体现和情感的表达,最后创作者把欣赏者带入到一种充满浓厚草原气息的情景当中,经过时间的洗礼,风化了的石头便会带有历史的沧桑感。这就是材料带给雕塑家的情感体验。

三、情感是雕塑家与欣赏者之间的桥梁

雕塑家和欣赏者的沟通主要是通过雕塑作品的展示来传达的。欣赏者观看雕塑作品时,会对作品的造型、材质、肌理、语言和元素进行分析,进而理解雕塑家通过这些外在形式美感的展现所表达的内在含义和情感。雕塑家运用移情的方法将自己的情感体验转移到作品中去,这时没有生命的作品就被赋予了新的含义,作为一种带有情感象征性的雕塑作品在被欣赏者进行观看时也会不自觉的深入到欣赏者的情感体验中。情感不仅作为雕塑家的灵魂体现,还是展现雕塑作品内在含义和感动欣赏者的重要因素。于是雕塑家在运用情感体验来渲染作品感染力的时候一定要把个人抽象的情感概念转换成能引起大众情感共鸣的普遍形式。情感与雕塑作品之间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两者互为表里相辅相成,欣赏者会通过作品传达出的普遍情感去理解雕塑家创作时的情感体会,从而对雕塑作品进行深入的理解,让雕塑家与欣赏者产生情感的共鸣。总而言之,情感是雕塑家与欣赏者之间沟通的桥梁。

四、结语

雕塑是情感的物化,情感是雕塑的生命。同时情感还是雕塑家与欣赏者之间沟通的桥梁。在艺术创作美学中解释到“情感共鸣”一词时,作者与观众之间达到的情感类似称为情感共鸣。要学会运用情感共鸣的特性去创造能感动欣赏者和大众的雕塑作品,有情感的雕塑作品才是有思想灵魂的好作品。在不同国家、地区和民族都拥有他们独特的情感体会,运用移情方法将自己独特的情感注入在雕塑作品中,创造出的作品才会带有自身独特的情感和表现。移情的结果就是让没有生命感受的客观对象拥有同雕塑家和欣赏者一样的感性情感和人文语言。最后通过对雕塑作品的展示来传达对当今社会及人类未来发展的态度与情感。

猜你喜欢

欣赏者雕塑家移情
未来事务的色彩
留出想象的空白
艺术欣赏是对作品的再创造
移情于物,借物遣怀(外一则)
雕塑家
从日用瓷出发谈理念对欣赏者的意义
教师听课时身份的转换
心理咨询中如何识别和应对反移情
婴幼儿移情研究综述
当代雕塑家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