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情怀,我的梦
2018-01-27黄藤
黄藤
我时常想,我们这一代人是幸运的,改革开放40年,我们的国家和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我们不仅是亲历者更是参与者。改革开放给每一个中国人提供了新的舞台和机会,而我选择了一个风险度极高的行当——兴办民办大学,让更多的中国人接受大学教育,成为主体意义上合法的现代人。感谢改革开放,一路走来并不容易,但我终究负梦而行,收获着梦想成真的人生。
在我的意识中,改革开放是从1977年的高考恢复开始的,因为我对社会变革的切身感受从这里开始。在我19岁这个人生关键年龄,因为高考的恢复,我从食不果腹的合作社社员变成中专学生,毕业后成为中学老师,继而又进入大学深造并成为大学老师。高考给了我通过学习改变了自己身份和生活的机遇,成为一名老百姓眼里的“干部”,也让我与教育结缘。
1986年大学毕业后,我留校供职于一所学校的高等职业教育研究所,当时我国所有大学的培养目标都指向研究,但国家的发展需要大量一线职业应用型人才,教育的发展现状根本无法满足社会需求,职业教育在当时的教育环境中乏善可陈。
没有职业教育将是国家现代化进程的一个瓶颈,我敏锐地意识到了这一点。于是以一腔热血投入职业教育研究,梳理分析世界职业教育特別是德国职业教育的模式与特质,调研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现状与社会的人才需求,为学校撰写了系统的改革建议。很遗憾,我的改革方案和所有建议,当时没有得到回应,反而受到各种非难和谴责。记得因为我在一篇文章里写了教育与一线实践需求严重脱节的问题,一位老教授专程来质问我:“我从教数十年怎么到你儿这就错了?”
我的建议当时没有被学校采纳,但我并不后悔,也未改变初衷,因为这些研究大大拓展,拓宽了我的眼界,让我更加坚信,那时正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之际,连德国这样的王牌资本主义国家尚且如此,中国的现代化之路必然绕不开职业教育的兴起。社会百废待兴,经济高速发展,各行各业急缺人才,教育需求空前,但教育系统所能供给的资源非常紧缺,所有夜校和各种培训班全日制学员全部满员,职业教育的时代事实上到来了。
因为迫切地想把自己的研究运用于实践,我萌生了离开公立教育体制自己创办学校的想法。在当时,放下“铁饭碗”去创业是一件很难抉择的事情,我也经过了很长时间的心理斗争,但有团热流总在心里激荡,那就是按自己的想法办一所大学。
1988年我正式辞去公职,受聘主持筹建了“陕西对外服务培训学院”,培养外企急需的人才,所设课程包括涉外礼仪、外语、计算机、会计等,都是一线工作必备的技能,学员中有不少是公立大学的毕业生,创业初期办学非常成功。
1992年,趁着邓小平南巡讲话的春风,我正式创业,向陕西省教育厅递交了办民办大学的申请,最终获批。
我的办学初心是办一所好学校,当时有很多青年被挡在大学的门外,给他们受教育的机会,为社会培养一批应用型人才,满足国家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这个初心和情怀,在任何困难下,都未曾改变。
办学初期,我的目标是用一生的时间办一所3000人的大学,因为当时国内大学平均在校学生为3000人,这个规模使得一些地方政府办高校都财力困乏。我当时想,一个人的力量能办到这样的规模,就相当不容易了。
但出人预料的是开学第一年就招收学生逾3000人,学校宿舍不够,我租下了学校附近招待所,改成学生宿舍,床位不够,我和同事、学生和家长一起搬运床板、安装床铺。记得,曾经有一位家长背着行李带着孩子,跑来学校眼泪汪汪的求我,“黄校长,就一个娃,加张课桌加张床就可以上学了”,但当时的情况是一张也加不了,最后介绍到别的学校去上了。在办学中,我深切地感受到改革大潮对教育需求的强大推动力。
改革开放是一个不断探索未知、不断尝试创新、不断总结经验的过程。办学改革这个具体的行动,也是怀抱初心,不断克服困难、不断创新的过程,当然改革也是循环渐进的,特定年份的改革会受到特定年份的局限。
1997年国务院出台《社会力量办学条例》,其中“国家严格控制社会力量举办高等教育机构”,这让不少办学者感到办学的不确定,而西安外事学院的校园建设又因为手续审批停建一年,面临着学生无处安排的情况。有一名陕西知名人士,一心想办大学,500亩校园用地都批好了,看到这种情况,放弃了。
民办教育是办学在前,立法在后。西安外事学院1992年建校,2002年国家颁布民办教育促进法。1992年到2002年十年时间,办学无法可依。这期间,有不少人觉得办学风险过大,劝我放弃。因为校园建设也有管理单位,办事人员曾严正警告我,甚至威胁要把我抓起来坐监狱的情况也发生多次。但我从来没有动摇过办学的信心。我坚信无论从满足教育的大众化和多样化的需求看,还是从世界民办教育的发展历程看,这条路是正确的,既然社会潮流和时代需求如此强劲,再大的风险,都应该是一时的困难,从长远来看,民办教育的选择和方向没有错,中国需要这种发展,值得用一生去坚持。
还是仰赖了改革潮流的滚滚向前,2000年西安外事学院成为陕西第一批获得学历教育培养资格的学校,进入国家统招序列,成为可以培养统招大专学生的高等院校之后,在陕西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基建手续逐步得以解决,政府为办学打开绿色通道,陕西民办教育整体获得长足的发展。
2005年,西安外事学院升格为普通本科院校,成为正式的国家序列的普通本科高校,外事学院自此完成了从自己预备办学,正式创办,到成为普通本科高校的完整历程。
20多年风雨兼程,西安外事学院完成了从自学考试辅助教学到高职、再到普通本科教育的发展历程,共计向社会培养输送了20多万应用型人才。以此为全新起点,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发展,一路走来,实践证明,我们承担了本科高校的时代职责,办出了特色,办出了成果,得到了国家的评估和社会的认可,也获得了大大小小许多奖励。2016年,被教育部评为首批“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五十强之一,成为西北地区首批入选高校,学校多年来育人实践中不断探索,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中取得了显著成绩。
最近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是,教育部新遴选的还在公示期的10个全国“党建工作示范高校”,第一名是清华大学党委,我们学校位列其中,不仅是西北的唯一一所,也是全国唯一一所获此殊荣的民办高校。这是党和政府对学校强党建、跟党走、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等方面工作所作出的肯定。
西安外事学院经过了26个年头日新月异的发展历程,它是改革开放的产物,也折射出改革浪潮中中国社会的深刻变迁与发展,
改革开放40年了,我最近一直在想,中华民族和全体中国人变革自己的能力,创造新生活和新世界的能力,建设自己国家的能力是改革开放松绑解锁释放出来的,这种力量是巨大的,不可思议的,是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不可比拟的。记得1990年,我受邀出国,第一次踏出国门,行走在纽约的大街,高楼林立、灯火通明,天空狭窄高远,一派无法想象的繁华。我当时想未来中国的发展也会是如此,但估计需要50到100年的发展。但后来国家各个领域的发展变化都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改革开放40年,我们国家以前所未有的发展速度大踏步前进,中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2010年我国的GDP位于世界第二,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世界的舞台上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这个过程只用了30年时间。现在的中国,都很难找到一项基础设施,是国际上有我们没有的,我们国家的高铁、互联网、航天等等高科技项目在国际上已遥遥领先。
我是个孤儿,在寄养中长大,记得以前看报纸,看到有人得病住不起院希望社会募捐,还有人呼吁给希望小学捐款,因为学生上学难、条件差。当时我就想捐款解决不了根本的问题,根本問题必须由政府解决。后来,2007年全国九年义务教育开始实施免费,2010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逐步实现,基本覆盖全国农村居民,这一切都源于改革开放,是改革开放让国家有能力逐步解决看病难上学难的问题。
改革开放40年过去了,我们渴望变化的很多方面都发生了变化,但仍然有很多可以做的事情。比如2005年我去英国上学时,看到在任何农村,厕所都是干净的、都有卫生纸。厕所卫生情况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环境状况,我们国家已经开始推进“厕所革命”,但任重道远。
回到教育上来,我以为现代大学教育很重要的一个使命就是要重塑现代化的生活传统,高等教育改革还有很大的空间。拿招生来说,40年来,毛入学率翻了几番,大学招生规模都扩大了,但仍然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尚在大学校门之外。即使进了大学的学生,由于各省对高校在省内外招生人数设置等因素,使得学生第一志愿录取率偏低,学生上不了自己最想上的学校和专业,很多学生要不被拒之大学门外,要不上了自己不太中意的学校。
外事学院不是名校,但我们仍有大量第一志愿的学生录不进来,而录进来的,由于政策限制,有相当部分不是第一志愿的考生。从办学到现在,我一直有一个情怀,就是让人人都有理想的教育。
所以,对国家、对教育、对个人,改革开放40周年都不是一个终点,而是一个新起点。
我们这一代人亲历改革开放40年,深入参与了国家改革开放的具体行动,身上的自觉和责任感愈加坚定、清晰。改革开放给我的是教育情怀、更是家国情怀。
2017年5月,西安外事学院举办了建校25周年大会,距离我参加高考刚好是40年,当时我站在学校新建的体育馆会场,面对着成千上万的师生,回望自己曾经走过的路,我很庆幸能亲历这样伟大的时代,同时自豪在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中,通过自己的努力,开拓出一方民办高校的热土——西安外事学院,她承载了我对中国教育的情怀,我的中国梦。
站在新起点上,我的初心和情怀未改,那就是办一所国家、社会、家长、学生都满意的优秀民办大学,为中国探索出一条优良的办民办大学的道路,摸索出一套办学成功经验。
曾有人问我有什么理想要实现,我说我的最大梦想是我的后继者能办西安外事学院300年校庆,让西安外事学院成为世界一流大学,300年后,仍然屹立在伟大的中国文化之都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