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问——实现教材与儿童的和润
2018-01-27汤晓梅
[摘 要] 课堂上要关注生活,关注情境,更应该重视追问。追问,就要对学生的思维活动进行深入的引导,直接指向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心灵的深处,加深学生感悟,拨动内心情感,促进导行。
[关键词] 品德;追问;生活
生活,品德教学的源泉,也是品德教学的归宿。教师在课堂中关注学生的生活、关注学生正在进行中的生活,从而有效引导学生今后的生活。有效地关注生活离不开课堂上教师的追问。追问,就要对学生的思维活动进行深入的疏导,直接指向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心灵的深处,加深学生感悟,拨动内心情感,促进导行。
一、在活动体验后追问——触动心灵
品德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导行”,而要指导学生的行为,首先就要促发学生的“心动”,体验可以说是实现“心动”的催化剂。
比如为了引导孩子感受农民伯伯的艰辛,一位教师根据本地农村种稻子的情况,让学生弯腰模仿体验割稻。教师适时追问:“你们感觉怎么样?”学生们说:“太累了!”老师继续问:“怎么个累法呀?”有的说:“这样弯着割稻子,我的腿好酸呀!”有的说:“一开始觉得很好玩,可是现在觉得我的腰也好酸呀!”……老师又问:“你们说的是来自于身体上的感受,还有其它的吗?”一个孩子举起了手,说:“农民伯伯们太辛苦了,我以后要更加珍惜粮食,不浪费。”另一个学生迫不及待地说:“对,不能浪费粮食了!”这样适时地追问,唤醒了学生自我,激活了自我,调动了情感,拉近了学生与教材的距离、与现实生活的距离,孩子从心底里感受到了农民的辛苦,粮食的来之不易,这将指引着孩子的行为,使他们会倍加珍惜粮食,这样的体验活动触及学生的心灵。
二、在发现歧义时追问——去伪存真
在教学中,学生之间出现分歧的时候,必定会引发学生的争论。面对出现的不同声音,我们不能是简单的裁判式的妄下结论,应该从宝贵的40分钟内挤出时间,给予学生思辨的机会,适当的引导,从而使学生在思辨中提升认识。
比如教师创设了丁丁小朋友背着书包上学,看到有两位同学要下楼,两位同学要上楼,该怎么上下楼呢?为了了解这一生活规则,我让一名学生到黑板上的“楼梯图”上摆放学生图像。只见这位学生把四位学生的图像并排放在了楼梯上,台下的几个学生说:“错了错了,不是这样摆放。”摆放的同学停顿片刻后重新摆放了位置。此时,我就问:“为什么有的同学认为第一种摆放是错误的。”A学生说:“他这样摆放,四个学生就并排走了,楼梯上就没有空隙了。”B同学说:“我觉得可以这样摆,楼梯上四个人走,他们都没有拥挤呀!”我说:“的确,从图上看来他们不拥挤,如果有再多几个人,也这样走呢?”B同学沉默了,台下和他同样意见的同学也沉默了,因为他们意识到了这种观点的不正确性。我随即询问摆放图片的同学:“你为什么一开始摆好了之后又重新摆放了呢?”这位学生说:“楼梯上并排走的话,就很拥挤,上楼、下楼的同学都靠右边走,大家礼让,这样就不拥挤了。”是呀,在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的时候引发思辨,进行追问,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思考与见解,这样就让学生把“走楼梯,靠右行,不拥挤,会礼让”这样的规则扎根心底,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
三、在发现亮点处追问——生成精彩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是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教师不能拘泥于教案,应根据课堂的变化有效引导追问,生成无法预约的精彩。
比如为了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规则,我创设了在公交车站台等车这一情境,让学生就利用教室讲台前一块块模拟上下车。只见学生们慢慢地“上车”,又默默地“下车”,突然一个小男生停顿了一下,右手一摆,嘴里嘟嚷着什么,接着旁边的一位女学生就先上前了。我走过去,问那位男同学:“老師发现你刚才站在那儿,默默地给这位女生作出了这样的姿势,是为什么呀?”学生说:“我想让她先走。”学生们在交流中都知道上下车不拥挤,不大声说话,唯独没有涉及到“礼让”这一问题。这位学生们用行动来述说他们的认识——会礼让,丰富了教学内容。
教育的契机无处不在,教师应独具慧眼,及时捕捉课堂上的亮点,生成性的东西,用即时追问来演绎课堂的精彩。
课堂的追问,是教师教学智慧的充分体现,需要教师真正关注学生当下的生活,敏锐发现、捕捉生成的信息,形成即时性的教学资源,真正地以智慧开启智慧,品行带动品行,情感激发情感,真正让课堂成为师生、教材与学生和润的舞台。
参考文献:
[1]汤晓梅.生活,让品德教学更精彩.江西教育.2015(2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