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脂肪肝综合征的防治措施
2018-01-27贾佳丽
贾佳丽
脂肪肝综合征是发生于产蛋禽和肉用仔禽的一种脂类代谢障碍性疾病。该病1930年首先在产蛋鸡中发现。随着养鸡业的发展,该病以产蛋鸡多发,导致产蛋量急剧下降,患病鸡多由于肝脏积聚大量的脂肪,出现肝脂肪变性,使肝包膜易发生撕裂,发生内出血,故又称为脂肪肝一出血綜合征。该病也发生于10~30日龄肉仔鸡,剖检可见肝脏、肾脏苍白、肿胀,组织学检查表现脂肪浸润,一般情况下,死亡率不超过6%,但有时可超过20%。
1.病因
脂肪肝综合征的发生主要受遗传、营养、环境和其他因素的影响。
1.1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在脂肪肝综合征的发生上有重要作用。从品系上看,某些品系的鸡容易发生这种综合征,但没有什么确实的证据来证明这一点。有人在田间实验时发现,不同品种鸡对脂肪肝综合征的敏感性不同,肉用种鸡比蛋用品种具有更高的发病率,高产蛋鸡与高雌激素活性有关,雌激素可刺激肝脏中脂肪合成。
1.2营养因素
营养因素对脂肪肝综合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饲料脂肪与蛋白质的比例不当。当饲料能量过高,超过11.3兆焦,千克,粗蛋白较低(低于16%),可引起产蛋鸭脂肪肝综合征的发生。二是脂肪与糖的比例不当。研究发现来自碳水化合物的能量比来自饲料脂肪中的能量对肝脏的损害更大。三是微量元素与维生素缺乏。研究表明日粮中添加一些B族维生素饲料可以有效地降低脂肪肝综合征的死亡率。维生素C、维生素E、B族维生素、锌、铜、硒、锰、铁等,可影响自由基的产生与抗氧化保护机制活性之间的平衡和这些过氧化物的清除,上述元素缺乏任何一种,均可能导致脂肪肝综合征的发生。四是日粮与日粮类型因素。以小麦等谷物为基础的日粮比玉米为基础的日粮饲喂鸡,要少发生脂肪肝综合征。日粮类型不同也会影响脂肪肝的发生,饲喂颗粒料的鸡发生率较高。
1.3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主要指应激因素、温度、饲养方式、饲料中的有毒物质、激素等等。①应激因素:当饲料中可利用生物素含量处于临界水平时,突然中断饲料供给或因捕抓、雷鸣、惊吓、噪音等可促进脂肪肝综合征的发生。②鸡体内是温度较正常高2~3℃,患病鸡的死亡提高20%。病鸡肥胖,高温天气新陈代谢旺盛,血管充分膨胀,导致肝脏破裂出血并引起大量死亡。③饲养方式:笼养鸡要比平养鸡易发生脂肪肝综合征。④饲料中的有毒物质:饲料中的黄曲霉毒素,油菜副产品中的芥子酸,均能引起肝脏脂肪变性,有时并伴有肝脏出血,对肝脏损害严重。⑤激素:雌激素分泌过多会导致脂肪的生成,失去反馈机制的调节。甲状腺素也可能影响肝脂肪的沉积。
1.4其他因素
其他因素包括抗生素的使用、疾病的发生、性别等。日粮中添加抗生素能使发病率增加,疾病使鸡易受到应激而导致本病的发生。
2.主要症状
发病鸡无明显症状,主要表现为鸡肥胖,超出正常体重的20%~30%。蛋鸡和肉用种鸡生产性能下降,产蛋率由80%逐渐下降到50%,或根本达不到产蛋高峰。肉用仔鸡嗜睡、麻痹和突然死亡,多发生于生长良好的10~30日龄仔鸡,病死率一般在6%,有时可达30%。有些病例呈现生物素缺乏症的表现,喙周围皮炎,足趾干裂,羽毛生长不良。由于肝外膜破裂引起致命性的出血,导致鸡的死亡,比正常平均死亡率高2%~10%。
3.病理变化
急性死亡时,鸡的头部、冠、肉髯和肌肉苍白。体腔内有大量血凝块,并部分地包着肝脏,肝脏明显肿大,色泽变黄,质脆弱易碎,有油腻感,仔细检查就会发现肝表面有条状破裂区域和小的出血点,说明腹腔中的血凝块来自肝脏。实质中可能有小血肿,呈深红色或褐色至绿色,其色泽与血肿形成的时间长短有关,前者为新鲜出血,后者为陈旧性出血。腹腔内、内脏周围、肠系膜上有大量的脂肪。如果在本病暴发过程中和暴发后检查,则看似临床健康的同群鸡中也可见到类似的肝实质中的血肿和体脂增多现象。死亡鸡处于产蛋高峰状态,输卵管中常有正在发育的蛋。
4.防治措施
4.1科学配制日粮
摄入过高的能量饲料是导致脂肪过度沉积造成脂肪肝的主要原因。日粮应根据不同的品种、产蛋率科学配制,使能量和生产性能比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产蛋率高于80%时蛋能比以60为宜,产蛋率在65%~80%时蛋能比以54为宜,日粮总能量水平一般在11.30-10.4兆焦,千克左右,可有效减少脂肪肝的发生,同时不影响母鸡的产蛋量。
4.2添加适量的营养物质
饲料添加适量胆碱、肌醇、蛋氨酸、维生素E、维生素B12及亚硒酸钠等嗜脂因子,能防止脂肪在肝脏内沉积。有资料显示天气炎热和产蛋高峰期每千克饲料添加蛋氨酸8克、氯化胆碱1克、维生素E20国际单位和维生素B120.012毫克,能有效地防止脂肪肝综合征的发生。对病鸡,在饲料中适当添加柴胡、黄芩、丹参等中药,可以控制病情的发展。
4.3加强饲养管理
提供适宜的生活空间,环境温度,减少鸡的应激,鸡群更换全价日粮,对防止脂肪肝综合征的发生有良好的作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