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标题中的“网络流行语”初探
2018-01-27贾子玕
贾子玕
摘 要:在互联网时代,网络流行语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大众文化传播现象。如今,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的新闻媒体,在新闻标题中对于网络流行语的运用较为普遍。本文探讨了网络流行语在新闻标题中出现的过程、特征、运用效果、应该避免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互联网;媒体;新闻标题;网络流行语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8)06-0181-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06.115
《江苏给力“文化强省”》——2010年11月10日,一向以严肃严谨著称的《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发布了一篇标题如此“新潮”的新闻,“给力”这个网络流行语第一次登上了大雅之堂。一时间,这个新闻标题本身就成为一大热门新闻,引发如潮热议。
在此之前,网络流行语一直属于网民的“自娱自乐”,很难获得官方认可,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处于被质疑、被歧视的窘境,不但有语言学家认为网络流行语破坏了汉语的纯洁性,在高考作文阅卷中,也对网络流行语采用“封杀”态度。在传统媒体中居于首席地位的《人民日报》能够打破局面,在头版头条给网络流行语一席之地,确实让很多读者感到意外。
在《人民日报》率先“吃螃蟹”之后,忽如一夜春风来,网络流行语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中“千树万树梨花开”,显示出蓬勃的生命力,在各大传统媒体的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客户端中更是遍地开花,势不可当。如《不施肥、不打农药的海水稻试种成功,看看袁隆平的“小目标”是什么?》(2016年12月5日“央视新闻”官方微博),使用了网络流行语“小目标”;《机构高价参与的“坑爹”定增:当年的16.7元如今只值2分钱》(2017年10月31日《中国基金报》),使用了网络流行语“坑爹”,等等。从小试身手,到蔚然成风,再到如火如荼,如今,在各类新闻标题中见到各种新鲜出炉的网络流行语,人们已经不会大惊小怪,反而习以为常,由此可见网络流行语“挡不住”的魅力。
其实,在此之前,各级各类新闻媒体对于“流行语”并不陌生,也并不排斥。在图书、影视剧、歌曲等传播方式较为发达的时期,各种书名、影视剧剧名、流行歌曲歌词等,是各种新闻标题中的“常客”。如京派作家王朔的小说热销的时候,《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看上去很美》《动物凶猛》等书名就是人们灵感的源泉,媒体上涌现出大量的“一半是××,一半是××”“看上去很×”“××凶猛”等格式的新闻标题;再如《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将爱情进行到底》等影视剧热播的时候,媒体上也涌现出大量“拿什么拯救你,我的××”“将××进行到底”等格式的新闻标题。可以说,对于“流行语”,新闻媒体并不是先天排斥的,相反,作为最为直观的社会文化现象之一,新闻媒体对于“流行语”天生就具有好奇感、亲近感。但是,因为网络流行语是诞生于鱼龙混杂的网络世界,没有经过传统媒体的审核渠道,所以,有些网络流行语难免会低俗、媚俗、粗俗、带有人身攻击、带有负面情绪等。因此,传统媒体对于网络流行语有一个观察期、适应期,也是一种正常的、负责任的行为。
网络流行语是泥沙俱下的,但是,那些达到“一夜爆红”程度的网络流行语,一般是得到亿万网友检验、认可的,或者具有某种“正能量”,或者反映出某种社会心理,所以才能在网络世界迅速扩散、传播。比如,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网友的自豪之情与日俱增,“厉害了,我的国”成为人们由衷的赞叹。再如,莫名其妙一夜爆红的“蓝瘦香菇”,其实也是因为暗暗扣合了地域的优越感、群体心理的极端化、猎奇心理、从众心理等,看似“莫名其妙”,其实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因此,那些广泛传播、深入人心的网络流行语是从亿万网友中诞生的,它们常常具有新颖、形象、活泼、幽默、传播力强的特点,一旦准确击中网友的兴奋点,常常就会一夜爆红,如“这盛世如你所愿”“洪荒之力”“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葛优躺”等,都是一夜之间红遍网络,引发网友的“造句”热潮。这些网络流行语本身既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又具有特殊的修辞效果,一旦出现在新闻标题中,往往具有别样的表现力。如今,经过一段“磨合期”,一向给人以权威、严肃印象的传统媒体不再对网络流行语拒之门外,而是欣然接受,这是一种顺应网络潮流、亲近网友的表现,应该“点赞”。
各大媒体对于网络流行语的使用方式,大致可以分为直接套用、化用、格式套用、舊词新意等,形式丰富,灵活多变。如《厉害了!全球发展最快旅游城市,重庆位居榜首》(2017年10月29日《重庆日报》),直接套用了网络流行语“厉害了”,体现出浓浓的自豪感;再如《山寨景点大盘点:我可能旅了一个假游!》(2017年10月16日山东网络广播电视台),套用了网络流行语“我可能××了假××”,具有幽默自嘲的表达效果。总之,网络流行语形式灵活、层出不穷,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媒体从业者也充分掌握了使用的“套路”,往往能根据新闻的内容来拟制适用的标题,取得了较好的表达效果。
总体来看,各大媒体对于网络流行语的使用,一般具有良好的效果,得到受众的普遍欢迎。但是,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我们也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运用要适度,不要生搬硬套
有些媒体从业者看到了网络流行语的魅力,但不分场合、不计后果地滥用,则会弄巧成拙。比如某年广州天气酷热,有人不幸中暑身亡,某报竟以《广州“酷毙”二十余人》为标题报道此事,显得油腔滑调、很不庄重,也伤害了读者的感情。
二、要考虑受众的接受程度,不要故弄玄虚
虽说现在是互联网时代,但毕竟有些群体并不是天天“泡”在网上,对于有些网络流行语,有些人群是如听天书、一头雾水的。即使是对网络世界较为熟悉的,网络流行语那“各领风骚三五天”的更新速度也会让人目不暇接,所以,对于一些新近流行、有些费解的网络流行语,媒体要谨慎使用、有技巧地使用,或者在下文给出必要的解释。如某报曾有一篇反映足坛扫赌案的报道,标题为《我的叉腰肌中了一箭》,熟悉网络的读者知道,这个标题中的“叉腰肌”“中了一箭”都是“梗”,是网络流行语,但对于对网络不甚熟悉、或者比较隔膜的读者来说,则可能会一头雾水,甚至觉得是某人的腰部真的“中了一箭”。
总之,网络流行语进入新闻标题,如今已经成为一种司空见惯的大众传播现象。媒体从业者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让新闻更加接地气,更加深入人心。
参考文献:
[1] 骆昌日,何婷婷.近十年来我国网络流行语的演变及传播研究[J]. 河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2).
[2] 杨勇.网络流行语衍生、传播的理据和方向[J].学术界, 2016(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