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名著看不下去?那就对了

2018-01-27霍真布鲁兹老爷

公务员文萃 2018年1期
关键词:李尔王俗人茶花女

霍真布鲁兹老爷

很多人看名著看不下去,其实没什么奇怪的。有些名著看不下去是很正常的。看不下去名著,不丢人,也并非意味着你是个索然无味的人。

其实很多人都这样,大家都是大俗人。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爱看武侠电视剧,他只有一个标准——打不打?打就看,不打就不看。

文学鉴赏本来就是很私人的事。所谓“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别人读着好,偏偏你不爱,也很正常。

事实上,有些名著读不下去,不仅仅是读者的问题,也有名著本身的问题。有些名著读起来是需要一些前置条件的,这些书可以不必勉强自己读。这其中,大概有三种情况:

其一,知识储备不够。像《神曲》和《浮士德》这种书,年少时我仗着年轻,为了显摆,曾经很张狂地读过。但是读完以后发现除了跟人吹牛,一无所获。别人说好,我也说好,好在哪儿我不知道。因为要读这种书,至少要对《圣经》有比较完整的了解,对宗教典故要很熟悉。很显然,我读书时不具备这种知识储备,所以看完就忘,一无所得。很多名著跟《神曲》一样,是存在一定的知识储备障碍的,必须跨过这些障碍,方能读出其中滋味。读之费神,此类名著放弃读也不是不可以。

其二,阅历不够。我读的第一本名著是《三国演义》,第二本是《茶花女》。《三国演义》还好,當时觉得《茶花女》真是难看。后来长大再读,发现原来只是我当时见识浅薄。同样,我读“高尔基三部曲”,有个女同学也跟我一起看,看完后她表示:“这玩意儿怎么会是名著?”读之觉得无趣,也不用勉强自己。

其三,时代不同了。有些名著在当时和其后的若干年是名著,但是任何事物都是发展的,今人站在前人肩膀上,胜于前人再正常不过了。比如《李尔王》,如果熟读中国历史,你会觉得这不是很简单的事吗?这就是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而等你看到黑泽明的《乱》(改编自《李尔王》),就会觉得更胜一筹,这就是名著自身的历史局限性。后人的很多技法已经大大超越了前人,有些名著放到今天可能就泯然众人,它的历史价值、学术价值远远大于它的阅读价值;如果不做研究,没有很浓的兴趣,也不必读。读之无意义,此类名著更不用抱住不放。

那么如果想读名著,怎么读?名著之所以是名著,就在于它能满足很多人的不同需求。

我厚着脸皮发自内心地说,我看《红楼梦》就看了个吃,看《水浒传》除了看打架,也就爱看吃——满桌子的肥鸡烧鹅,读的时候口水淌一地。

这让我一直很惭愧,后来我看张爱玲的书,才发现我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她写道“相府老太太看《儒林外史》,只看了个吃”。原来那么有才情、有感悟力的人,也是这么看书的!

说到这里,大家应该明白我的意思了,要善于发现名著里自己的兴趣点所在。读《论语》,不妨只记住“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以后做菜的时候这么做,生活能多增几分情趣。我看《飘》时,只记住郝思嘉在塔拉的红土地上得到了治愈, “我明天回塔拉再去想吧。那时我就经受得住一切了”。

“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咱做不了名士,也当不了英雄,做一个大俗人在读书中寻些自己的乐趣,不也挺好的吗?

(摘自《读者·校园版》)

玩、学、做、悟、舍、了。

——著名演员濮存昕用六个字归纳人生

知道在哪儿,世界就变得像一张地图那么小了;不知道在哪儿,感觉世界才广阔。

——刘慈欣

你直到停止读书,才真的开始变老。每本书都会教给我一些新东西,或者帮我以不同的眼光看待事物。

——比尔·盖茨说,读书是他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条件endprint

猜你喜欢

李尔王俗人茶花女
做一个俗人
做一个俗人
On the Imagery of Heath in King Lear—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rchetypal Criticism
The Lady of the Camellias茶花女
浅谈茶花女悲惨结局
拜佛
The Challenge to Samuel Johnson’s Literary Theory
茶花女吊灯
话剧《离去》
活得累,全是因为“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