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方式转变的实践研究
2018-01-27杨亚雄
杨亚雄
摘 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调动学生的学习潜能,使学生能以饱满的情绪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对此,教师应精心设计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景,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等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发展他们的能力,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从而使学生逐渐形成了“数学有趣”“我非常喜欢数学”的数学观念。
关键词:教学方式;转变;引入;教学过程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8)06-0032-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06.016
本文从课堂教学中的引入环节、教学过程中教与学过程的统一这两个方面,对课堂教学的途径与方法做了比较全面的阐述,并例举了在不同环节可利用的多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课堂引入的转变
(一)温故引入,承上启下自然过渡
通过复习旧知识,承上启下,导入新课,从而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正所谓温故知新。例如:在学习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时, 我先复习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即在一个三角形中,等边对的角也相等。反过来,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吗? 从而引入新课。
(二)联系实际引入
我不断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充实我们的课堂结合新课的内容,联系学生实际导入新课。在学习行程问题中的“顺流逆流”类应用题时,我结合中学生大多数都会骑自行车而且都骑过车这一实际情况会问学生:“你在路上骑自行车是顺风时快些?还是逆风时快些? 为什么?”或问 “你在河流中游泳时,往上游游得快还是往下游游得快些? 为什么?”。这样联系学生的亲身经历使学生所具有的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联系起来,加深对间接经验的理解和掌握。
(三)直观演示引入
教师可借助实物、直观教具或实验等进行直观演示,结合讲解,自然地引入新课。随着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演示的内容不断增多,它的作用日益重要,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感知、理解书本的知识,直观演示在几何课中使用得比较频繁,例如,前些年探究如点和圆、直线和圆、圆和圆的位置关系等几何图形之间的位置关系,并揭示其规律时,使用直观演示更常见,现在依托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更加方便易行。
二、教学过程的转变
(一)创造条件,还原学生对知识的感性认识
任何知识都是科学家从生活中总结探究出来的,所以我认为数学也来源于生活。如何还原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感性认识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在讲几何图形“三视图”时,我就会让学生动手去做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圆锥等立体图形,同时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会出这些图形的正视图、俯视图、侧视图。学生很新奇,觉得操作起来也相当简单,画得都非常认真。这节课学生学得不亦乐乎,不仅在同伴之间展示了自己的“杰作”,还体会到了观察的快乐,并又一次顿悟“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境界。接下来,我让他们讲述制作立体图形的简便快捷的方法。学生真是奇思妙想。比如在讲正方体的制作时,有的学生是直接剪了六个小正方形,再将这六个正方形一个一个用胶条粘合起来。还有的学生则触及了“一四一”型、“二三一”型、“阶梯形”中的个例。这样就为展开图的学习打下了铺垫。再通过不同的破拆方法,总结出正方体的展开图的11种情况,学生观察图形结构,为了便记忆,编成如下口诀:一四一呈6种,一三二有3种,二二二与三三各1种,展开图共有11种图形。这个过程是他们亲身体会,亲手完成的,同时体会到原来他们也可以像数学家一样去思考、探索知识。
(二)重视定理的推导过程,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
数学教学我认为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必须要追根溯源,只有这样,学生学到的知识才不仅仅是一个个原理、公式的叠加。所以,我会更加重视每一个原理和公式的推导过程。其实,这个过程才是真正带学生走进数学殿堂并沉浸其中的钥匙。比如,在讲全等三角形时,我并不是把三角形全等的五种方法和盘托出,而是重视他们的作图过程,每一个学生都要根据给出的条件画出三角形,并看看所画图形是否与已知图形全等,通过观察和比较,学生知道了原来满足三组边和三对角当中的部分条件就能得到全等的三角形了,然后自己在脑海中就能把自己当堂学得判定方法总结出来,从而得到“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即三角形全等的“边边边”公里。掌握第一个判定公里的探索方法,剩下的几个全等的判定定理,学生自己就能熟练地套用了。虽然第一种方法略显多用了些时间,这是磨刀不误砍柴工,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是完全有必要的。其实这样留足够的时间真正让学生动起来了,他们不但不会觉得枯燥乏味,反而沉浸其中,乐此不疲,还会觉得时间过得迅速。这样得来的知识不仅不用死记硬背,还会记忆得相当牢固。三角形的全等学得好了,对于后面的知识例如:角平分线性质和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的学习打好基础,学起来轻松应手。学生自己就能通过两个三角形全等来得到相应的性质定理及其逆定理。还有的时候,有些学生在做题时把从全等推来的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忘记了,自己还能从新推导,进而完成下面的证明。所以重视推导过程得到的效果是一劳永逸的。
总之,初中数学教学要培养学生逐渐形成“数学有趣”“我非常喜欢数学”的观念,除此之外还要注意课后反思环节,只有全面深刻的反思,才能发现不足,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完善课堂。今后,广大教师还要积极参加培训,掌握更多新的教学技术,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互联网等高科技手段,并不断挖掘新的数学素材、充实课堂,让学生在愉悦的情景中学习,享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和获得成功的快乐。此外,教师还需要不断地去探索,在实践中摸索,在摸索中实践,相信教学方法一定会不断地更新。
参考文献:
[1] 卢斌.例谈构建初中数学高效课堂[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2).
[2] 劉丽君.分层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
[3] 陈静安.关于中学数学教育现代化的构想——由日本数学教育改革与发展引出的思考[J].教育学报,1998(4).
[4] 汪明瑾,海潮. 论数学教育在创新教育中的作用[J].平原大学学报,2000(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