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个庸常者,又何妨
2018-01-27胡博聪
胡博聪
有这样两种人生:一种是经常和朋友一起聚餐神侃,煲电话粥,话家长里短,聊街谈巷议,并乐在其中;一种是敢于冒险,不断前进,昂扬向上,勇于挑战,追求壮烈。你选择哪种人生?在许多人看来,这是无疑而问,前者浮浅,后者深沉;前者低俗,后者高雅;前者碌碌,后者向上。怎能弃后者而取前者呢?其实,在我看来,做个庸常者也未尝不可。
海子在《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里说:“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何为喂马、劈柴?何为粮食、蔬菜?在我看来,喂马、劈柴、粮食、蔬菜约等于聚餐神侃,煲电话粥,话家长里短,都是普通人的最平凡的生活内容。诗人绝对是一个完全沉浸在自己世界里的人。沉浸在诗歌王国里,他已经发现自己的生活方式有缺陷,所以要从明天起,喂马、劈柴,关心粮食和蔬菜,做一个普通人,享受普通人的幸福。
很多人认为鲁迅是那种追求壮烈的人,敢于挑战的人。其实,在我看来,鲁迅也是一个沉浸在自己世界里的人,他也有普通人的普通观念。他在遗嘱里告诫家人:“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但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这里没有一般父母望子成龙的奢望,有的只是一位普通父亲的谆谆叮嘱。所谓寻点小事情过活,就是做一个普通人,寻求普通人的幸福。
为什么海子和鲁迅都如此倡导做普通人?因为杰出人物不是轻易就能长成的,它是多种因素的合力造就的,可遇而不可求。而普通人则是社会的大多数,他们才是构成社会的基本群众。普通人虽无鸿鹄之志,但他们有自己的生活,或者聚餐闲聊,煲电话粥,话家长里短,或者喂马劈柴,周游世界,关心粮食和蔬菜。这样的生活,可能不那么高尚、高雅和高洁,但是实实在在,有滋有味。
我们常常听到各种各样做人的教导箴言,其中不乏中肯的教诲,但也有不少箴言有道德绑架的成分,逼人放弃普通人的生活,赶普通人进圣人堂,就是道德绑架的典型思维。有圣人,有常人,圣人理解常人,尊重常人;常人敬重圣人,维护圣人,这才是正常的社会。而企图用圣人的标准要求常人;将常人圣人化,那既是对生命的失敬,也是对社会生态系统的破坏。
和朋友一起聚餐神侃,煲电话粥,话家长里短,聊街谈巷议,如此人生确实有庸常、俗气的嫌疑,不如挑战者那样棱角分明、壮烈激昂。但是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每一種人生都是一个合理的存在,做一个庸常者又有何不可呢?
文章先比较材料里所涉及的两种人生,提出中心论点“做个庸常者,又何妨”;接着以海子的诗句和鲁迅的遗嘱为材料,阐述做普通人的道理;然后以杰出人物可遇不可求、普通人生活实在为理由,从理论上阐述为什么“可做个庸常者”;再批判道德绑架的恶果,指出其不敬重生命、破坏社会生态系统的实质;最后回应开头,再次归结中心论点。全文有比较,有分析,有正面阐述,有反面批驳,高瞻远瞩,见解新颖,有思想深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