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
2018-01-27单良艳何海燕张汉飞
单良艳 何海燕 张汉飞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主动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不断壮大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这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立足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企业发展作出的重大部署,为新时代企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全球竞争力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要求
在贸易与投资日益一体化的今天,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不仅是企业规避贸易壁垒、获取海外市场的经营方式,而且是一个国家拓展全球发展空间、整合全球资源的制度选择。经济全球化扩大了世界市场,加剧了激烈的国际竞争,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应用,促进了各种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国际范围内的流动和配置,使得各个国家经济越来越多地相互渗透、相互依存,世界经济更加复杂多变。生产要素和各种资源的国际流动和配置又加剧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而企业跨国生产的大量发生,造成生产要素国际流动加快,促进了生产经营全球化进程的加快。
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拓展了一个国家产业和企业配置资源的空间。无论是能源、原材料,还是资金、技术、劳动力,都可以在世界范围内进行配置,再也不局限于一时一地。世界经济的这种深刻变革变化使人类社会正在从国际贸易时代进入国际生产时代。适应世界经济的这种深刻变革变化,我国必须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以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为抓手,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国际经济形势国际战略格局更重要的变化还在于国际经贸规则的改变与战略空间的博弈。新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要求全球贸易和投资规则再上新台阶,多哈回合的止步不前使得全球经贸规则的发展更多地借力于区域贸易安排,即所谓FTA。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后,面对全球格局的动荡与变化,特别是新兴经济体的奋起直追态势,顺应全球化发展的客观发展需要,欧美发达国家加速了区域自贸区战略的推进,着力构建高标准的国际经贸规则体系。新的高标准经贸规则体系将世界经济从边境开放推入境内体制性开放的新阶段,要求各国加速国内体制与国际规则的接轨,要求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和转轨国家以建构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制度为重点更加深入地推进国内企业体制变革。
降低开放型经济的负面效应
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也是降低我国开放型经济负面效应,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的必然要求。在参与经济全球化30余年的发展进程中,开放型经济的增长在给我们赢得巨大收益的同时,也产生了对外经贸关系不平衡等不容忽视的负面效应。持续快速增长的贸易顺差和国际收支顺差积累了巨额的外汇储备,推高了中国通货膨胀压力。庞大的顺差让中国承付了全球经贸失衡的巨大压力,高速增长的外汇储备既不断推高国内通货膨胀,又在美元持续贬值的形势下不断缩水。这让中国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成效显著降低,而风险持续增加。深入分析中国国际收支顺差从产生到转换成外汇储备和通货膨胀压力的机制,可以发现,国际收支顺差的增长造成外汇储备和通货膨胀压力,是当前中国既定体制运转的必然结果,从收支顺差到形成外汇储备和通货膨胀压力的过程中,每一个传导链条都可以通过制度改进而加以阻断。
降低开放型经济的负面效应,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关键在于坚定不移地不断扩大和深入发展对外开放,通过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制度以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为平台实现更大规模、更高效率的全球资源整合。大力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有利于提升我国经济发展的均衡性。本土企业走出去投资开展跨国经营,增加海外直接投资收益,能够促进本国国民收入;增加海外直接投资支出,能够缓解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顺差,促进国际收支平衡,减少人民币升值压力。这绝不是外汇储备剧增条件下的权益之计,而是中国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打造世界经济强国的战略举措。
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角色与地位发生了深刻变化。一方面,我国海外国家利益迅速增长,要求我们有效维护和增进这些利益;另一方面,国际社会调整了对我国的角色定位,要求我国担负起更多的全球责任。但是,作为一个后起的转轨国家,我们维护和增进海外国家利益的能力与现实需要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距离,我们迫切需要调整观念转换体制找到工作抓手,培育中国提供全球公共品的意识和能力,承付新的角色,实现全球责任与自身利益诉求的协调发展。这一抓手历史性地落在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身上。在当今世界格局中,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是全球化时代配置资源的微观主体,以其为载体的直接投资被称作“生产要素包”,是确保海外资源稳定供应、平抑经贸争端、加速结构调整、获取先进技术、拓展市场空间和减少外汇储备的必然选择,在世界经济发展中具有日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对中国的战略意义不言而喻。
中国企业亟需提档升级
环顾世界,全球主要市场需求持续低迷萎缩,全球经济结构深度调整,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持续扩展和蔓延,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标准等方面的竞争日趋激烈。近五六年间,通过“材料革命”带来第六代、第七代技术更新换代,欧美新型制造业逐渐发展成其最重要的贸易增长点,直接挑战我国制造业大国的地位。如美国建筑多用可降解的复合材料,用现代力学代替结构学,直接遏制我国钢铁、水泥等传统建材市场。以低碳理念为核心的发达国家产业重组与重构正改变全球的生产技术、生产方式与生产布局。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一直是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的首要对象国。新时代,我国将同时在传统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与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展开市场竞争,对外贸易面临市场规模和市场结构的双重挑战。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近年来,我国在促进本国企业跨国投资方面取得较大进展,中国海外投资风生水起,正在逐步成为全球企业跨境直接投资发展的重要推动者。但从国际比较来看,我国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的海外相对实力仍然落后于世界主要新兴经济体,仍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根据IMF统计,近20年来,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对外投资存量中90%来自发达国家。随着新兴经济体的逐步崛起,尤其是近年来国际金融危机对发达经济体带来严重冲击,金砖国家等发展中国家企业对外投资扩张迅速,在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投资存量的比例明显上升。
根据国际经验,发展中国家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对外投资将明显加快。这一阶段应该也是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增加,对外输出能力增强,加快走出去的时期。欧美发达国家正是通过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投资构建了全球供应链和生产网络,保持和提升了自身竞争优势,并不断扩展着其在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中的收益。现在的问题是,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各国经济发展的困顿加剧了投资保护主义倾向,以国有企业为主体但缺乏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制度、缺乏投资经验和战略推进的中国企业亟需提档升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这种历史方位,要求我们必须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個市场两种资源,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全面开放新格局,培育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这是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作者单良艳系北京理工大学博士研究生,何海燕系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汉飞系中共中央党校研究员、硕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