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永顺村:为幸福而奋斗

2018-01-27王芳

经济 2018年2期
关键词:永顺贫困户

王芳

利辛县地处安徽省西北部,是亳州市唯一国家级贫困县、大別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利辛县西南有个永兴镇,永兴镇西南有个永顺村。2017年12月24日,《经济》记者来到永顺村蹲点调研。

村里的住宅大多是两层白色平顶小楼,偶尔可见带屋脊的砖瓦平房。这里虽属于大别山集中连片区,却一马平川,看不到一丁点儿山的影子。大片的麦子地占据了绝大部分耕地,为冬日苍黄的景色装点了茸茸绿意。间有桃林、鱼塘、葡萄园、蔬菜大棚点缀其间。

前来接记者的安徽省公安厅驻村第一书记刘虎介绍道:“这里地处黄淮。为了治理好淮河,上世纪70年代,利辛县修建了一条人工水利工程——茨淮新河,起到了分流和蓄水作用。但永顺村并没有大的河流湖泊,农业灌溉主要依靠降雨和机井提取地下水。种植最多的是小麦和玉米两季作物。皖北总体概况是人多地少。永顺村有16个自然村,1300多户,5300多人,耕地总面积7100多亩,人均耕地面积是真正的一亩三分地。传统作物已基本实现机械化种植收割,产量稳定,却价格低廉。”

选准路子,两委先上

利辛县是农业大县,种植结构单一,工业基础薄弱。尽管小麦玉米都有上千斤的高产,但去掉种子、化肥、农药和机种机收钱,平均每亩只有700元左右。人口、物价翻了几倍,仅靠种植传统作物已经难以满足生活所需。村里有劳动能力的3400多人中,已经有近一半外出打工,合肥、江浙一带是首选之地,甚至有少部分投亲靠友远在新疆扎了根。

“当年外出的,都是家里生活困难找不到出路的,现在都混好了。这些人可是我们的财富呢。”村书记李月新感叹道。

如何让土地实现更高价值?如何建立人和土地的新型关系?是庄稼人一直苦苦追寻的答案。

三年前,36岁的刘虎将妻子和不满两岁的儿子舍在家里,来到永顺村担任第一书记,经过学习和调研,村领导班子找到一条破解贫困村发展的产业路子——“以土地流转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转型,建立适度规模经营的农业示范产业,扭转农民传统种植观念。”

发展农业产业,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是必备的前提条件。可这几样都是村里的短板。“刘书记那时候就像个老和尚,四处化缘。我们也尽可能地将政策向村里倾斜,可镇里的资金也有限。”永兴镇镇长刘阳笑着说。

木鱼敲到了娘家省公安厅,省厅筹措了200余万元,刘虎又联系古井集团捐赠现金98万元。同时协调县里10多个项目资金2000多万元,经过两年努力,永顺村实现了村民组道路全部铺上了水泥路;完成农村电网改造,新装变压器3台,增容260千瓦时;还建起了5座总装机769KW的光伏电站,为全村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每年增加约3000元收入。

新产业可能意味着高收入,也伴随着更高的风险,流转土地难度很大。几位村干部起早贪黑、走村入户,动员群众改变观念、消除费用支付顾虑。“有的人家我们跑了不下20趟,才跟村民签下租地的合同。”李月新对记者说。

经过考察,结合全县总体规划和慎重选择,一个占地近千亩、种养结合的农业循环产业基地建立起来。“肉鸭+有机蔬菜+经果林”的循环产业扶贫模式已经落地:9个养鸭大棚,每棚一年可出栏20万只的成鸭,按每只两元的纯利润计算,可产生40万元效益。同时鸭粪无害化发酵后可为300亩薄壳山核、150亩葡萄和50亩36个钢构蔬菜扶贫大棚提供优质的有机肥料。运营后,可增加村集体收入近7万元、增加土地流转70万元、提供常年务工岗位近100个、联系帮扶贫困户36户。

目前,全村流转土地近2000亩,特色农业种植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带动贫困户就业规模不断扩容。

回乡创业,有人带头有人跟

1995年,刚刚初中毕业只有17岁的兰金万离开家乡,跟着一个本家的叔叔去宁波打工。“那时候,村里只有一条泥巴路,一下雨,几天都出不去。”

10年前他开始在当地种葡萄,掌握了种植技术。虽在他乡立足,兰金万还是难以割舍对家乡的眷恋。2015年,在刘虎和村两委的动员下,他带着媳妇孩子回到家,承包了150亩地。他引种的葡萄是浙江省农科院培育出的品种,个头像巨峰,口感很好。2017年葡萄挂果,每斤5元,填补了当地高端市场的空白。

听说记者要采访,他放下帮别人剪枝的活赶到村部。43岁的兰金万,红黑的面庞,说话仍然有些腼腆。“村里修了4米宽的水泥路,机井打好、电也修通了。流转土地我基本没操心。2017年雨水大,葡萄上市晚,到11月中旬还有两万斤葡萄在地里,多亏刘书记联系,省公安厅和古井集团帮助销售了1.5万斤,一下子解了燃眉之急。”

兰金万还替农户算了个账,土地流转每亩800元已经是这里的“统一价”,流转了土地的农民头一年就可以拿上第二年租地的钱,还可以到葡萄园里务工,一人一年怎么也能挣个五六千元。葡萄园一年可带动农民务工收入七八十万元。

有人示范,有人跟随。两个同村人也承包了50亩地,跟着兰金万学种葡萄。目前葡萄园已经投入了100多万元,2018年进入盛产期后,葡萄亩产可以达到3500-4000斤,他有信心两年后收回成本。

记者还遇到两位兄弟,开了三天货车从新疆返乡创业,不离开了。其中一位叫兰新华的村民对记者说:“这些年走南闯北,很多当地人问我,你出来好些年,怎么口音就是改不了呢?我说,我就是皖北人,为啥要说你当地的话呢?”

“搞农业没啥窍门,得实干”

说起吕东海,永顺村的老少爷们儿都挺服他。人家那农机合作社搞得有声有色!

吕东海曾任村长和书记10年,两村合并后,他主动离职。党的十五大之后,吕东海预感土地流转后,农村种地方式要发生改变。于是,在一次农委主持的创业能人培训班中,吕东海大胆地提出组建农机合作社的设想,得到农委老师的认可。经过3个月的筹备,长丰农机合作社成立了。经过几年发展,合作社已经成为省级农机示范合作社。在办公区,记者看到合作社的规章制度整齐地贴于墙上,各类大型农机机械排列在钢架棚里的厂房里,有30多台。每个钢柱旁都按要求摆放了新购置的灭火器。

“这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合作社管理者5人,社员达到86人,已经配备了全套的大田机械。农机设备更新很快,平均每两年就要淘汰一批。2016年,享受到60%的农机补贴,我一次就购买了11台。合作社严格管理,实行跨区作业,最远去过连云港。”吕东海自豪地说。

两个大学毕业的儿子,经他动员,也回到家乡,并创办了百川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目前已经流转整合了周边1260亩土地。利辛县农机合作社有210家,但正常运营的只有60家。吕东海说:“合作社要有稳定的资金来源,否则难以支撑。”

与刘虎书记去外地考查泥鳅养殖后,吕东海利用12个贫困户60万元的小额贷款“贷资入股”,修起地面鱼塘50亩,发展泥鳅人工繁殖和养殖。每年给贫困户分红3500元。此地养泥鳅的人不多,每斤十二三元的价格不愁卖。波光鳞鳞的池塘下翻跃着泥鳅,也藏着农民的希望。

2018年,合作社成立农资服务中心,为种粮户提供从种植到销售所有环节的全程服务。目前已托管了两个村子1万多亩土地,代种代管代收,收取服务费。规模农业成本高、风险大,也辛苦得很,一时失算可能就亏了本。跨区作业也经常会碰到拖欠工钱的事情,甚至还遇到跑路的情况。

如何把合作社做大做强,是吕东海考虑最多的。下一步他想增加晾晒、烘干、仓储设施和初加工。

吕东海订了三份报纸和杂志,以便及时了解政策和行情。他叙事条理清晰,才思敏捷,又不失谨慎和实干精神。记者惊叹于这位从本乡本土成长起来的农业企业家的眼光和战略思维,即便都是种小麦,也是为种子公司订单生产的繁育种麦,每斤价格要高出一毛多。他却说:“干农业没啥窍门,你得实干,得负责任。”

病残致贫多,看病有保障

永顺村2014年有348户贫困户784人,到2017年仅余29户60人。贫困户中60%是因病因残致贫,还有一些是因学或五保低保人员。

兰玉清今年65岁,看着挺壮实,嗓门豁亮。由于年轻时劳累过度,患有腰椎间盘突出,压迫得腿疼,走路一瘸一拐,人送外号“老拐”。老两口都是高血压,要长年吃药,收入和生活质量落下来。经过帮扶,2017年,他家也脱了贫。

一是“老拐”当上保洁员,每月600元;二是产业扶贫,蔬菜钢架大棚帮扶36个贫困户其中之一,每年有2000元收入;三是农田收入,家里四亩三分地,流转出一亩,一年租金800元,自己还种着三亩三分地,约3000元收入;四是享受每年1520元的残疾补贴。此外还有队长补助530元。在县里为贫困户发放的小康卡(将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政策优惠都打到一张卡上)上,记者看到每笔钱列上明细,钱也能及时到位。治病是最大的开销,两个老人享受慢性病治疗,报销比例能达到96%。

大病可以迅速拖垮一个家庭,特别是承受能力差的农村家庭。

兰宾和徐林林一家的遭遇令人惋惜。孩子刚满两个月睾丸处就长了个小瘤,并且发展很快,直到五个月时在阜阳人民医院手术活检后才最终确诊为罕见的胚胎型横纹肌肉瘤,经过三次手术和化疗,孩子的命保住了,前后花掉了东拼西凑借来的二三十万元。得益于健康扶贫政策,最后一次1万多元的手术费用及大部分检查费得以免除。目前,一家人被列为低保户,并享受光伏扶贫政策。虽然这种病治愈希望很渺茫,但有国家的政策和村里好心人的关心和鼓励,徐林林依然顽强地鼓起生活的勇气。

为了解决因病致贫难题,安徽省实施健康脱贫兜底“351”工程,即县市省就诊,实行3000、5000、10000元封顶的兜底保障,该政策虽然曾导致贫困户蜂拥住院的情形,却也在危难之时,帮助许多像徐林林这样的家庭解决了看病贵的难题。据了解,目前该政策正在做出相应调整。

保留村级小学,还需加力

近些年,农村不少学校在合并风潮中停办,难得永顺村还保留着吕集教学点。鲜艳的色彩、飞奔的身影、认真的眼神,校园是村里最有朝气和充满灵动的地方。不大的操场上,年轻的体育老师正满头热汗地教同学们踢足球。

在校办公室里,语文老师吕学彬向记者介绍,从一至五年级,学校共有109名学生,9个老师。除了语数外、音体美外,还有安全、健康、科学等课程,由于老师少,每个老师都要身兼数科。音乐美术是通过多媒体教室,与镇上老师一同线上教学。老师都是本地人,年龄偏大,最长的教龄已经有30多年。面对教师力量的匮乏,吕老师对记者说:“你帮着呼吁下呗,欢迎支教老师来我们这里,哪怕带一段时间也好。”

中午,学生们在学校食堂就餐,孩子们从2014年享受贫困地区学校的营养改善计划,有课间餐。按照教育扶贫的政策,全校有12名贫困生,全都享有国家财政补贴,残疾家庭还有500元额外补助。精准扶贫之后,在刘虎书记多方奔走下,省公安厅组织干警捐款为学校每名小学生置办了全套学习用品,配备了文体器材、安装了监控设施;安徽广播电视台、安徽博爱公益基金会联合爱心企业为学校捐赠了5万元现金和6台电脑设备,全面提升了学校的硬件水平;永顺村的能人大户也自发捐赠了6000元现金作为助学金。

因伤从武警退役后担任校长的吕申对记者说,他希望2018年学校能恢复完小,随着生源的增多,急需扩建教室,增加功能教室,扩充教师队伍。

村子里还有一所民办幼儿园,设施比较简陋。一共有160多名儿童,一个班二三十个孩子,每间教室却只有20平方米左右,很是拥挤。

幼儿园负责人姚芳说,每次回家看到孩子们上幼儿园很费劲,于是将自家二层小楼改建,开了这个幼儿园,这里90%都是留守儿童。虽然硬件条件不太好,姚芳尽量让孩子们能得到更好的教育,她聘请了几位年轻妈妈任老师,第一要求就是要有爱心、有耐心。

为了准备元旦舞蹈,孩子们在户外不厌其烦一遍遍地重复,老师则不断地纠正动作,鼓励他们。虽是民办,姚芳不甘落后也很有信心,“我教的孩子要拿出最好的成绩来,他们肯定比不过。”幼儿园还开设了跆拳道、舞蹈、童蒙手脑速算、心算等课程。在记者面前,四岁五岁的孩子们用两只手比划,大声准确地报出100以内加减法结果,真该为他们点赞。黄色的校车停在铁栅栏门外,有司机负责每天车接车送。

村部的旁边,明黄的小楼已经盖好。今年,孩子们就可以到新开的幼儿园上课了,届时将采取公私共同经营的方式。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在村部,两委班子每天都要为村里的大事小情从早忙到晚,形成了群众相信干部、相信政府的良好氛围。采访期间,恰逢安徽省公安厅党委副书记、常务副厅长许刚到村里走访调研。他没想到村里能发展得这么好,并鼓励大家,有了脱贫的愿意,团结奋进、积极进取的精神,再多困難也不怕。

未来,困难会有,办法也总会有,因为希望还在。乡亲们希望路再宽点;吕东海希望能有个农业旅游的美丽花园;家长们希望能在附近上班;孩子们希望每天都能和父母在一起;83岁的老党员兰恒志希望未来村子规划得像城市的小区一样整洁,公共服务更健全,环境更优美,人们少生病。

傍晚时分,记者偶遇村民高翠英,她正挎着一篮子顶着绿樱子的胡萝卜回家。这是沟沿边的收获,正是人勤地不懒,农闲时她还去饭店打个短工。“咱农村人活着就得干呢,也当锻炼身体了。”受着腿疼折磨的兰玉清每年也要在门前地上种上点辣椒苗挑到集镇上卖。村里人都闲不住,养上几只特有的黄淮白山羊,做上点手工红薯粉。

劳动脱贫,劳动致富是获得幸福的法宝。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年贺词说的那样,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1月4日,安徽北部降下了入冬以来最强的降雪,初雪给干渴的麦苗盖上了厚厚的棉被,也压垮了不少简易大棚,但压不垮人们心中的美好向往。

吕集教学点,正对着校园大门,有一棵100多岁的大梨树,苍老虬劲的枝干,隐忍而坚定地抗争着冬的寒冷,向着广阔的天空伸展着枝桠。

猜你喜欢

永顺贫困户
戒烟
不能让老区一个贫困户掉队
『贫困户』过年
贫困户 脱贫靠产业
真心帮扶贫困户的“甜蜜事业”
加价收购贫困户小麦
应变效应及其应用
永顺園名茶 福鼎白茶 政和白茶
永顺园名茶 福鼎白茶 政和白茶
永顺园名茶 福鼎白茶 政和白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