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统计学复合型人才培养创新平台研究
——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例

2018-01-27栋,成

统计与信息论坛 2018年11期
关键词:明德第二课堂学术

郭 栋,成 瑶

(中国人民大学 统计学院,北京 100872)

一、引言

统计学是21世纪最有发展前途的学科之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统计已经成为人们认识客观世界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1]。2011年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28次会议通过了新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统计学上升为一级学科,为未来统计学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空间[2]。数据科学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增加了各行业对统计学人才的需求,传统以第一课堂为主的统计学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完全满足人才培养的要求。积极拓展第二课堂阵地、构建立体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提高统计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是新时代必需的转变。

1983年,中国著名教育家朱九思率先提出“第二课堂”的概念,第二课堂是在课堂教学之外,引导和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有意义的课外活动。包括政治性的、学术性的、知识性的、健身性的、娱乐性的、公益性的(或叫服务性的)、有酬性的活动等等[3]308。由此可以看出,第二课堂是相对于第一课堂而言,是在第一课堂之外开展的、与人才培养相关的活动,是对第一课堂教育的延伸、补充和发展。

在信息化社会高度发展的今天,社会各行业各领域对统计学人才的需求是多元的和复合型的。第一课堂在理论教学和知识传授等方面的优越性是第二课堂无法比拟的,但单纯依靠第一课堂在规范的课程体系内、在规定的教学时间里、在有限的教学空间中完成对人才的全方位培养是远远不够的。通过组织课外学术竞赛、企业参观访问、深入基层调研、海外学术交流等活动,第二课堂可以承载更为丰富的教育形式和教育内容,充分延展教育的时间和空间,在活动过程中引导统计专业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育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提升学术素养,养成健全人格。

基于第二课堂在人才培养中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于2015年策划、启动实施了“明德数据”项目,面向全校优秀学生进行遴选,通过两年的课程学习、调研实践、国际交流、课题研究等培养方式,为优秀学生搭建知行合一的成长平台,着力培养出文理兼容、专业扎实,兼具国际视野和家国情怀,具有良好科研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复合型数据科学人才,为探索在第二课堂构建统计学复合型人才培养创新平台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二、统计学复合型人才培养创新平台的构建

“明德数据”项目实施以来,根据学生需求和学科发展调整活动内容,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的主动性,开创了具有专业特色的活动形式,逐渐形成了“12345+X”的培养模式。

(一)“12345+X”模式内容

“12345+X”即“一个目标,两年时间,三个结合,四阶段实施,五种素质和不同专业学生共同参与”。

“一个目标”即人才培养目标。着力培养出文理兼容、专业扎实,兼具国际视野和家国情怀,具有良好科研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复合型数据科学人才。“明德数据”厚重人才成长支持计划不仅着眼于“数据”,更注重“厚重”,即不仅要培养统计学和数据科学领域的高端人才,更要培养理想信念坚定、兼具国际视野和家国情怀的复合型领袖人才。

“两年时间”即项目通过两年时间实施和完成。在学生积累了一定的数理基础知识,具备参加项目的基本素质后,通过两年参加项目的时间,学生对学科发展和自身需求有进一步了解,在项目结束时对自己的个人发展方向和职业生涯设计有明确认知。“学术型人才”继续深造成为学术精英,为高校和科研机构储备人才。“应用型人才”提升学术和实践的结合,重点发展应用能力。

“三个结合”指思想引领与学术培育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相结合、全面培养与个性发展相结合。

“四阶段实施”即整个培养过程依托校内讲座课堂、校外参观实践、校际交流合作三个平台的支撑,分“夯实基础、拓展视野、注重实践、强化科研”四个阶段推进实施。

“五种素质”指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的理想信念,勇于担当、勇于奉献的家国情怀和奉献精神;具有坚实的数学基础,扎实的统计学理论功底,优秀的计算机和统计软件应用技能,广泛的经济学和其他相关学科背景知识;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中外文表达能力和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具有追求真理、献身科学、百折不挠的创新精神,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创新思维和妥善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具有立足统计、服务各行各业的视野,通过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拓展统计学的应用领域。

“X”指项目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吸收来自不同院系不同专业的学生共同参与,注重学员的学科背景多样性,以统计学为主,包含数学、物理学、社会学、经济学、计算机等其他专业的同学,有利于推动多学科交叉、跨学科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不同学院学生间的互动交流与学习,把“明德数据”项目打造成一个整合资源、造就品牌、扩大影响的平台。

(二)“12345+X”模式的实施策略

1.夯实基础

第1学期为基础教育阶段,采用集中授课和自主学习相结合、导师引领和朋辈互助相协同的教学方式开展“数据科学”素养教学,夯实学员统计学科的理论基础。举办系列讲座,邀请统计学领域有影响力的专家学者进行授课,为学员认识统计、了解数据科学奠定基础。此外,项目导师团还精选数据科学领域重要书籍,定期举办学习小组和读书沙龙活动,提升学员数据整理、分析、可视化等基础技能。导师进行整体指导,辅导员带领学员分组学习,学员定期进行学习成果汇报,这种学习结合的模式激发了学员的专业学习兴趣,夯实了学员的学科基础素养。

2.拓展视野

第2学期为拓展教育阶段,采用课堂—校园—社会联动的教学方式拓展学生的学科视野。学员通过与工作人员面对面交流,从第一线获得经验,为学以致用打下基础。项目还精选国内有影响力的数据分析方面的研讨会,如国际数据挖掘与应用统计研究会、大数据与商业智慧研讨会等,鼓励和资助有一定研究成果的学生参与会议,了解学术前沿、拓展未来研究视野。

3.注重实践

第3学期为实践教育阶段,重点在于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通过专业竞赛、专题调研、专业实习等形式,引导学生以知促行、以行求知、知行合一。项目与香港城市大学联合举办京港大数据建模比赛,与香港同学交叉组队,分析企业提供的实际运营大数据,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出发提炼研究思路的能力,熟练掌握整理与分析大规模数据的基本技能。项目还组织学生参与社会热点问题调研,实战体验专业科研过程的数据采集与分析流程,撰写调研报告与研究心得,引导学生从理论向实践迈进。项目还与中国石油规划总院、百度等进行合作,选拔优秀成员在导师指导下参与具体课题,在实践中熟练探索数据分析的技巧。在寒暑假期间,依托校友及导师的资源,为优秀学员提供优质实习机会。

4.强化科研

第4学期为发展教育阶段,针对部分有较强科研潜力、有志于成为学术精英的学员,通过海外游学和与国际导师合作等方式,强化科学研究、论文写作和发表等能力的培养。项目遴选部分学员前往日本同志社大学、台北医学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进行访问,与海外高校数据科学相关学生和专业领域资深人士深入交流,参观当地数据科学相关单位,了解国际学术发展现状,通过专题研究与学习进一步强化其学术研究能力。重点资助有科研兴趣与潜力的同学赴美国耶鲁大学开展海外学术实习,通过耶鲁大学、康涅狄格大学海外导师与国内导师合作的模式共同指导完成统计学研究课题,帮助其塑造未来海外博士求学的核心竞争力。

三、人才培养平台的创新点

在项目设计和实施的过程中,项目执行团队重点把握好“三个结合”,即思想引领与学术培育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相结合、全面发展与个性培养相结合。通过“三个结合”把“五种素质”的培养贯穿于“四阶段实施”中,继而完成“两年时间”里实现人才培养的“一个目标”。“三个结合”不仅是项目设计和实施的出发点、落脚点,更是整个项目的创新点,为把项目打造成统计学第二课堂复合型人才培养创新平台提供了有力保障,具体创新点如下:

一是强调思想引领与学术培育相结合。项目执行团队牢牢把握和坚持“立德树人”的工作理念,在提升学员学术素养的同时强化思想引领,帮助学员打好精神底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学员、引导学员、培养学员。在开展各项学术活动的同时,组织举办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如参观了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砥砺奋进的五年”大型成就展等,在北京、上海、杭州等地开展调研和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引导学员扎根基层、深入一线,感知国情、感受社会,让学员在“社会”的大课堂中积累底蕴、提升内涵、实现理想信念和学术能力的全面成长,培养道德高尚、胸怀宽广又专业扎实的精英人才。

二是强调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相结合。“明德数据”项目致力于成为统计学第二课堂人才培养的统领性平台,要打破课堂壁垒,形成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主动学习模式。项目执行团队牢牢把握人才培养这一教育本质,注重发挥学员的主观能动性,活动设计和开展立足学员需求,学员可以根据自身兴趣、自我优势进行选择和规划,不仅满足了自身的学习要求,更在活动组织和实施过程中锻炼了策划、组织、协调等综合能力。项目培养坚持理论和实践并重,既强调筑牢坚实的理论功底,又为学生开展实践提供机会、资源、平台和辅导,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的创新意识、思考问题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将传统第二课堂“我教你、我管你”的单向教育模式转变为“师生一起”的互动培养模式。

三是强调全面培养与个性发展相结合。“明德数据”项目作为一个包容、创新的人才培养平台,在培养方案设计中强调全面提升学员综合素质的前提下,兼顾其个性发展,达到共性和个性的统一。项目在执行过程中,不仅注重学员学术能力的培养和提升,还通过“通识能力素养课程”,采取专题讲座和开放教学的形式,开设PPT美化讲座、PS培训、写作培训等系列培训课程,针对文字、口才、设计等基础技能开展有针对性的训练,加强对学生通识能力的培养,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在后期培养阶段,充分尊重学员个人兴趣和未来规划,为致力于成为应用型人才的学员提供优质的业界实习机会,参与企业课题研究,提升实践应用能力;遴选有学术能力和潜力的同学接受高水平的学术指导和学术交流活动,为其未来的学业发展和职业规划奠定基础。

四、总结

“明德数据”项目实施3年以来取得了一定的成果。10位即将毕业的一期学员全部继续在国内外知名高校深造,如哈佛大学、香港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等。此外,2位一期学员作为主要作者的学术论文被SCI期刊接收,多位学员在中文期刊上发表论文。依托项目资源,学员在导师指导下完成调研报告40余篇。项目对第二课堂培养统计学复合型人才进行了有益探索,并积极总结形成了一定的经验。

1.重视第二课堂在统计学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为项目实施提供思想保障。“明德数据”项目在筹划阶段就突破了学生活动的传统定位,着眼于统计学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求,设计成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综合型人才成长体系,形成了“12345+X”的项目运作模式。观念的转变和思想的重视,使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得到了人力、物力、财力、智力等各方面的支持,整合资源开展研究更加顺利,实现了对学员更精细化、更有针对性的培养和管理。

2.组建一支素质优秀、结构合理的执行团队,为项目实施提供组织保障。作为第二课堂培养阵地,“明德数据”项目紧紧依托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科的教师资源,组建了一支素质优秀结构合理的执行团队。项目执行委员会由统计学家、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袁卫担任主任,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院长赵彦云教授、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统计研究中心主任金勇进教授担任副主任,负责项目的整体指导和学术咨询;聘请了统计学院的多位中青年骨干教师和多名业界校友组成导师团,在实施过程中为学生提供专业知识学习和实践方面的指导;邀请海外知名大学的统计学专家和教师担任项目的海外合作导师。同时,具有丰富党团工作经验的教师也加入团队,负责项目活动的策划、组织、宣传及后勤保障工作。项目执行团队的每名教师不仅自身学识渊博,还掌握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具有崇高的敬业精神和献身教育事业的使命感、责任感,具有强烈的进取精神和创新精神,老中青三代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共同发挥作用,为项目的实施提供了有效的组织保障。

3.建立合理的运行机制和评价体系,为项目实施提供制度保障。为了保证全体学员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和活动中来,“明德数据”项目建立了合理的运行机制和科学评价体系。项目设立积分制度和退出机制,根据学员在各项活动中参与程度给予不同的积分认证,海外游学、实习推荐等活动根据积分情况差额录取;每学期都会对学员进行考核,当学期参加活动不足三分之二者为考核不合格,将自动退出“明德数据”项目,候补学员按照积分高低依次递补。项目对学员的考核也由单一的“唯成绩论”转变为对包含学员学习能力、专业水平、综合素质、活动参与度以及未来职业规划等因素在内综合考察,考察设立量化指标,突出了学员的个体差异,使得对学员的评价更加公平公正客观。科学的评价体系和合理的退出机制,促使项目成员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培养全过程中。

猜你喜欢

明德第二课堂学术
谢明德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学术动态
山东省龙口市明德学校
高校“人工智能”第二课堂建设探讨
第二课堂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聘任党明德同志为省政府参事的决定
晋江“四点钟学校” 孩子们的第二课堂
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