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草堂游记
2018-01-27肖金
◎肖金
我第一天到成都,第二天一大早。便急急匆匆地赶往杜甫草堂。也许是太早之故。巳来这里瞻仰大诗人遗风的游客,并没有我想象中的那么多。
坐落在成都浣花溪公园北边的杜甫草堂,总占地面积近300亩,是一座文化遗存非常丰厚的博物馆。按功能大体分为草堂旧址、梅园、草堂寺,是国内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最著名的杜甫行踪遗迹。
踏入博物馆,最引人瞩目的是各种各样的竹子。它们究竟是什么品种,本人分不清楚。有的竹子小巧玲珑,朴实无华;有的足有碗口那么粗壮,数米高,遮天蔽日傲然挺立。在文人眼中,竹子历来是高风亮节、坚忍不拔的象征,这么多的翠竹来陪伴杜甫的灵魂,也算是恰如其分吧。
最让我难忘的要数杜甫诗意画陈列馆和诗圣著千秋陈列馆里的宝贝了。
作为中国历史上登峰造极的大诗人,杜甫精神影响着一代一代的人。刻画杜甫形象也成为一个个画家争相展示自身才情的方式。近现代大师级画家齐白石、徐悲鸿、傅抱石、潘天寿、刘海粟、吴作人、李苦禅、王雪涛等人,都以杜甫或杜甫的诗歌意境,作为题材,创作过不少别开生面的画作。这些丹青逸品被有心人从各地收集到这里陈列起来,跟整个环境相得益彰,让游人从侧面更加深刻的认识了这位大诗人。
诗圣著千秋陈列馆展示的是杜甫草堂出土的,跟杜甫生活息息相关的器皿和用具,以及各个朝代杜甫研究者的著作。
站在陈列馆内,面对那些历史物证,不由得让人心生敬畏。杜甫当年写作的桌子,坐过的椅子,睡过的床榻,点过的油灯,无不凸现出历史的深度和生活的厚度,仿佛使我看到了夜深入静之时,杜甫躺在床榻上辗转反侧,一会儿又挺起床身子坐起来,望着东北方位,摇头叹息。
杜甫在自己心里的寻思:长安,你还好吗?
”安史之乱”后的公元759年,杜甫不得不放弃华州司助参军官职,南下成都投奔剑南节度使严武。那时,战火还没有烧到成都一带。在严武的帮助下,杜甫在浣花溪畔建造了一所草堂,就是后来的”杜甫草堂”,成为杜甫一生中一个重要的临时居所。
从公元759年至764年,杜甫在美丽的草堂里度过了相对安稳的5年,这5年成为杜甫诗歌创作的一个重要时期,共创作了约240余首诗歌,留下了许多千古流传的名句。当然。最能体现杜甫精神和高贵灵魂的诗歌是非《茅屋里为秋风所破歌》莫属,其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已经成为历代文人墨客的精神坐标。
比起以才情见长,放荡不羁的李白,杜甫更是一位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他的诗歌胜在思想性,其悲悯意识和博爱情怀是他以前和之后任何一个诗人都无法比拟的。杜甫用诗歌忠实记录了社会的变迁和民众的生活,在创作中,始终拒绝吟风弄月式的浅唱,把个人命运和国家命运融合在一起,一生总共创作了3000多首震耳发聩的诗歌,被后世流传下来了1400多首,成为民族文化的重要遗产。
杜甫被尊为“诗圣”,最重要的原因是因为他的诗歌精神和人格魅力。杜甫的人格和精神可以用他之后的北宋大儒张载的“横渠四句”来概括: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本人读过杜甫不少诗歌,借此游之机,踏入他生活过的地方,呼吸一下他曾经呼吸过的空气,走一下他曾经走过的路,沾濡他的文气,也算是对自己精神的一种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