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 芦 趣 谈
2018-01-27杨益萍
◎杨益萍
葫芦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作物之一,中国考古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发现了7000年前的葫芦及种子,是目前世界上关于葫芦的最早发现。葫芦在中国古代有许多记载,名称叫法也各异,如“瓠”“匏”“壶”“甘瓠”“壶卢”“蒲卢”等指的均是葫芦。
葫芦名称由来
中国古代葫芦有众多称呼,最早是出现在甲骨文当中。在河南安阳出土的甲骨文中有这种类型的文字,古文字学者指出,这是“壶”字,有专家指出它也是“葫芦”,除甲骨文这个有待进一步研究的名称外,葫芦在中国古籍中最早称瓠、匏和壶,这三个字都可以在《诗经》中找到,《邶风》云“匏有苦叶,济有涉深”;《卫风》云“齿如瓠犀”;《幽风》云“七月食瓜,八月断壶”;《小雅》云“南有木,甘瓠累之”。其中的“匏”“瓠”“壶”“甘瓠”均指葫芦。前二字在古代大约是相通的。从《说文解字》中两字互训这点中可以看出。瓠字从瓜,说明古人把它看作瓜的一种;另外,孔子曾在《论语·阳货》中提到“匏瓜”,也是很好的说明。后来这些名称在流传中,逐渐出现壶卢这个双音的名称。这个名称大约出现在三国时期,《世说新语》中记载了当时的学者提到东吴有“长柄壶卢”。大约在南北朝的时候,在江南还出现一个发音与壶卢相近的名字,那就是“瓠楼”(音娄)。“瓠楼”的出现,进一步证实人们的推测。胡芦和葫芦这两个名称显然是从这里衍生而来。到了唐朝,“葫芦”这一名称开始流行起来。宋代以后,由于葫芦品种繁衍,名称也变得更多了。
《本草纲目》的叙述关于“葫芦”的称谓,在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里出现了七种名称:悬瓠、蒲卢、茶酒瓠、药壶卢、约腹壶、长瓠、苦壶卢。之所以出现众多名称,主要因为古人把葫芦按其性质和用途与形状大小的不同而分类或由古人用字同音假借造成的。“壶”与“卢”本为两种盛酒盛饭的器皿,因葫芦的形状和用途都与之相似,所以人们便将“壶”“卢”合成为一词,作为这种植物的名称。而“葫芦”实为俗写,并不符合原意。不过后来人们约定俗成地写作“葫芦”,一直延续。
古典神话传说
许多人也许不明白为什么一些中药店门前常常挂着一个葫芦,但是,日常生活中,当人们对某件事物其中隐藏的奥秘或真正含义尚未弄明白或未被揭示之时,常常会情不自禁地说到“真不知他葫芦里,究竟装的是些什么药”这句俗语,自然而然表明这葫芦肯定与药息息相关。
古今许多神话故事传说,几乎涉及药就有葫芦。比如晋代葛洪(公元261—341年)所著的《神仙传》及其他一些古史杂说等中均有“壶翁”传说的记载。故事的内容大概说的都是汉代的某年夏天,河南一带闹瘟疫,死了很多人,无法医治。有一天,一位神奇的老人来到那里,在一条小巷子里开了一个中药店,还在药门前挂了一个药葫芦,里面盛了许多药丸,专治这种可怕的瘟疫。这位“壶翁”身怀绝技,医术精湛,乐善好施,凡是有人来求医,老人就从药葫芦里摸出一粒药丸,让患者用温开水冲服。就这样,喝了这位“壶翁”药的人,一个个都好了起来。当时有汝南人费长房,见此老翁在人散后便跳入壶中,他觉得非常奇怪,于是就带了酒菜前去拜访,老翁便邀他同入壶中。费长房从此随其学道,“壶翁”便尽授其“悬壶济世”之术。
再如传说中的“八仙”之一铁拐李,就常背一个装有“灵丹妙药”的葫芦,周游江湖,治病救人。神话小说《西游记》第五回中说:“大圣直至丹房里面,寻访(老君)不遇,但见丹灶之旁,炉中有火。炉左右安放着五个葫芦,葫芦里都是炼就的金丹……他就把那葫芦都倾出来,就都吃了,如吃炒豆相似。”
药食两用价值
从历代医史古籍中得知,古时候的行医者无论走到哪里身上都背着葫芦,例如唐代“药王”孙思邈采药时就必挂一个药葫芦。嫩葫芦柔软多汁可作蔬菜,另外,葫芦除了能盛药,本身也可为药,医治很多疾病。
1.葫芦的食用价值:葫芦营养价值丰富,主要含的营养素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膳食纤维、维生素A、胡萝卜素、硫胺素、核黄素、尼克酸、维生素C、钙、磷、钾等。
葫芦的吃法很多。元代王祯《农书》说:“匏之为用甚广,大者可煮作素羹,可和肉煮作荤羹,可蜜前煎作果,可削条作干……”又说:“瓠之为物也,累然而生,食之无穷,烹饪咸宜,最为佳蔬。”可见古人是把葫芦作为瓜果菜蔬食用,而且吃法多种多样,既可烧汤,又可做菜,既能腌制,也能干晒。烧汤清香四飘,其味鲜美。但不论葫芦,还是它的叶子,都要在嫩时食用,否则成熟后便失去了食用价值。待到葫芦盛产的季节,日常餐桌上不妨可以烧上一两道素炒葫芦丝、葫芦炒蛋、葫芦炒肉片、葫芦炒笋干、清汤葫芦等,既营养又美味,还色泽莹润。
2.葫芦的药用价值:葫芦作药用时,当在秋季采取成熟而未老的果实,去皮。葫芦未干、淡,性平。《滇南本草》载其“性寒,甘淡”,《品汇精要》述其“味甘,性平,无毒”。归经主要为肺、脾、肾经。陶弘景认为其可“利水道”,《饮膳正要》认为“主消水肿,益气”,《滇南本草》谓“利水道。通淋,除心肺烦热”,《本草再新》云“利水。治腹胀,黄疸”。因此,其功效利水,通淋,能主治水肿,腹胀,黄疸,淋病,除心肺烦热等症。一般可以煎汤内服,用15~30克;或煅存性研末。因其性寒,故脾胃虚寒者忌服。《滇南本草》中载“动寒疾,有寒疾食之,肚腹痛。发腹中风湿痰积,有风湿积食之,肚腹疼痛。出风疹,不宜多食”。因而,如果有寒症,或感受风湿,或食积痰积者,及出风疹之时,亦当忌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