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医疗设备质量控制和标准化管理模式
2018-01-27袁德财东莞市大朗医院设备科广东东莞523770
袁德财 东莞市大朗医院设备科 (广东 东莞 523770)
内容提要: 为加强医疗设备质量控制,提升其标准化管理效果,更好服务与广大患者,本文对医疗设备管理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有效的医疗设备质量控制和标准化管理策略。
医疗设备是现代医院发展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质量与应用效果在医院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1]。但随着医疗行业的不断发展,涌现了各种功能型、创新型的实用医疗设备,极大提升了医院诊断的准确性和疾病治疗的有效性。而传统医疗设备标准化管理模式已无法适用于当前形势的管理需求,因此,必须做好医疗设备的质量控制和标准化管理。
1.医疗设备管理现状
1.1 医院医疗设备情况
现阶段,有西门子64排CT、飞利浦公司生产的1.5T核磁共振机、DSA、IU22高档三维彩超仪、数字化多功能胃肠机、日本进口的口腔全景X光机、双板数字化成像系统(DR)、全自动生化分析仪、24小时动态心电图、动态血压监测仪、电子胃肠镜系统、12导联脑电图机及高档体外冲击波碎石机等。
1.2 医疗设备管理现状
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虽然本院运用计算机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信息化管理,如报修系统,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计算机管理软件上的运用效率偏低,没有充分发挥信息化管理的作用,使得医疗设备管理水平偏低。当前,医院医疗设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随着医疗设备,尤其是大型先进医疗设备数量的不断增加,院内设备管理制度还未跟上医疗设备数量的发展速度,管理上的责任还不够明确,使得设备管理职责难以具体落实到某个部门或者个人上,导致医疗设备质量控制与管理工作难以落到实处。
其次,医疗设备维修管理成本过高。对设备的日常维护缺乏足够的重视,医疗设备一般是在出现问题之后才进行维修,造成成本过高。同时,医院在对医护人员进行培训过程中,过于注重设备操作方法的培训,而忽略设备的保养、维护知识的培训,导致医护人员并没有充分认识到医疗设备保养维护的重要性,从而导致在使用医疗设备过程中出现设备耗损严重情况,大大增加了设备维修管理成本。
最后,医疗设备管理部门人员配置不够和专业检测仪器配置缺失。设备管理部门的人员数量配置并没有随着全院医疗设备数量增加而做出适当比例增多,致使无法进一步精细分工成立质控小组。专业质控检测仪器配置缺失造成无法引入可靠的第三方仪器的客观评价,仅靠工程师自身经验主观判断和仪器自带的自检校验程序。
2.构建医疗设备质量控制和标准化管理模式
2.1 医疗设备质量控制体系的构建
首先,将医疗设备使用纳入到医院的医疗质量管理中,并将其性能质量纳入医院日常管理中,引起高度重视。制定医疗设备使用前检查制度,严格按照设备的相关操作说明、技术规范等对设备的系统配置情况、运行条件等进行定期检查,并在开机后进行设备自检,保证医疗设备处于良好的备用状态。比如医院呼吸机在使用前需接新的呼吸回路进行自检,若使用重复性呼吸回路则需对其管路进行有效消毒,并形成详细的质控结果和操作记录,确保呼吸机质量处在可控状态中[2]。同时,制定质量管理目标与方针,并明确设备质量控制相关工作人员的职责和权限,科学划分质控任务。对于设备质量控制与管理来说,设备质量管理目标和方针就是保证管理质量的重要依据,也是设备质量控制体系构建的重要基础。在管理目标与方针的基础上以一段时间为周期对所得效果和数据进行分析,总结经验,不断细化质量控制的内容与方法,从而不断的提升质量控制的整体效果。
其次,制定医疗设备管理制度。根据医院实际情况和设备使用情况等,制定合理、科学的管理制度。比如安装验收管理制度、设备保修管理制度、采购制度和设备供应管理制度等一系列相关制度。通过制度建设,梳理业务流程,建立新的有效的约束机制,提升工作绩效与执行力。与此同时还应强化工作记录管理。医疗设备的采购只是管理当中短暂的
一个环节,然而医疗设备的使用、保养与维修却是长达几年、几十年或者几十年的过程,所以,医院必须重视医疗设备的保养与维修。通过建立医疗设备保障档案,将工作分配、监督、保养维修记录录入、综合评定等工作计划和设备保障档案建立紧密联系,规范设备管理的流程,实现精细化管理。
最后,提升医疗设备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与素质,这是保证医疗设备质量实现有效控制与管理的前提与基础。对此,医院应对管理人员进行专业化培训,保证他们理论知识与专业水平能够胜任这份工作;对相关设备操作使用人员进行系统地岗前培训,对各科室相关操作使用人员就医疗设备的维护、使用、保养等方面的知识进行专项培训与考核,对于大型精密医疗设备,应安排相关工程技术人员对其进行专项管理,借此保证医疗设备在使用过程中不至于因使用不当而损坏,保证医疗设备的操作安全。
2.2 医疗设备质量标准化管理体系的建立
要想实现对医疗设备质量的有效控制,必须构建一套完善且行之有效的标准化管理体系。通过标准化管理体系最大程度地提升管理效率和水平,规避医疗风险,进一步优化医疗设备使用效果,提高其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2.2.1 医疗设备一体化管理
对于大型医疗设备管理,可将其看作是一个整体,对全院的设备的发展特点以及规律进行分析研究,找出医疗设备之间、使用科室之间的内在联系,遵循一体化管理原则,在设备购置阶段,充分考虑医疗设备之间的协同作用,并对全院的大型医疗设备进行合理调配,充分挖掘医院大型医疗设备的潜力,进而大大提升其使用率。通过一体化综合管理,降低大型设备的采购成本以及运行成本,为医院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比如可对医院的抢救设备进行集中管理,既能满足医院临床抢救的需求,又能大大节约人力、物力与财力,提升设备治疗效果,还有利于设备的维护保养。
2.2.2 医疗设备信息化维修管理模式
医院可在自身网络系统的基础之上,利用计算技术,建立覆盖全院各个科室的医疗设备的维修管理系统。该系统工作流程:接听并保存在计算机上登记各个科室设备报修电话或者报修申请,之后根据预设维修分工自动分配至相应的维修人员。维修人员则在维修过程中实时更新维修情况,设备管理人员就可登陆系统查询设备的购置信息、以往的维修记录、维修费用以及保修维保信息等。最后,还需对计算机系统的维护,保证其正常运行。通过构建信息化的医疗设备维修管理模式,对医疗设备的报修、派单、维修结果和状态查询、工作量统计、工作考核评估等进行综合管理,可规范化管理医疗设备,同时也大大优化了医疗设备的报修流程和维修管理流程,缩短了维修响应时间,提升医院设备科的工作效率与工作水平。另外还能为后续检修工作和新医疗设备的购置提供可靠的、有效的参考依据。
3.结语
综上所述,医疗设备质量控制与管理中还存在一些问题,要想进一步切实提升医院的医疗质量水平,必须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新的管理模式。通过构建适合医院发展的医疗设备质量控制和标准化管理模式,才能有效延长医疗设备的使用寿命,才能更好地让医疗设备在临床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提升设备管理的工作效率,更好地为广大群众提供更优质更安全的医疗服务,为医院的高效、快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