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反分裂观
2018-01-27曹伟李捷
曹 伟 李 捷
(兰州大学 中亚研究所,甘肃 兰州 730000)
我国是世界上受分裂主义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存在多股分裂势力,反分裂斗争事关我国的领土和主权完整,事关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针对我国反分裂斗争的新形势、新局面提出了许多新的理论论述,为我国反分裂斗争指明了方向。习近平新时代反分裂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把推进祖国统一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相结合,把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列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为新时代中国反对分裂主义、推进祖国统一描绘了战略蓝图。就内涵而言,反对分裂主义涉及维护统一和推进统一两个层面,反分裂是现代民族国家构建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和保障。近年来,反分裂问题日益引起国内学界的关注和讨论。相关研究既涉及我国反分裂理论的构建、反分裂战略的制定、反分裂国家法律机制的确立,也涉及针对“台独”“港独”“藏独”“疆独”等具体分裂势力的斗争策略①相关研究成果参见:《论反分裂国家法律机制的问题意识与完善方向》(周叶中,《法学评论》2018年第1期第1-8页);《论中国反分裂主义战略》(杨恕、李捷,《统一战线学研究》2017年第3期第60-73页);《反分裂斗争中国家文化认同建设论析》(李捷、杨恕,《统一战线学研究》2017年第6期第32-38页);《新疆分裂势力的发展及党的反分裂斗争策略研究》(李军刚、施文会,《喀什大学学报》2016年第5期第9-11页);《论百余年来新疆反分裂的几个问题》(马大正,《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第9-16+2页);《试论藏族的“大一统”观念在西藏近代反侵略反分裂斗争中的积极作用》(赵君,《中国藏学》2014年第 1期第109-117页);《针对1995年李登辉访美而开展的反分裂、反“台独”斗争》(高长武,《台湾研究集刊》2013年第5期第24-33页)等。值得一提的是,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是国内唯一一家将反分裂理论作为主要研究方向的研究机构。该所于2012年、2014年和2017年连续举办了三届中国反分裂理论研讨会,旨在推动我国的反分裂理论研究。。但是,关于习近平反分裂思想的专门研究成果尚未出现。本文基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系统梳理习近平新时代反分裂观的基本立场、基本原则、基本理念、政治底线和行动纲领,以期推动我国反分裂理论更趋系统化和科学化。
一、反分裂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任务
(一)民族复兴的时代使命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使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再次明确了“三大历史任务”,并通过国家、人民、中国共产党三个面向形成了内在的支撑和动力系统。
1.民族复兴的中国内涵:以统一为核心与基础
党的十九大报告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总体国家安全观、国家发展战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阐明了国家统一的重要性和必然性,充分论证了国家统一与国家发展、民族复兴、三大历史任务之间的辩证关系[1]。
第一,国家统一是民族复兴的内在要求和前提。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我们党深刻认识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统一、社会稳定”;“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愿望,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所在”。民族团结、国家统一是民族复兴的基础和前提,一个面临分裂主义潜在和现实威胁的民族和国家,不可能实现复兴。从中华民族近代以来的发展历程看,贫困积弱和国家分裂成为民族和国家衰败的重要写照。
第二,国家统一是现代化建设及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基本条件。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内涵。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十九大四次将“三大历史任务”写入党的文件中,这深刻反映出实现民族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和历史任务。“三大历史任务”之间是紧密关联的,国家统一是现代化建设及全球治理的基本条件。一方面,内部紧密团结和统一的民族及国家是各项现代化进程得以推进的重要保障,有利于形成现代化建设的合力;另一方面,一个统一及和平的中国,本身就是世界及地区和平稳定的保障,而中国的治理及发展经验又可以成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力量。
2.民族复兴的着力面向:国家、人民与中国共产党
党的十九大报告内在地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实现民族复兴的三个重要着力面向:国家统一与发展、以人民为中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奋斗。这三个着力面向成为实现民族复兴的基本导向及核心。
第一,国家统一与发展的面向。民族复兴的载体是现代国家的发展和强大,这既是近代以来我国备受欺凌的深刻教训,也是当前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的必然要求。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中,中共中央重申“三大历史任务”,提出“八个明确”,确定“十四条基本方略”,均体现出鲜明的国家导向。在反对分裂主义、推进国家统一问题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国家面向成为相应工作的核心与指导。
第二,以人民为中心的面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为了谁、依靠谁”这一问题上有鲜明的立场,即“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这在对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研判、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导向等方面均有全面的反映。在新时代反分裂工作中,党的十九大报告充分地展现了人民主体性及人民利益至上。无论是对各民族还是对港澳台同胞,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了各民族、各地区人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主体性地位。他们共同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导者、实现“三大历史任务”的推动者。
第三,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奋斗的面向。坚持和加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贯穿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始终。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是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神圣使命所决定的。在维护和推进国家统一问题上,中国共产党的立场将更加明确,措施将更加果断。这既体现在边疆地区实现社会稳定与长治久安的战略部署上,也反映在贯彻“一国两制”过程中,更将体现在推进祖国统一的积极行动中。
(二)新时代民族复兴与反分裂的挑战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国家统一重要性的强调,对反分裂斗争目标与行动方略的规定,主要缘于新时代中国分裂主义的现实挑战。这种挑战既有推进国家统一任务的紧迫性,也有维护国家统一工作的复杂性。
1.推进统一的紧迫性
近年来,随着台湾地区政局的变动,“台独”势力对两岸和平统一进程造成了诸多障碍。台湾问题虽然没有成为羁绊大陆发展的障碍,但和平统一的工作进展相对缓慢,新时代推进祖国统一的任务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下面临空前的紧迫性。蔡英文上任后,坚持意识形态上的“反中”立场,不断推行“渐进台独”政策,企图建立抵御大陆影响力的屏障,为延续其在岛内执政、强化管治提供正当性,并借此转移其施政窘境。在拒不承认“九二共识”的前提下,蔡英文提出了所谓处理两岸关系的“三个关键”,以所谓“善意”和“承诺”来包装“渐进台独”方案[2],对外基本确立了亲美、友日、远中的战略主轴。值得关注的是,在台湾当局的操弄下,“反中”“仇共”的一系列挑衅行为导致两岸民间敌意上升,台湾社会进一步“台独化”的政治倾向在加剧,两岸关系危机呈现出日益深化的趋势。
2.维护统一的复杂性
新时代反对分裂主义的挑战同时表现在维护国家统一的复杂性上。无论是“港独”“台独”还是“疆独”“藏独”,都处于相对复杂的演变时期,在较长时期内都是国家统一与社会稳定的威胁。
第一,“港独”势力处于滋生的萌芽期,不断通过宣传、街头政治等方式挑战中央政府的权威和“一国两制”在香港的施行。从根本上说,香港非建制派的所谓民主目标是一种对抗性的意识形态。虽然“港独”势力本身不可能发展壮大,但是它在很大程度上恶化了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和行政长官的施政环境,也不断制造香港与内地之间的社会隔阂,更是从深层次上侵蚀着香港市民特别是青少年对国家的认同。
第二,“疆独”势力的发展处于转型期,逐步由民族分裂主义向国际恐怖主义转型。随着实现新疆社会稳定与长治久安治疆方略的落实,近年来新疆的反分裂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同时,“疆独”势力利用中东及周边国家的动荡局势,抓紧向宗教极端势力和国际恐怖势力靠拢,成为地区安全与稳定的重大威胁。
第三,“藏独”势力的发展虽处于蛰伏期,但国际化的进程暗流涌动。在所谓“后达赖时代”,“藏独”势力为摆脱自身边缘化的境遇,不断吸引国际势力的支持和介入。特别是中国和印度两国因边界问题摩擦不断、战略互信不足的情况下,印度对“藏独”问题的介入程度不断提高,这必然再次对两国关系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
此外,随着中国的发展和崛起,中美之间的战略竞争将呈现加速的态势。作为遏制中国发展的战略手段,美国可能加大对“台独”“港独”乃至“疆独”“藏独”等分裂主义的介入,推进其国际化进程,恶化中国和平发展的战略环境。
二、习近平新时代反分裂观的理论来源
(一)反分裂视域中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
为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的“三大历史任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了“五个自觉”“八个明确”和“十四条基本方略”的支柱体系。在反分裂视域中,上述支柱构成了维护主权完整和推进国家统一的完整理论体系和工作思路,成为习近平新时代反分裂观的直接来源。
1.“五个自觉”
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共产党必须以五个“更加自觉”为要求进行伟大斗争。“五个自觉”分别从制度稳定、人民导向、改革创新、核心利益及风险防范等五个层次对新时代党的工作提出了全面的要求。其中,维护我国的核心利益、反对分裂主义及实现团结稳定是一项重要的要求。上述五个层面反映了新时代我国发展与稳定工作面临的主要风险和挑战,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实现自身使命过程中主要着力点的深刻认知。作为崛起过程中的多民族社会主义国家,中国的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着相对于其他国家及民族更多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五个自觉”特别是反对分裂主义、维护团结稳定的要求更是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保障。
2.“八个明确”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涵与创新就在于“八个明确”。“八个明确”首先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实现现代化和民族复兴,其路径是分两步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民族复兴和现代化强国必然要求统一和强盛,这是内在的必备条件。上述目标的明确,实质上确定了“现代化、国家统一和全球治理”三大历史任务的支柱和着力点。这既是目标分解问题,也是全面着力问题,涉及两步走路径、社会主要矛盾、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深化改革、法治建设等全方位的内涵。这些领域的建设自然成为维护和推进国家统一的战略定力和实力基础。
3.“十四条基本方略”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坚持“十四条基本方略”。其中,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从反分裂的视域看,“十四条基本方略”均具有维护国家统一的内涵。一方面,在维护统一上,“十四条基本方略”全面体现了我国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通过全面发展与民族复兴的宏图和定力凝聚各民族、各地区对国家的认同和向心力。同时,通过民主制度、核心价值、民生建设、国家安全等领域的全面建设,为反对分裂、维护统一提供全面保障。另一方面,在推进统一上,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坚持“九二共识”,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深化两岸经济合作和文化往来,推动两岸同胞共同反对一切分裂国家的活动,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这成为新时代对台工作的指南。
(二)推进祖国统一的基本方略:以对台工作为例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对台工作的指导思想、重要理念、目标任务、原则方针和主要措施,体现了我党对台大政方针一以贯之的坚定性、与时俱进的开创性,集中反映了习近平总书记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的新理念新主张新要求,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3]。
1.根本目标和主要任务
党的十九大报告宣示了对台工作的根本目标和主要任务。报告强调:“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愿望,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所在。”这一对台工作根本目标的重要宣示,体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彰显了全体中华儿女追求祖国统一的坚定决心和不可撼动的民族意志。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对台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
2.基本方针和基本原则
党的十九大报告阐明了对台工作的基本方针和基本原则。报告重申“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既定方针,同时坚定不移地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报告强调“必须继续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我们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也是实现国家统一的最佳方式。“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1979年以来对台工作的基本方针,对这一方针的重申表明了坚持和平统一的坚定性。报告强调:“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的政治基础。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明确界定了两岸关系的根本性质,是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关键。”这是总结两岸关系发展历程作出的重要结论,表明在涉及两岸关系根本性质这一大是大非问题上,我们任何时候都不会动摇、不会妥协。
3.重要理念和主要措施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对台工作的重要理念和主要措施。报告强调:“两岸同胞是命运与共的骨肉兄弟,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我们秉持‘两岸一家亲’理念,尊重台湾现有的社会制度和台湾同胞生活方式,愿意率先同台湾同胞分享大陆发展的机遇。我们将扩大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实现互利互惠,逐步为台湾同胞在大陆学习、创业、就业、生活提供与大陆同胞同等的待遇,增进台湾同胞福祉。我们将推动两岸同胞共同弘扬中华文化,促进心灵契合。”报告提出的一系列促进两岸各领域交流合作的重大政策举措,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深化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重要思想,反映了我们为台湾同胞谋福祉、办实事,希望台湾同胞能搭上大陆发展快车、分享大陆发展机遇的诚意。这对增进两岸同胞亲情和福祉、增强对两岸命运共同体的认知、形成共谋民族复兴合力具有重大意义。
4.坚定意志和鲜明态度
党的十九大报告表明了反对“台独”分裂图谋的坚定意志和鲜明态度。报告强调:“我们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绝不容忍国家分裂的历史悲剧重演。一切分裂祖国的活动都必将遭到全体中国人坚决反对。我们有坚定的意志、充分的信心、足够的能力挫败任何形式的‘台独’分裂图谋。我们绝不允许任何人、任何组织、任何政党、在任何时候、以任何形式、把任何一块中国领土从中国分裂出去。”这既是对“台独”等分裂势力的强烈警告,也表明了我们反对分裂主义、维护国家统一的坚决立场。
三、习近平新时代反分裂观的主要面向
(一)国家面向
国家崛起的核心和关键是国家实力和国家地位。所谓国家实力,就是国家以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水平为基础的综合国力;所谓国家地位,就是国家依托自身的实力而在国际关系格局中占据的位置以及对国际关系规则制定和国家事务的影响力。因此,中国的崛起就是一个自身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和确定自己在国际关系格局中地位的过程。而无论是国家实力的增强还是国家地位的提升,都要以国家发展为前提,国家只有实现了稳定、持续和有质量的发展,才能有效提升国家的实力和地位,最终完成国家崛起[4]。为实现国家崛起和民族复兴,反对分裂主义成为一项不可或缺的根本要求。以国家为面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反分裂工作明确了国家统一不容挑衅的基本原则,设定了制度和国家性建设两条基本路径。
1.国家统一不容挑衅的基本原则
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就提出“绝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把台湾从祖国分割出去”。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强调:“中国人民绝不允许任何人任何势力以任何方式把台湾从祖国分割出去。”2016年11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洪秀柱率领的中国国民党大陆访问团时表示:“任何政党、任何人、任何时候、以任何形式进行分裂国家活动,都将遭到全体中国人民坚决反对。”2016年11月11日,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我们绝不允许任何人、任何组织、任何政党、在任何时候、以任何形式、把任何一块中国领土从中国分裂出去!”党的十九大报告对“六个任何”进行重申,展示了中国人民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决心和意志。“六个任何”不仅反对“台独”,也反对“藏独”“疆独”“港独”等任何分裂祖国的行径。从“三个任何”到“六个任何”,从反对“台独”到反对所有分裂势力,这一论述是对分裂主义最强烈的警告。“六个任何”从分裂主义的主体(个人、组织、政党)和时段、形式以及对象等方面表明了中央反分裂的鲜明态度。
在国家统一不容挑衅的基本原则之下,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反分裂问题上划定红线。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确保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国家核心利益,是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台独”损害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煽动两岸同胞敌意和对立,是台海和平稳定的最大威胁,只会给台湾同胞带来深重祸害。我们有坚定的意志、充分的信心、足够的能力遏制“台独”。大陆最高领导人公开、明确地给“台独”分裂势力划出红线,这是数十年来的第一次,不仅显示了大陆最高领导人捍卫国家统一、维护台海稳定的坚定意志,也反映出大陆在解决台湾问题上的信心、决心和能力。同样,习近平总书记对民族工作也多次强调,维护祖国统一,是国家的最高利益所在、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处理好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是关系祖国统一和边疆巩固的大事,是关系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大事,是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大事。无论是两岸关系还是民族关系,习近平总书记首先都是从国家统一及稳定的战略高度来统领相关问题,国家统一不容挑衅成为处理相关问题的根本原则。
2.制度与国家性建设的基本路径
第一,制度路径。在反对分裂主义、维护和推进国家统一路径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要体现为对“一国两制”制度的坚持。
邓小平指出:“世界上有许多争端,总要找个解决问题的出路。我多年来一直在想,找个什么办法,不用战争手段而用和平方式,来解决这种问题。”这种办法就是“一国两制”。“一国两制”解决了实现和平统一所面临的最大问题。两岸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不同,在实现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它找到了能够用和平方式解决这个最大问题的最佳方式。为了尽量照顾各方现实,为了实现中国的统一,“一国两制”中“一国”的“一”体现了最大的包容性。在此前提下,中央给予香港和澳门高度自治的地位。“‘一国两制’的政治想像力,即它蕴含了一套‘反现代国家的国家理论’,是以一种反现代的方式来解决现代困境(具体而言就是冷战困境)的一套中国古典的治国思路。”[5]
在台湾问题上,“一国两制”这一制度创新体现了原则性和灵活性的有机统一。“一国两制”的精神实质是实现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性与充分考虑台湾历史、现实的高度灵活性的有机统一。原则性在于,一定要实现两岸统一,一定要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确保台湾是中国领土一部分的地位不被改变,确保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这就维护了民族根本利益和国家核心利益。灵活性在于,两岸统一以后,各自仍然实行不同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这就照顾了各方利益,使和平统一有可能实现。
对于香港和澳门,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必须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和“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严格依照宪法和基本法办事,完善与基本法实施相关的制度和机制。要支持特别行政区政府和行政长官依法施政、积极作为,团结带领香港、澳门各界人士齐心协力谋发展、促和谐,保障和改善民生,有序推进民主,维护社会稳定,履行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宪制责任。“一国两制”在香港和澳门的成功实践,通过维护国家与地方发展及稳定利益的平衡,成为应对 “港独”“澳独”势力鼓噪和挑衅的基石。
第二,国家性建设路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深刻体现的国家性建设路径,成为维护和推进国家统一的坚实保障。国家性建设也即从国家治理能力和内涵性关系建构上夯实制度存在的基础,从而保证国家统一的长期性和稳定性。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反映了鲜明的国家面向,即以国家发展和国家能力的增强为导向,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加强国家性建设在理论上代表了发展型国家的崛起路径。发展型国家以推动经济发展、实现现代化为最高和最优目标。发展型国家的政府通过深度介入市场机制和干预市场经济活动而实现对经济起飞的引导作用,代表了一种与西方国家“市场驱动型”的发展道路不同的、新的现代化路径[6]。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家性建设的路径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
以国家发展和崛起为支撑和面向来实现民族复兴,体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深厚的历史使命感。2013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时指出,我们始终从全民族发展的高度来把握两岸关系发展方向。大陆和台湾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饱受列强欺凌。想起那一段屈辱的历史,每一个中国人都会心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这个梦想。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 15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讲到,近代以来,中国经历了长达百余年的国破山河碎、同胞遭蹂躏的悲惨历史,所有中华儿女对此刻骨铭心。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绝不容忍国家分裂的历史悲剧重演,是我们对历史和人民的庄严承诺,一切分裂国家的活动都必将遭到全体中国人民坚决反对。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要求我们努力维护和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营造有利的台海环境。同时,维护和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也是在为最终实现祖国统一创造和积累条件。同时,我国大力倡导并推进的“一带一路”倡议,顺应了我国西部地区稳定发展及向西开放的现实需求,为新时代欧亚地区各国进一步深化合作描绘了宏伟蓝图,成为带动西部地区快速发展及夯实长治久安社会基础的重要工程。 “一带一路”建设成为新时代我国国家治理及发展能力的重要体现。
(二)人民面向
在反对分裂主义、维护和推进祖国统一问题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确立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树立了团结凝聚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奋斗的精神旗帜。习近平总书记鲜明强调,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做民族团结重在交心,要将心比心、以心换心。各民族同胞要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共同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党的十九大报告不再以单向的角度来宣示主权,而是以双向的角度来阐述内地与港澳的关系——共同承担历史责任、共享祖国富强的荣光。
1.民族共同体
“西方的‘国家’在本质是一个政治的和法律的概念,而不是一个哲学的和伦理的概念;它是实证主义的和形式主义的,告知我们的是国家的形体,而不是国家的理性,是国家的存在,而不是国家的目的。”[7]中国的国家观念更加强调在文化历史传统中自然形成的“命运共同体”,而不是人为建构起来的国家。“现代民族国家是两种不同结构和原则的融合,一种是政治的和领土的,另一种是历史的和文化的。历史是有意味的变化,一种展现于时间中的方向。决定一个国家尤其是大国边界的,终究是它的历史和文化传统。现代中国依赖历史文化的同质性,尤其是中国民族主义运动,以及作为世界现代史重大事件的中国革命,中国国家的主权形态、领土界域、人民构成也与此有很大关系。”[8]中华民族的共同命运,历史、语言、文化、传统等的同质性,以及经济的一体化,加上政治法律上“一个中国”的外壳,构成了柔性的“一个中国”,为国家统一提供了许多有利契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我国历史演进的这个特点,造就了我国各民族在分布上的交错杂居、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
第一是文化与情感。大陆对台政策一直体现着民族感情的因素,尽管台湾民众对大陆的发展已经具备一定的感知,对两岸交流对台湾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也有所体会,但是两岸毕竟长期隔阂对峙,且在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价值观等方面存在客观的差异,致使台湾对大陆存有一定的畏怯心理。大陆通过民族感情、诚意善意的展现,努力消除台湾民众的心理障碍,始终坚持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中央对台政策一再强调坚持和平统一,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和平统一最符合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这是民族大义、同胞大爱。
第二是亲情与民心。如何理解“两岸一家亲”“两岸命运共同体”定位在对台工作中的运用?应该说,从“两岸一家人”到“两岸一家亲”是一个质的飞越。“两岸一家人”的表述虽也含有感情成分,但总体上属于“客观描述”,而“两岸一家亲”不仅点明两岸是“家人”关系,而且强调两岸不是一般的家人,而是“关系亲密的家人”。“两岸一家亲”理念是对同胞之爱、手足之情的最生动表达,体现了我们对台湾同胞因特殊历史遭遇和不同社会环境而形成的特有心态的理解和包容,以及在追求国家统一进程中对拉近两岸同胞心理距离、促进心灵契合和增进共同的国家、民族、文化认同的高度重视。当然,台湾同胞也要更多地了解和理解大陆同胞的感受和心态,尊重大陆同胞的选择和追求。另外,两岸既然是“命运共同体”,就说明两岸命运与共,就带有某种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意味,两岸就应该抛弃零和思维,努力做到双赢。这些重要思想要在对台工作实务中用心领会。倘若没有以“两岸一家亲”“两岸命运共同体”的心理与思想来开展对台工作,就不可能真正做到“用心(用赤诚真挚之心)”“同情(同台湾同胞之情)”,就不可能真正赢得台湾民众的心[9]。
第三是人民内在的责任感。以人民为中心,并不存在主体缺位的问题。反对分裂主义、维护和推进国家统一的立场,实质上表明了人民的主体地位。无论是“台独”“港独”抑或其他分裂主义势力,他们的言行不能代表人民的主体,也是对人民利益的违背。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明确指出,香港、澳门要履行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宪制责任。这表明,少部分人的要求不能违背人民主体的利益。应该承认,在两岸关系的现实中,由于政治文化差异等结构性因素的存在,按台湾当局的操作和政治机制,“台独”的发展会与大陆政治和经济持续反向发展,即大陆越发展,分裂主义在台湾就越坐大,那也就会对台湾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凝聚力产生负面的影响[10]。在这种情况下,反分裂斗争只能服从于人民主体的利益和民族复兴的大局,台湾当局任何“挟民意以自重”的做法都只能是螳臂当车。
2.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方略,明确提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在维护和促进国家统一问题上,以人民为中心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有直接体现。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支持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粤港澳合作、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等为重点,全面推进内地同香港、澳门互利合作,制定完善便利香港、澳门居民在内地发展的政策措施”; “愿意与台湾同胞分享大陆发展的机遇”,“逐步为台湾同胞在大陆学习、创业、就业、生活提供与大陆同胞同等的待遇,增进台湾同胞的福祉”。
为推进国家统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融合发展的重要理念。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政策,从以往两岸交流比较偏重的“经贸层面”往“社会层面”方向扩展,强调“(青年)一代(基层)一线”的参与面及获得感。两岸融合不仅要求同存异,而且要求同化异。融合概念的提出,不是像过去仅仅重视交流,而是希望通过融合,借助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来加强双方的互信,进一步达到心灵契合,构建两岸命运共同体,促进“两岸一家亲”。倘若两岸缺乏共同利益的联结,就难以形成双方的共同认知和政治基础,也就难以解决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乃至未来和平统一的深层次问题。
台胞“国民化”问题中,我们可以把台胞分为四类:第一类是早已取得大陆国民身份的台胞;第二类是现在住在大陆的台胞,比如台商、台生;第三类是居住于台湾岛内的台胞;第四是居住于海外的台胞。给予台湾同胞和大陆台胞同样待遇,主要针对第二类。此类台胞是两岸融合发展的重要群体,给予他们国民化待遇,对于台湾人民共享大陆发展机遇、形成共同利益联结具有重要的意义。从发展趋势来说,经济、文化、生活等方面待遇的国民化仅仅是基础,随着两岸融合发展的进一步加深,可以探索实现政治上的待遇同等化,即在宪法范围内逐步实现在大陆的台胞在他所在地的政治权利。
(三)中国共产党面向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聚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追求国家统一的共同心愿和反对各类分裂主义的坚定意志。中国共产党作为国家的执政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领导力量,在反对分裂主义、维护和推进国家统一问题上具有鲜明的立场和坚定的意志。中国共产党在关乎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重大原则问题上清晰划出了红线,展现了战略自信。
1.战略定力
党的十九大报告不再诠释两岸关系,而是提出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方案。对台湾而言,这意味着无论台湾是否政党轮替,无论谁在台湾“执政”,只有接受统一的唯一选项。如果还有什么可以协商的,那就是以什么形式统一、什么时候统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对台大政方针是明确的、一贯的,不会因台湾政局变化而改变”;“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维护两岸和平、促进共同发展、造福两岸同胞的正确道路,也是通向和平统一的光明大道”。这充分显示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对台工作上的战略定力和战略自信。这种自信建立的基础是对两岸关系发展和国际格局演进趋势的准确判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擘画,对大国崛起和民族复兴的战略实力,中国人民“反独促统”的强大民意[1]。从根本上说,决定两岸关系走向的关键因素是祖国大陆的发展进步。
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国家治理发展正稳步实施三步走战略。这既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的新征程,也是中国总体改革的大方向,更是中国建设现代化国家的大工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将是中国未来30年的总奋斗目标,而两岸统一正是中国总奋斗目标的重要指标。从上述三步走战略来看,祖国大陆的发展和进步,包括全面脱贫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质上是实现国家现代化的起飞过程,而现代化的逐步实现即国家崛起和民族复兴的最终完成将是不可阻挡的伟大进程。在这一进程中,祖国统一必将得到实现,任何类型的分裂主义都不可能挑战这一趋势,这是我党推进国家统一的战略定力所在。
同样,在维护西部地区安全与稳定的工作中,党中央着眼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统筹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及时作出了实现新疆社会稳定与长治久安的战略部署。这一总目标的确定不仅迅速扭转了西部地区的不稳定局势,遏制了暴恐事件多发频发的态势,稳步推进了新疆的反分裂斗争和“去极端化”工作。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国内段,新疆被定位为核心区,“五中心、三基地、三通道”的全方位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通过上述战略部署,新疆的反分裂工作取得了长足的成效,这些都是新时代反分裂战略定力的综合体现。
2.战略主动
这种主动并非“反独”或“促统”孰先孰后的问题,在反分裂议题上不存在反独而不促统或促统而不反独的问题,只有更加直接地针对分裂主义的发展及挑衅作出直接的应对。中国在国家建设过程中,遏制分裂势力及强化国家统一目标,实为其国家发展战略、安全战略、国际战略中的核心国家利益[11]。从“三个任何”到“六个任何”的反独设定,反独的层面与力度在不断加大。中国共产党在民进党上台后,对台政策转向“反独促统”。中央从政策宣示言词反对“台独”,到采取行动“处置台独”“遏制台独”及“挫败台独”,对任何形式台独提出严正警告。同时,我国在国际社会架构“一中体制”及建立防独体系,防止台湾从中国框架分裂出去。当然,考虑到对台工作的复杂性,在对台施压过程中需要协调政治与社会议题之间的关系,如选择政治敏感性高但社会敏感性低的议题施压。从政治上看,这类议题对台湾当局具有重要的实质或象征意义,但它不是社会大众普遍关切的议题。相反,鉴于台湾将进入地方选举时期,要防止“台独”势力通过炒作“武统”这一社会敏感度较高的议题来操弄民意。
四、结 语
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政治共同体的构建、法律共同体的实施,是国家成长的三个重要维度[12],实际上也是国家统一的基石和要素。就现实来说,我国的反分裂工作任重道远,分裂主义的类型、发展形态等均存在较大的差异,“台独”势力更是成为国家统一与民族复兴的重大障碍。当代国家在追求和实现统一的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民族认同的培育问题;与双方的关系定位以及国际介入等相关问题;分裂两侧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的融合与一体化问题等[13]。从统一模式来看,无论是“吸收模式”(实力较强的一方通过吸收较弱的一方来完成统一),还是“一体化模式”(包括政治优先一体化及经济优先一体化)[14],国家统一的自变量仍然是中国大陆的发展与强盛。这种自我发展既可以形成对外部势力和分裂势力的威慑和压制,更重要的是可以形成强大的包容与聚合能力,两者共同形成反对分裂主义、维护和推进国家统一的合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新时代反分裂斗争明确了指导思想和行动路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目标下,它所确立的国家、人民和中国共产党三大反分裂面向和支柱,将指引新时代反分裂斗争取得新的胜利。
[1]彭维学:十九大对台方略的深远影响[EB/OL].(2017-12-17)[2018-04-17].http://hk.crntt.com/doc/1048/9/4/4/104894477.html?coluid=245&kindid=14251&docid=104894477.
[2]邵宗海:蔡英文“承诺”与“善意”的背后[EB/OL].(2018-02-27)[2018-04-17].www.zaobao.com.sg/wencui/politic/story20180227-838390.
[3]张志军:党的十九大报告为对台工作指明了方向[J].两岸关系,2017(11):10-11.
[4]周平.国家崛起与边疆治理[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2-9.
[5]强世功.“一国”之谜:Country vs.State——香江边上的思考之八[J].读书,2008(7):34-41.
[6]阎小骏.政治学十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62.
[7]黎晓平.一个国家的正当理由[J].行政,2002(3):751-752.
[8]周伟.“一个国家”与政治权威之重建[J].一国两制研究,2010(6):25.
[9]严峻.习近平对台工作重要思想:目标取向与路径选择[J].统一论坛,2017(4):3-8.
[10]吴幼珉.“台独”的最后乐章?[EB/OL].(2017-10-10)[2018-03-10].http://www.zaobao.com/forum/views/opinion/story20171010-801815.
[11]柳金财.中共十九大后对台策略趋硬[EB/OL].(2017-10-27)[2018-04-17].http://m.unizw.com/guping/20171027/40787.html.
[12]刘文忠.论共同体在现代国家统一中的建构意义——兼论海外智库与学者的国家统一观[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3):97-105.
[13]韩献栋,董向荣.当代国家统一的几个问题——基于越南、德国、也门等国家统一进程的比较研究[J].政治学研究,2015(3):15-24.
[14]夏路.二战后民族分裂国家统一模式略议——“统一环境”与“统一成本”的视角[J].世界民族,2009(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