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擂茶”风俗
2018-01-27邢湘臣
文/邢湘臣
在我国许多地区,尤其是南方丘陵地区,为客家人聚居之地,有着喝“擂茶”的喜好。如湖南、福建等地,流行喝“擂茶”。在湖北咸宁和贵州接壤的地方,也有喝“擂茶”的习俗。当地群众常用茱萸、胡桃、生姜、芝麻等共捣烂,加水煮沸后代茶来招待客人或以自奉。“擂茶”有着多种佐料,具有鲜、香、咸、辣等多种口味。其佐料也因地制宜,多少不等,呈现出不同的特色。
湖南当地的老百姓早有吃“擂茶”的风俗。在湖南常德,据清代嘉庆年间《常德府志》记载:“乡俗以茗茶、芝麻、姜合阴阳水饮之,名‘擂茶’。桃源县志名五味汤,云伏将军所制,用御瘴疠。”
相传,在东汉建武年间,五溪蛮叛变,顺沅水长驱直进,克郡攻县,大将马援请进,率军追至乌头村(今桃花源境内),一时之间攻克不下,又值酷暑火热,军中瘟疫流行,主帅也病了,全军被困于此。由于马援军纪严明,深受老百姓的爱戴,当地有一位老妪献“三生汤”秘方于马援,治愈了全军的疾病。从此该秘方发展成为当今的“打擂茶”。所谓“打”者,就是“制、喝”的意思,当地习惯称之为“打擂茶”。
制作“擂茶”的茶叶一般都选择老茶叶,因为老茶叶味浓,具有提神醒脑的功效。夏饮解暑不怕热,冬饮添暧不畏寒,健脾壮胃,爽口洁齿。中医认为:“擂茶”具有健脾、祛寒、暖胃之功,同时由于佐料不同及份量的加减而产生的功能差异。如加入菊花、金银花等可以增加凉性,达到清热解毒的效果;加入薄荷叶,则可提高去湿热的功效;加入陈皮、肉桂等,则可提高温性,有助于祛寒。
关于“擂茶”的由来,湖南桃花江还流传着一则故事:
三国时,刘备率领军队过洞庭湖,哪知将士们染上一种怪病,一路上病倒了数千人。队伍扶病行军勉强支撑到了桃花江,再已无力前进,刘备只得下令就地驻扎,并派人四处寻医问药。药方找来了不少,但都无济于事。有一日,有一位老翁路过刘备军营,见军中将士纪律严明,很受感动,便主动献出祖传秘方“三生汤”(即生米、生姜、生茶叶)。从当地老百姓借来陶钵和木棒,按照老翁的配料和制作方法,把生米、生姜、生茶叶捣碎,冲上开水让将士们饮用,其效果果然十分灵验,有病的迅速康复,无病的增强抵抗力。
这“三生汤”为何有如此神效呢?按中医的理论,“生米”能润肺止火;“生姜”能理脾解毒;“生茶叶”能提神化倦。三味相和,便有导经理脾,清热解暑之功。因此,这里世世代代的桃花江畔的人们,为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经常饮用“三生汤”,逐渐成为一种饮食习惯。随着时间的移动,“三生汤”的佐料也不断增加,而逐渐演变成今之“擂茶”。
有趣的是,在湖南桃源等地,喝“擂茶”的习俗中,有的用来当中餐,也有在早餐、中餐之间的当“点心”。而且喝“擂茶”喝上了瘾,尤其是一些年纪大的老人,一天不喝“擂茶”,就觉得全身哪里不对劲。当喝了“擂茶”后,立刻觉得神清气爽,逢年过节待客人,首先就是喝“擂茶”,并在晚上作“宵夜”。
在湖南桃源、安化等地,还有打“擂茶”聚会组织,以打“擂茶”作东,轮流坐庄,十分热闹。打“擂茶”还有许多讲究,除了“擂茶”以外,还要摆上各种土特产点心,这些点心叫“压桌”。从“压桌”的种类就可看出客人在主人心目中的地位。在桃花源一带的回族同胞们的“压桌”风俗甚为有趣,喝“擂茶”时要将几十种“压桌”的盘子摆成字形,客人喝“擂茶”时要将原来的字形拆开,再摆成另一个字。如果原来客人摆的是“寿”字,则客人就得重新摆成“福”字或者其他含有吉祥意义的字。
桃花江的“擂茶”乍看起来有点像豆浆,喝起来清甜爽口,通心润肺,真不失为消暑解酒,驱除疲劳,振奋精神的理想饮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