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技术时代的享乐伦理

2018-01-27成海鹰

天府新论 2018年6期
关键词:伦理生活

成海鹰

有学者在研究中发现:“如果仔细观察一下生活,我们就会发现,很多人其实从来没有真正享受过生命。不错,我们的生命随着自然时间的流逝每天都在延续,我们终日为生活而紧张和操心;忧心忡忡、忐忑不安,我们已经忘却了生活的愉悦。”①聂锦芳:《为谁生活?缘何享乐?》,《哲学动态》2009年第12期。忘却生活的愉悦,失去享受生活的能力,是生而为人很大的一种缺憾。在现代社会,享受生活越来越成为一个振奋人心的口号,也是意义的活水源头,其中就包含一种享乐的态度和享乐的内容。人很难享受生活,甚至失去这种享受的能力,往往与对享乐的长期消极认识有关。

在现代汉语中,享乐就是享受欢乐,所以说到享乐问题,其中的享包括了享受、享用、享有,是一种主动的行为,也是一种舒适、畅意的状态;乐则指快乐、欢乐、乐趣,是人们所热烈追求的情绪、情感体验,也是各种人类活动中所包含的积极意味。②这些概念为了叙述的方便和尊重人们语言使用的习惯,在本文中有时会通用。人都愿意并能够享受、享用各种快乐、乐趣、福利、好处、安宁,这本来是符合人性的。但是,在历史的演变中,享乐与主义的结合使之逐渐成为一种声名狼藉的学说,带累享乐作为概念和生活内容也声名不佳。即使在今天,学术界对享乐这个主题的研究,基本上都是批判性和否定性的。对于享乐中所包含的人生态度和观念,也是轻蔑和不屑顾及的。就相关学术成果发表而言,在中国期刊网上,虽然以 “享乐主义”为主题的研究成果不在少数,但是以 “享乐伦理”为主题词的搜索,只有13篇论文,时间跨度从2000年到2017年,平均一年没有1篇。学术研究的这种滞后性,与事实上随着技术进步和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人们的享乐愿望和享乐内容凝聚为享受生活的基本价值受到推崇,享乐在事实上构成生活的重要内容,并大范围受欢迎的现实是不一致的。毫无疑问,技术提高了人的享受、享用程度,也丰富了人的享受、享用内容,技术使得享受生活被赋予了切实的内涵和获得了多样的实现方式,把技术作为手段与方式合理地服务于人追求享受生活的目的,又不受制于技术助长人的依赖、懒惰与软弱,是本文从伦理学角度要探讨的问题。

一、享乐是否伦理?

人能不能享乐?如何享乐?这是与日常生活研究兴起密切相关的议题,也是享受生活这个目标内容的必然构成。伦理学的研究如果不能敏感地把握时代的变化,对生活的解释力就不够,理论本身也会苍白无力。随着 “美好生活”的理念深入人心,我们应当看到 “享受生活”本身就是 “美好生活”的组成部分。当 “美好生活”成为国家、社会、个人奋斗的重要目标时,对享乐进行伦理研究的缺失应当引起关注。就整个伦理学的发展来说,在历史的脉络中,享乐以及享乐主义都不同程度地出现甚至流行过,但多在消极意义上被看待,特别是被主义绑架的享乐,妨碍了人们对享乐的正确认识和体验。本文试图从伦理学的视角还原享乐作为事实、作为生活方式、作为生活内容,对人类生活的真实意义,特别是在享受生活和美好生活两个维度来考量其意义。

从历史的发展来看,随着文明在物质和精神两个领域的进步与积累,人们在劳作之余已经开始有了享乐的观念和实践。譬如古希腊神话中,诸神都喜欢宴饮和歌唱,奥林匹斯山上的众神永生不死,无忧无虑,每天聚会饮酒作乐;在古希腊城邦生活中,柏拉图书里记录了自己老师苏格拉底与朋友们欢聚宴饮的场景,苏格拉底和朋友们的每一次聚会都为我们提供了 “何为享乐”的生动场景:歌队、醇酒、爱智慧的主题,或者讨论爱情。在这样的聚会上,那些活跃的身影往往都是雅典这座休谟所说的以 “学问著称的城市”①休谟:《人类理解研究》,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1957年,第107页。中,凭理性和雄辩获得声誉的人,他们常常用谈话、饮酒这种享乐的方式消遣聚会的时光。柏拉图的 《会饮篇》中大量描述了古希腊这一悠久的历史传统,即饮酒与享乐的关系。所谓的会饮,是一种当时流行的礼节,参加仪式的人在一起饮酒,边饮边谈,称为会饮。当时,神或人可能受到的最大惩罚就是被驱逐出这种带有享乐意味的生活,如赫西俄德所记载的,一个人如果撒谎,将受到的惩罚是:“他要整整九年与永生神灵断绝联系,永不参加他们的会议或宴饮。到了第十年,他才重新加入奥林波斯不死诸神的聚会。”②赫西俄德:《工作与时日神谱》,张竹明、蒋平译,商务印书馆,1991年,第49页。整个伦理学史上,遵奉享乐作为原则,始于古希腊时期的伊壁鸠鲁主义。伊壁鸠鲁主义兴起意味着 “享乐”在伦理学领域中作为一种新的思潮和观念的出现。伊壁鸠鲁所主张享受的快乐是人生的最终目的,他强调这种快乐 “是指身体上无痛苦和灵魂上无纷扰。不断地饮酒取乐,享受童子与妇人的欢乐,或享用有鱼的盛筵,以及其他的珍馐美馔,都不能使生活愉快;使生活愉快的乃是清醒的理性,理性找出了一切我们的取舍的理由,清除了那些在灵魂中造成最大的纷扰的空洞意见。”③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商务印书馆,1964年,第104-105页。但是,这种思潮和观念几乎从产生开始,就被世人所误解。从上面伊壁鸠鲁的引言来看,其实他所推崇的享乐恰恰不是世俗意义上的纯粹感官享乐。身体无痛苦,灵魂无纷扰,即使在今天的人看来,仍不失为生活中最大的享受。也不能否认的是,享乐作为一种普遍、合乎人性的追求,它容易使人沉湎于不思进取和安于舒适,甚至只追求感官的满足以及享乐生活,正像 《尼各马可伦理学》书中所记述的亚述王,他在墓碑上刻着:“吃吧,喝吧,玩吧,别有何求?”④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苗力田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7页脚注。历史叠加的偏见和误解,到今天使得人们对对象的认识已经远远偏离了对象本身。如 《辞海》这样解释享乐主义:把享受感官快乐作为人生最大幸福的观念;认为感官快乐、物质的肉体的享乐是人生的目的和善恶标准;用生物学和心理学的观点,把人看作自然生物,把人的多层次需求简单归结为趋乐避苦的自然本性,归结为追求自我的感官快乐;是一种腐朽的人生观念。①《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年,第2077页。把这一类腐朽的观念置于享乐主义名下当然要加以批判,这已经是一种共识。但是,对享乐也鞭而挞之,就会很大程度忽略享乐本身特有的伦理属性,导致人们的错误认识和对待。虽然世人所说的享乐一般指人的感官享受和欲望满足,但其实享乐出现在哲学家特别是伦理学家的视野中并成为研究对象时,当哲学家们开始重视享乐并阐释它,享乐已经被赋予了精神与情感的意味。

如果说在历史上,享乐曾是部分人的特权,今天,享乐则能够充实每个人的生活。人人都能够并且有权利享受生活的种种欢乐。的确,人追求享乐,出于本性,是自然属性,享受、快乐、各种赏心乐事,没有人会不喜欢,其中既有感官的、物质的,也会有精神的、情感的,这些都和人的欲望、愿望有关。明智的哲学学说在这个问题上的基本态度有两个主要内容:一是人们出于正常需求的欲望、愿望都应当加以满足。如爱比克泰德所说的:“要重视自己身体的需求。要无微不至地关怀自己的身体使之健康。身体绝对需要的东西,如健康的食品和饮料、庄重的服饰、温暖舒适的房屋等,都要给它。”②爱比克泰德:《生活的艺术》,沈小钧译,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年,第62页。二是人的欲望和愿望太容易得到满足或全部满足,不一定好。如古希腊的赫拉克利特说:“如果一个人所有的愿望都得到了满足,对于这个人是不好的。”③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商务印书馆,1964年,第14页。如果能对这两点善加把握,毫无疑问,享乐是合乎道德的,它带给人愉快的体验,使得体验与经验重合,也让生活充满欢乐,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享乐就是享受生活。可以说,享乐是生活方式的一种,也是美好生活的重要内容。亚里士多德在早期的伦理学理论中有较多篇幅对此加以陈述,他说:“许多人不无道理从生活得出结论,善和幸福似乎就是快乐,那最为平庸的人,则以生活享受为满足。主要的生活有三种选择:第一种就是我们方才所说的享乐生活,另一种是政治生活,第三种则是思辨的、静观的生活。”④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苗力田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7页。人要享受生活但又不止于享受生活,这样的认识才是明智的。虽然亚里士多德最为推崇的是沉思的生活,但是享乐中所包含的不感匮乏、愉快的价值他从来不否认,他最早系统地提出并研究 “好生活”,并使之成为今天人们所理解 “美好生活”的主要构成。一般来说,人会在色彩、图像和绘画中追求视觉的快乐,在音乐和演奏中追求听觉的快乐,在果香、花香和其他香味中追求嗅觉的快乐,在美味佳肴中追求味觉的快乐,还有温暖舒适中体会触觉的快乐。这些都是享受,南唐后主李煜的 《玉楼春》可谓这些快乐享受的集大成:“晚妆初了明肌雪,春殿嫔娥鱼贯列。凤箫吹断水云闲,重按霓裳歌遍彻。临风谁更飘香屑,醉拍阑干情味切。归时休放烛花红,待踏马蹄清夜月。”美人、歌舞、芳香、醇酒、月色,包含了一个人所能体会感官享乐的极致。这样的享受,亚里士多德自己也从不拒绝,他以好生活学说涵盖了享乐的种种生活方式。当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在人的感官享受中,哲学家们通常推崇视觉和听觉是最高的感官,而味觉次之,嗅觉其次,触觉等而下之。因为后三者肉欲的成分居多。

亚里士多德关于享乐的这些思想,有一些内容为康德所赞成,也有一些为他所反对。康德认为,“有一种享乐的方式同时又是一种修养,即对自己享受这种快乐的能力进一步加以扩大,例如用科学和美的艺术来享乐。但另外有一种方式却是磨损,它使我们今后继续享受的能力越来越差”。⑤康德:《实用人类学》,邓晓芒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2年,第112页,第113页。康德还说:“人们自己 (即合法地)赢得的享乐是双重地被感受到的,一是作为得到的益处,此外还作为做出的贡献 (即内心把自己看作是这种享乐的制造者)。”⑥康德:《实用人类学》,邓晓芒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2年,第112页,第113页。康德此处提出的享乐之所以具有道德性,在于享乐本身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这种享乐对于人本身是好的,给当事人带来好处,如吃喝给身体提供养分和能量。二是享乐主体是享乐的创造者或贡献者,比如一段令人满意的关系,当事人也积极投身其中;一场娱乐活动,当事人是其中的参与者;等等。从这些论述来看,享乐本身的确符合道德,人们自然追求享乐活动中的满足、快乐、欢喜,这些体验也会增加当事人生命的总体益处。

二、技术发展与享受生活

技术是塑造现代生活的重要力量,它是指为了产生有用的物体和效果而利用物质和自然力的活动。技术与生产的结合以及人们对科学与未来的憧憬,积累了大量的社会财富和乐观情绪。科学的惊人进步更是带来了普遍的希望,马克思就曾描画了一个科技进步带来资本增值并与劳动结合的新社会,那里将生产出物的丰富与正义,也开辟出人类的幸福之路。马克思在他的全部著作中,都贯穿了发展的理想和进步的观念,他在自己世界观形成的青年时代,受到了德国人道主义思想和浪漫主义思想的深刻影响,并从歌德的作品中吸收了发展的理想。显然,这种发展的理想由技术进步带来的信心所浇灌,提供人们认识变化着的时代和社会的理论前提。马克思对于时代的变化了然于胸,从他在《共产党宣言》中的表述就可以窥见,只是这种变化带来的结果到底如何,要由后来资本主义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来加以验证。技术就其本质而言,本来应该为人们享受生活提供更好的基础和条件,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带来了贫困,也造成了激烈的冲突和巨大的矛盾。1856年,马克思在伦敦举行的《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发表演讲,他这样认识19世纪:“一方面产生了以往人类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都不能想象的工业和科学的力量。而另一方面却显露出衰颓的征兆,这种衰颓远远超过罗马帝国末期那一切载诸史册的可怕情景。”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74页,第775页,第43页。马克思的敏锐性表现在他把握了这一时代的特质。机器创造神奇也引起饥饿和过度疲劳,涌现的财富又变成贫困的根源,技术的进步还带来道德的败坏,人类日益控制自然又成为别人的奴隶。也就是说,现代生活的基本事实是随着技术的提高越来越充满矛盾,马克思说的是:“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我们看到,机器具有减少人类劳动和使劳动更有成效的神奇力量,然而却引起了饥饿和过度的疲劳。财富的新源泉,由于某种奇怪的、不可思议的魔力而变成贫困的源泉。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74页,第775页,第43页。在这一段话中,马克思表明他已经注意到现代生活中技术发展带来的矛盾这种最基本的特征。

技术本来作为手段的目的是把人从自然的禁锢中解放出来,从匮乏、威胁和奴役中解放出来,为人们赢得闲暇、舒适还有满足,让人们可以享受生活。但是,马克思敏锐地发现技术也带来贫困、异化甚至奴役。所以,马克思对种种人们始料未及的结果的洞察和批判,为他和他的理论带来了巨大的声誉。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技术与享乐的背离则表现为:“劳动为富人生产了奇迹般的东西,但是为工人生产了赤贫。劳动生产了宫殿,但是给工人生产了棚舍。劳动生产了美,但是使工人变成畸形。劳动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但是使一部分工人回到野蛮的劳动,并使另一部分工人变成机器。劳动生产了智慧,但是给工人生产了愚钝和痴呆。”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74页,第775页,第43页。本来,人的天性是追求卓越、完美的,但是,在现代五彩斑斓的生活中,却有着难以形容的贫乏和枯竭,这种危机马克思警告为 “异化”。也就是说,技术只带来部分人对生活的享乐而使更多的人陷入贫困与匮乏。即使享乐为更多人所拥有,歌德也称之为 “世纪病”、“文明病”。歌德批评自己处身其中的时代说:“在最近这两个破烂的世纪里,生活本身已变得多么孱弱呀!我们哪里还能碰到一个纯真的、有独创性的人呢!哪里还有人有足够的力量做个诚实人,本来是什么就显出什么样呢?”④歌德:《歌德谈话录》,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第17页。歌德重点批判的是在技术发展中,人追求享乐也能够享受种种快乐,却因此变得虚荣、意志薄弱和心灵软弱。技术发展本来应该助力人们享受生活,但是反而带来人类的生活困境,这既是工业文明提供的历史教训也是技术时代的现实启迪,对于今天我们反思技术的高速发展更具有借鉴作用。人们曾经乐观地相信一切人的不和谐、社会的不和谐都可以由技术介入生活加以克服和解决,马克思、歌德发出的声音,使我们看到技术的发展并不必然带来人人都享受生活的结果,即使在人的生活不断改善和丰富之后,也会使人不免耽溺于享乐并被享乐所主宰和控制。对于这种情况在现代生活中的延续甚至变本加厉,麦金太尔指出:“享乐可能带来的空虚和重负的威胁是如此显而易见。”①麦金太尔:《德性之后》,龚群、戴扬毅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94页。享受生活以失去人的快乐为代价,这是技术发展带来的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果。

孙周兴教授把技术时代的人类生活概括为三点: (1)普遍同质; (2)质感消失; (3)判断失据。他批判了原子弹造成的历史虚无感、生活世界里词与物的萎靡和消逝、货币/金钱的虚拟化及其对人类精神/心性的虚无化。他认为,这些现象的根本驱动力是现代技术,正是现代技术导致人类精神生活的巨变。②孙周兴:《虚拟与虚无——技术时代的人类生活》,《探索与争鸣》2016年第3期。技术发展导致人在享乐中遁入虚无越来越成为技术时代人的处境,对这样的人类处境予以改善正是这个时代我们面临的新课题。

三、技术时代,享乐如何伦理?

享乐伦理意指享受快乐中所包含的愉快的感情,享受生活的情感体验对于人的益处和善好,以及人们享乐和享受生活时所应遵循的原则与规范;人如果没有关于享乐的适宜态度,很难形成关于生活的合理观念,更不会形成关于享受生活的有益价值;享乐伦理对于人的情绪安抚和心灵安顿来说,既是必需的也是必要的。提出并研究享乐伦理是为了赋予生活更真实的意义:谁不曾享乐过并拥有自己的享乐模式,很难说他 (她)真切地体味过生活。人们享受生活所包括的内容是极其丰富的,自然界的春花秋月、夏风冬雪、绿水青山,人的美德、才华、卓越品质,社会生活的和睦、和谐、美满,都是享乐的内涵。关于享乐伦理,苏格拉底有一大段论述,他说:“由于美好和有用的事物很多,而且它们都各不相同,神明就赋予人以和各种事物相适应的感官,使得通过这些感官,我们能够享受各种美好的东西;此外,神明又把推理能力培植在我们心里,使我们通过这种推理能力对我们的感觉对象进行推理并把它们记在心里,从而明确地知道每一事物给我们提供些什么样的好处,并且想出许多方法来享受那些美好的事物,避免那些不好的事物。”③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吴永泉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158-159页。从中可以看出,苏格拉底很早就认识到可以让人们享乐的往往是美好事物、美好对象。但是,人若一味追求享乐,结果堪忧。苏格拉底认为,当奥德修斯漂流到女神基尔克的岛上,她正是借着大摆筵席,“为他们把奶酪、面饼和浅黄色的蜂蜜与普拉姆涅酒混和,在食物里搀进害人的药物,使他们迅速把故乡遗忘”④荷马:《奥德赛》,王焕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第181页,第189页。,才把奥德修斯的同伴变成了猪。奥德修斯听了神的忠告,自我克制不吃这类美食,没有变成猪,还想办法制服了基尔克,但是胜券在握的奥德修斯最终还是没有抵挡住享乐生活的诱惑,在女神基尔克的辉煌宫殿滞留了一年。他后来回忆说:“从那时起整整一年,我们每天都围坐着尽情享用丰盛的肉肴和甜酒。”⑤荷马:《奥德赛》,王焕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第181页,第189页。直到他的同伴都骂他糊涂人,该考虑回乡了,他才重新踏上归返的旅程。奥德修斯漂泊他乡的十年中,之前还有近八年是滞留在女神卡吕普索的岛上,美食、醇酒、佳人,使他一度沉醉温柔乡的享乐生活不能自拔。客观地说,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都有待人的品味、鉴赏和享用,所以享乐本身是合道德的,但是享乐生活不可取,因为生活是一个持续的状态,不可能只有享乐。反而是享受生活,因为表达的是对生活的一种乐观、进取、积极的态度,而且享受既有物质上的满足也有精神上的满足,这才是本文提出享乐伦理所赞成的。可见,是由于人的天性中的种种弱点导致偏差甚至极端荒谬的理解才使得享乐作为生活方式如此为世人唾弃。

当代哲学家彼得·辛格非常关注如何把道德应用于实践问题。对于享乐的理解,他提出了 “享乐主义悖论”这一理论:“那些为了快乐而追求快乐目标的人,经常找不到快乐,而追求其他完全不同目标的人却常常能够得到快乐,这就是所谓 ‘享乐主义悖论’。”⑥辛格:《实践伦理学》,刘莘译,东方出版社,2005年,第330页。这个概念在关于享乐伦理的论述中,对于我们思考人在自己的处境中,如何能明智地享受快乐是有建设性意义的,人生不能为追求快乐、享受而存在,但人不可能不关注和追求快乐、享受,让世界有爱、生活有趣、人生有乐,这就是享乐伦理所追求和要实现的目标。

正如人们所能观察到的,所有带有欢乐意味的事情或对象,都可以成为享受的对象。如果对享乐一味谴责和批驳,人所感受的与其所相信的就会产生过大偏差,出现生活与理论的分离。享乐伦理之成立即在于它追问什么样的享乐具有伦理上的正当性。英国哲学家威廉斯说过:“唯一严肃的事情是生活。”①威廉斯:《伦理学与哲学的限度》,陈嘉映译,商务印书馆,2017年,第143页。如果人人都能称心如意,以享受快乐的心情看待自己的生活和人生,这自然可以称之为美好生活和美好人生。

在资本、科技、全球化成为关键词的转型社会时期,雅斯贝斯认为:“技术已经给人类环境中的日常存在造成了根本的转变,它迫使人类的工作方式和人类社会走上全新的道路,即大生产的道路,把人类的全部存在变质为技术完美的机器中的一部分,整个地球变成了一个大工厂。在此过程中人类已经并正丧失其一切根基。人类成为在地球上无家可归的人。他正在丧失传统的连续性。”②雅斯贝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魏楚雄、俞新天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第114页。他深刻地认识到在最近几个世纪里,科学及技术发展所带来的改变正在影响到人的存在,他理解到技术这个人类科学地控制自然的过程,其目的是人为了塑造自己的存在,使自己免于匮乏,并使人类环境具有诸事取决于自己的形式。技术无疑可以助推享乐,但问题是人们在舒适度不断提高的生活中,如雅斯贝斯所提醒的,在人性的丰腴之地看到了精神家园的花果飘零。所以,对享乐的正确认识其关键点恰恰在于享乐伦理的建构。

1.承认享乐是生活的一种方式也是重要内容。因为生活的粗粝和严肃需要享乐来加以调节,人生的酷烈和痛苦也需要享乐加以缓和。人类生存的全部有限性,黑格尔概括为 “穷困,忧虑,忿怒,冷淡,情欲的烈焰,对片面目的的执着,变化无常,心灵方面的分裂,对外在自然的依存”③黑格尔:《美学》(第1卷),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194页,第6页。。但人类可以用享乐来冲淡生活的严酷性和人生的有限性带来的痛苦。黑格尔对艺术的作用推崇备至,他说:“在生活的一切活动中,美和艺术诚然像一个友好的护神,把内外一切环境都装饰得更明朗些,对生活的严肃和现实的纠纷可以起缓和作用,以娱乐的方式来排除厌倦,虽然不能带来什么好的东西,至少可以代替坏的东西,这究竟还是聊胜于无。”④黑格尔:《美学》(第1卷),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194页,第6页。艺术和美之所以是人类精神享受的重要内容,在于它使精神松弛和闲散,无论是艺术创作还是艺术欣赏,人们都可以使自己的想象在制造形象的悠闲自得中来去自如,在赏心娱目的观照和情绪中尽情欢乐。日常生活越是感觉艰难枯燥,人们越愿意在闲暇和娱乐中进行解脱的尝试。对于痛苦,人们总是害怕或阻止它的出现,隐藏、克服或消除痛苦,是人们的基本态度和经验。历史上,人们在各种活动中提炼解除痛苦的方式,其中,针对痛苦产生的不同源头,弗洛伊德提出了较为可行的追求幸福和解除痛苦的手段,主要追求方式和内容之一就是享乐。这些学说扩大了享乐的范围和人们对享乐的理解,也就是说人们可以用科学和艺术来享乐。

2.享乐活动有丰富的道德意蕴。今天的人们追求美好生活,如果没有对享乐伦理的正确认识,则美好生活的内容就容易流于空洞。正如理斯曼的研究所指出的:“匮乏心理在人口增长的过渡时期及资本迅速积累时期尚具有良好的社会顺应性,在今天却必须让位于善于享受、奢侈、闲暇和消费剩余产品的 ‘富裕心理’。……人们必须学会享受和从事更具有精神享受而不是物质享受的活动,如诗歌和哲学等。”⑤理斯曼,格拉泽,戴尼:《孤独的人群——美国人性格变动之研究》,刘翔平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16-17页。弗洛伊德则提醒世人:“我们可以接着探讨一个有趣的情况,即生活中的幸福主要是在对美的享受中得到的,无论美以什么形式——人类形体和姿态的美,自然物体和风景的美,艺术创作甚至科学创造的美——被我们所感知和评价都不例外。这种对生活目标的美学态度是不能抵御痛苦的威胁的,但是它能弥补很多东西。美的享受有一种独特的令人微醉的感觉。”⑥弗洛伊德:《文明及其缺憾》,傅雅芳、郝冬瑾译,安徽文艺出版社,1987年,第23页。人们的确需要各种各样的享受,享受是生活的馈赠,是活着就让人愉快的重要内容。

3.享乐伦理的建构包含审慎的美德。伯利克里在解释雅典时代人们理想的生活时说过:“我们爱好美丽的东西,但是没有因此而至于奢侈;我们爱好智慧,但是没有因此而至于柔弱。我们把财富当作可以适当利用的东西,而没有把它当作可以自己夸耀的东西。至于贫穷,谁也不必以承认自己的贫穷为耻;真正的耻辱是不择手段以避免贫穷。”①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商务印书馆,1964年,第40页,第14页。甘绍平:《寻求共同的绿色价值》,《哲学动态》2017年第3期。苏格拉底在雅典人中堪称典范,人们回忆他 “是一个能以微薄的收入而生活得最满意的人,他对各种享乐都能下最克制的工夫,他能随心所欲地用他的论证对待一切和他交谈的人”②色 诺芬:《回忆苏格拉底》,吴永泉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9页。。具体而言,要控制自己的口腹之欲、对于杯中之物的嗜好、色欲、睡眠和贪懒的心情,自制的人才能实际辨别生活中真正美好的事情,真正地追求美好生活。亚里士多德也承认:“真正的享受来自触觉,如进餐、饮酒以及所谓阿芙洛狄蒂之事。”③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苗力田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68页,第68页,第69页。但是,在这些活动中,即使可以享受快乐,放纵还是最不可取的,人们应当有所节制。亚里士多德因此把享受的快乐分为肉体的和灵魂的,上面所述种种属于肉体的享乐应当有所节制,而属于灵魂的享乐,包括爱荣誉、爱学习等等,他认为:“每个人所以爱这些东西,并非由于他的身体需要或者承受什么,而是思想上的。人们对这些事的快乐,既说不上节制,也说不上放纵。”④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苗力田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68页,第68页,第69页。正像肉体的快乐为人所追求,灵魂的快乐则为人们带来更大更持久更深刻的享受。赫拉克利特就说过:“可以看见、听见和学习的东西,都是我所喜爱的。”⑤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商务印书馆,1964年,第40页,第14页。由此可见,属于人的享乐,有些是显而易见的,有些则取决于我们的认识和观念。

4.享乐伦理的建构主要依赖于对中道原则的把握和实践智慧的领悟。适当享乐的价值无可否认,但是享乐过度无论是对人的身体还是精神都有损害。孔子主张 “过犹不及”,以中庸目标为具有最高价值的生活。为了减少享乐观念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亚里士多德主张快乐方面的中道,所以一个人如果放纵自己去享受则应该受到责备,因为 “放纵的人渴望一切快乐,或者最大的快乐。他被欲望牵引着,以其他事物为代价,除了快乐别无所求。所以,得不到快乐时他痛苦,求快乐的欲望也使他痛苦。欲望就伴随着痛苦。”⑥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苗力田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68页,第68页,第69页。快乐与痛苦,享乐与放纵之间的关系,是享乐伦理的重要内容。康德也有明智的论述,他说:“对于快乐和痛苦,我们也通过我们自身的某种更高尚的 (即道德上的)欢喜和讨厌来判断;看我们是应当节制它还是放纵它。”⑦康德:《实用人类学》,邓晓芒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2年,第112页。哲学家在这点上的认识表明,为了解除痛苦,人们应当恪守的行动原则为 “适度”和 “切莫过度”。帕斯卡尔对此也持相同立场,他指出我们人在存在上的有限性,以至于我们的感官不能胜任任何极端,所以 “一切过度的品质都是我们的敌人”⑧帕 斯卡尔:《思想录》,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第33页。。

总的说来,享乐意味着感官、物质、精神、情感各种因素的完美结合,享乐能够赋予自身以意义,享乐伦理因此开启人类在富裕、丰饶时代新的经验模式。技术进步带给人们的舒适和对于生活的享受,没有必要拒绝,但是,在更道德的意义上来说,我们需要一种理性和明智的处理方式,正如加拿大学者泰勒所提醒的:“在享受成果中要冷静和节制。”⑨泰 勒:《自我的根源:现代认同的形成》,韩震等译,译林出版社,2012年,第321页。这样的理念甘绍平先生把它概括为全人类可以共建共享的绿色价值,他指出:“无限的富裕生活并不应成为我们追求的唯一对象,我们所需要的只是一种体面的、基本益品得以充分满足的生活。”⑩甘绍平:《寻求共同的绿色价值》,《哲学动态》2017年第3期。也正是在这种绿色价值的支配下,人们可以享受的应当是 “一种轻松的、安宁的、快乐的和自由自主的生活”①。这正是本文所赞成的基于享受生活而持守的基本立场、态度和价值。享乐伦理就是从多种意义上,以技术时代为背景,正确评价享乐在我们的道德观念和伦理生活中应有的作用。

猜你喜欢

伦理生活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科技伦理治理的理论与实践
灵长类生物医学前沿探索中的伦理思考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伦理批评与文学伦理学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水煮生活乐趣十足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生活小窍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