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师范大学体育硕士实习基地管理共同体的构建研究
2018-01-27蒋荣丽
蒋荣丽
选题表述实质是“运用(教育管理)共同体理论,针对陕西师范大学体育硕士实习(质量提升),对其实习基地进行(深度)建设。”故文献综述从教育管理共同体,体育硕士实习,体育实习基地建设三方面展开。
1. 教育管理共同体
1.1 教育管理共同体的基础理论研究
1.1.1 教育管理共同体的内涵
博耶在《基础学校》指出,基础学校基本要素是(通过教育管理)形成共同体,而其内涵就是合作,为了共同体目标而努力、形成同伴、分享领导、共同发展学习,而非竞争与少数人掌权;陈琴认为其内涵是以教育管理系统为基础,教育管理者自愿为前提,以“分享、合作、发展”为核心精神,以专业理想为纽带,以促进管理者个体、管理组织整体以及学校发展为目的,在互动协作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关系联结。
国内外对教育管理共同体内涵认知从整体一致,都认同共同目标、共同理念、共同合作、共同分享、共同发展是其内涵要素。不同在于,在对其主体的认知上,国内倾向是以教育管理者为主,而国外则强调了诸如学生、其它相关力量的等同主体地位。对本研究启示:可延续前人思路对本研究相关内涵做界定;可将学生和其它相关力量在共同体中等同主体地位问题加以考量,探索中国语境下其在共同体构建中可能产生的动量和作用。
1.1.2 教育管理共同体的特征
国外多以成员互动需要特质作为共同体特征。萨乔万尼认为其特征为发展、多样化、关怀、对话、反思、责任感;林杰:具有共同愿景、尊重差异性、脱域、强调共享和共同发展;包蔼黎:共识、异质、脱域、角色互嵌。陈琴:①相互联系、互相依靠、共同协作、共同成长;②存在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情感联结;③具有共同愿景、追求共同目标、参与共同实践活动、具有持续活力。
1.1.3 教育管理共同体的价值
博耶指出,(教育管理)共同体目的不仅在创立更好教育管理机构,而且在为学生缔造更美好世界;萨乔万尼认为只要融入教育管理共同体理念,就会更为有效成功;陈琴认为构建共同体能明确教育管理者主体地位,引领教育管理者专业发展方向,形成信任、协作、和谐组织文化,提高组织管理效能。
首先,其价值含量已定论。其次,国内比国外研究更具体,可作为本研究相关内容支撑重点。第三,国内研究中缺失了共同体对学生和其他相关力量的价值所在内容,需在本研究相关内容中重视。
1.1.4 构建教育管理共同体的理论路径
萨乔万尼建议通过改变教育组织内社会联结性质来推动构建;博耶认为构建就是要把其内部空间转变为目的明确空间、教育公平空间、遵守纪律空间、平等交往空间、关心他人空间;郑葳主张从文化创生、赋予权利和对话协商三个层面进行构建;时海燕认为只有尽可能多让学校参与学校,社会参与学校,学生和家长参与学校,才能构建好共同体;陈琴主张构建“适度异质”共同体,通过愿景创建、维护、改进组织文化,通过具有松—紧特性工作氛围促进价值观形成;胡建华提出确立共同职业理想是前提,强化“职业身份认同”是基础,完善职业归属感组织文化观教育是纽带。
个人认为,本研究在相关研究中可采百家思路之长。但现有文献没有显示哪些理论路径是经过实证检验或是从实证中总结,本研究要对此仔细考量。
1.2 教育管理共同体的实证研究
国外方面不单重视教育管理共同体基础理论研究,也重视实证,并取得不错效果。但郑杭生认为,鉴于经济文化体制等制约,当前中国发展虽有对共同体构建强劲追求,但实际操作层面又有很多缺失。故将文献梳理重点放在国内。
相关实证研究目前可查仅三篇。黄宏慧介绍了上海子长学校历时5个月,在校内进行了(教育)管理共同体构建和实施,并取得良好效果;刘硕,王娟介绍了湖南铁道技术学院历时3年,针对学生顶岗实习进行校企教管共同体构建实施,成效显著;刘惠娟硕士论文《班级管理共同体及其构建研究》中,设计实践模型进行实验,取得一定实证效果。前两篇描述了实证流程,但不足为无理论支撑,使实证可信有效度打折。后一篇设计实证模型有充分理论支撑,实证流程也更具体,但不足为仅以定性研究检验假设,说服力欠缺。故从文献支撑角度,本研究相关实证是最大难点。
2. 体育硕士实习
2.1 体育硕士面对实习的自身状况研究
调查结果:①多数体育硕士实习态度端正(卫凌婕、王强);②体育硕士两年培养期较短,往往会使实习缩水(王欢、张永平);③不少人应对实习能力基础差(赵新慧、刘璐璐)。
对本研究启示:多数实习生积极态度与共同体中“共同目标”内涵要素契合,可作为构建共同体积极动量加以考量;如何使实习时间缩水,做到实习前准备工作充分,应是本研究重要内容。
2.2 体育硕士实习状况与实习基地的相关性研究
调查结果:①少数不重视实习的实习生如被分到实习基地则无法逃避,客观上保证了其实习质量(王欢、刘璐璐);②实习基地多的培养单位,学生实习效果主观满意度整体相对越高,反之亦然(王强)。
对本研究启示:首先,实习基地对体育硕士所起促进作用应重视,要作为构建共同体的积极动量考量;其次,站在本研究角度,实习基地影响体育硕士主观满意度的主要因素,要从教育管理共同体高度加以考量,即如何从“共同目标、共同理念、共同合作、共同分享、共同发展”等角度将这些因素转化为有利因素。
2.3 体育硕士实习状况与培养单位的相关性研究
调查结果:1、不少培养单位将实习生派到基地后就撒手不管,且不参与实习成绩评价,导致部分实习生实习积极性降低(王欢、刘璐璐);2、一些培养单位硕士生导师把专硕和学硕不加区分,对体育硕士实习态度消极,因文化学业问题对学生施压,影响了学生实习质量(卫凌婕)。
对本研究启示:体育硕士实习基地管理共同体构建,根基永远在于培养单位;在构建和维护共同体过程中,培养单位所能释放动量注定最大。故本研究重点应放在“培养单位能做好什么”层面,以此带动共同体良性联动。
3. 体育实习基地建设
3.1 体育实习基地建设的价值研究
主要认知:①基地是对体育专业学生就业前教育的最稳定环境;②其是体育院校获得教改信息重要渠道;③其能最快满足新专业实习生社会实践需求;④基地建设有利于提高基地基础体育教育地位。
体育实习基地建设确有很大价值。但问题在于,前期认知到的实际价值都是针对培养单位和实习生而言,而针对基地而言的价值仅有“有利提高其基础体育教育地位”的缥缈。据教育管理共同体“共同合作、共同分享、共同发展”内涵,这很难达到培养单位对基地的深度建设。故本研究在相关研究中要在理论指引下,对实习基地利益缺失问题做深度考量。
3.2 体育实习基地建设现状研究
资料显示,几乎所有具有体育专业学生的院校目前都较为重视实习基地建设。本科层面,即使是地处偏远的贺州学院,截止2015年已有基地8个,且以一年增加一个的速度递增;西昌学院2008年时拥有基地11个,而截止2012年就已达25个。体育硕士层面,首都体育学院和陕西师范大学对基地的建设被公认全国一流。截止2014年,两校专门针对体育硕士的实习基地分别为20个和19个;包括高校、中小学、体育管理部门、体育科研部门、竞技训练部门和经营性体育俱乐部等各个类型,且均具备高水平硬件;实习流程内容安排、校外指导教师遴选制度、实习评价模式等软件也较完善。
对本研究启示:一是各校对基地建设都很重视,则更需要相关研究对其实践进行指导。二是陕师大在此方面已走到全国前列,故本研究要更为注重深度研究。
3.3 体育实习基地建设存在问题研究
本研究可能遇到类似问题有:①培养单位与基地合作深度不够;②部分实习生综合素质欠缺而给基地压力大;③基地指导老师工作策略方法不够完善;④基地教育实习生出现异化现象;⑤基地缺乏有效投入机制。
剖析可见,几乎所有问题都和相关主体利益有关,且各主体利益关系处于博弈状态;当成员处于利益博弈时,是不太可能达到更高发展目标的。而本研究正是基于教育管理共同体的理论支撑,强调在“共同目标、共同理念、共同分享、共同发展”原则下进行基地建设,探寻其理论与实践优化路径。
3.4 体育实习基地建设优化路径研究
优化路径:①定期举办培养单位与实习基地联谊,建立互利互赢利益机制;②培养单位在实习前提高实习生业务能力;建立健全规章制度,规范指导老师工作策略方法,建立反馈调节机制,培养单位及时和基地老师沟通;④培养单位要与基细化实习协议,厘清实习生义务和权利细节,防止基地重用人而轻教导,督促基地给予学生合理生活需求保障。
存在问题:首先,多数建议表述还是体现不出各个主体在利益共享状态下联动解决问题思路;其次,虽有“建立互利互赢利益机制”表述,但细节论述不具体;第三,文献均无理论支撑,也未发现实证。故本研究相关内容重点在坚持运用科学理论进行假设,严格实证检验,在此基础上提出科学、具体且切实可行的优化路径。
4. 小结
前期研究几乎未涉及该选题。国内外教育管理共同体基础理论成果可对本研究形成有力支撑,但研究中需要补充国内前期研究局部缺失的内容。国内教育管理共同体实证研究较少且均存不足,提示本研究难点在于实证。国内相关体育硕士实习和体育实习基地建设的前期研究成果,帮助本研究明晰了研究重点所在。